天天看点

“心外无物”真的是唯心主义吗,一篇文章讲透心学精髓

不理解心学的人,就会照着中学的教科书念:王阳明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观点,甚至有人说这就是苦禅、是迷信。说白了,就是自己在那里瞎想,把幻想当成了真实存在的东西。

其实用“唯”这个字眼来定义和分类一种学说很不合适,以心为出发点就是唯心,以物质为出发点就是唯物,说到根本处,你又如何说得清什么是心,什么是物。

你说意念是心吧,意念有神经系统的物质基础,还有各种生物放电和物理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不过更加细微更加微观而已,与我们肉眼可见的蜡烛燃烧、车子开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你说水是物吧,它一升华一蒸发就变得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着。“物”与“心”根本上没有绝对的不同。

01、再论“心外无物”

飞机是怎么造出来的?如果没有莱特兄弟心中关于飞机的意象,没有那个设计理念,飞机会凭空从天而降吗?不会,那你说飞机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人脑、人心中的飞机就不算吗?它可是一切的开始。

这不是与王阳明心学中的“物”正好契合吗?心学的物不是唯心,这是它的范围更广了,也更加贴近本质,它的物不是指外在的有固定形状、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而是真正被我们感知到的事物。

“心外无物”真的是唯心主义吗,一篇文章讲透心学精髓

从本质上讲,外在的东西如果无法进入我们的心念,对于我们来说,就等于不存在,因为我们不会和它有任何的互动,它也不会对我们造成任何影响。就像你对一个农村老太太讲量子力学,她听完只会说滚滚滚,觉得你说的东西还不如她的烧火棍有用。

我们来看王阳明对于“物”是怎么定义的。《传习录》中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心是身体的主宰,这句话很好理解;心体发散便是心意,心意的本体就是知觉、感觉、体验等一切的感知系统,因为有了“感”才会有“知”。如果借用佛家的话来说,六根是载体,六尘才是本体,六尘便是“知”。

而意念、心意所停驻、关注的所在就是物。比如说你现在想到了飞机,飞机就是一个物,你想到了父母,父母便是一个物,你想到要对同事友善,这件事就是一个物。在心学里,“事”和“物”是一回事,是无法分割的。

只是因为后来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事通常指比较抽象的部分,物是具体的东西。但追根溯源,事和物本来就是一种东西。所以王阳明才会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02、如何去“格物”

格物致知是心学中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既然物的概念已经清晰了,到底什么才是“格物”呢,又如何去“格”?

上面我们说过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物的本质就是我们信念所能感知到、接收到、链接到的那个意象或者事理。王阳明已经为我们证明了,如果像朱熹所说的那样去“格物”,就像他和自己的小伙伴那样去格竹子,只会自讨苦吃,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结果。

“心外无物”真的是唯心主义吗,一篇文章讲透心学精髓

那么真正的格物又是什么呢,具体怎么“格”?

“格”就是格正,格物就是当我们心头感知到一个事物的时候,就要格正自己关于这件事的意念和信念,要与天理相符合,而不是掺杂很多个人的想法和欲望,这样就会违背天理人伦,最终就会让我们的行为失去准则,就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最终损人不利己。

格物致知,就是每当心头有个事,我们就要用良知去格正它,把它扳回到正道上来,最终达到时时刻刻让自己保持正念正行,心中时刻存着天理的境界,这便是“致知”。

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正念穷理,要“穷尽”的不是外在的物理,而是我们心头关于事物的理,要祛除私欲,存乎天理,最终让自己的意念、心意与天理合一。

这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明德”就是天理,明明德就是存天理。那我们又是如何识别天理的呢,你怎么去判断心头的意念到底是天理还是人欲?这就得依靠另一个强大的武器,那就是“良知”。

03、什么是“良知”?

良知与“知行合一”中的那个知不同,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感知、觉知,这个知是后天可以改变可以去格正的,它的根源是由我们的感官对于事物的反应。而良知是与生俱来的。

“心外无物”真的是唯心主义吗,一篇文章讲透心学精髓

《传习录》中对于良知的定义来自这样一段话:“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良知理解为“知”中正向正念的部分,或者再上一层,是能够感知和导向正向正念的那部分。它是天生就有的,小孩子天生就知道对父母笑,长大了不用教也会知道怎么对待父母才称得上“孝顺”。

这种事情用不着去上什么培训班,也不用社区大妈去循循善诱,不孝顺不是他不知道如何孝敬父母,而是在他心里觉得父母是个累赘、是个自己的负担,是他自私自利,把自己的安逸看得比孝养父母更加重要罢了。

他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对,会被人耻笑,但是在他的价值体系里,孝敬父母的成本比起世人的谴责和不屑更加高罢了。

做一件事是对是错,不用老师从教科书上告诉你,也不用法官告诉你什么才是是非对错。你第一时间就“直觉上”就知道对还是错,只是看你的意念是不是正向的,是自私自利的还是符合天理的。

与天理人伦相契合,用天理指导自己的行动,那就是真正的诚意正心,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