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的福氣

中國人的福氣

這是達醫曉護的第3698篇文章

無論古今中外,健康長壽總是人們追求的目标,隻是在生産力低下的時代,衣食不周、度日如年的芸芸衆生不像帝王将相那樣表現得迫切罷了。如今大陸國泰民安,群眾豐衣足食,健康長壽的願望日趨明顯。怎樣才能獲得健康長壽?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的檔案中提到在影響健康長壽的各種因素中,遺傳因素的權重約占15%,社會因素占10%、醫療條件占8%、自然環境占7%,而個人的生活方式占60%,是以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健康長壽的決定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在大陸通常稱為“健康基石”的16個字:合理飲食、戒煙限酒、适當運動與心理平衡。

有人調查長壽老人希望找出個長壽的原因來。結果是有某壽星說他每天要喝些酒,某人瑞說他經常要吃肥肉等等,與公認的健康生活行為大相徑庭,難有令人信服的結論。隻是說起這些長壽之人常是生活在山野偏僻之處,到似乎與公衆的認知稍稍接近,因為相信這些地方大約較少受到現代生産、生活方式帶來的環境污染。不過若是分别統計各地人口壽命,卻又發現越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醫療衛生事業發達的地區人的壽命越長。這事實說明人的健康長壽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因素甚多,即以世界衛生組織所述之諸種因素而言,它們也是互相關聯的,比如個人的生活方式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條件的支撐,經濟落後、文化低下、缺醫少藥,人們也不可能有着良好的生活方式。

在醫學研究的領域中,研究的問題涉及的因素越多、就越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對象。研究人的健康長壽,就需要做人群的研究。調查個别的長壽老人,隻能得出有限的個案情況,難有令人信服的結論。研究人口的壽命、需要研究整個的人群,常用的名額是“平均期望壽命”。

大陸群眾的平均期望壽命,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期隻有35歲,而2020年10月釋出的2019年調查結果已經達到了77.3歲,比2015年的調查又提高了0.96歲。何以有如此突飛猛進的提高?中國人的基因并沒有變化,變的是外部的條件: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科學發達了、營養改善了、醫療水準提高了、環境更加宜居了,大陸群眾平均期望壽命的飛躍提高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其中,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當然是重要的因素。

人們不難了解壽命的延長與醫療技術進步的關系,在我們的身邊越來越多的癌症病人經治療後長期生存,其中許多事實上已經被治愈;越來越多的心肌梗死、腦梗塞的病人經及時的救治得以生存;越來越多的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因器官移植而獲得新生……不過,須知這些睜睜執行個體還不是人口壽命延長的主要因素,因為癌症被治愈、心梗腦梗被成功救治、作了器官移植的病人在全人群中畢竟還是少數,他們壽命的延長對全國人口壽命的影響有限。

從曆史的發展來看,醫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口壽命的貢獻,首推現代産科和兒科的發展。上個世紀中期之前,婦女分娩猶如一隻腳踏進鬼門關,多少婦女死于難産、産後出血、産褥熱;大量的新生兒、嬰幼兒夭折,隻是因為臍帶感染或是麻疹并發肺炎,許多的兒童因患天花、白喉、小兒麻痹症而喪生。但随着現代産科學、兒科學的發展,這些情況已成曆史。不過這個曆史并不久遠,以緻至今“孕産婦死亡率”與“新生兒死亡率”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醫療衛生水準的标志,因為在這世界上一些欠發達國家,這兩個“率”仍然居高不下。大陸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初起,在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同時,在各地普遍設立婦幼保健機構,大力推進新法接生,廣泛開展兒童計劃免疫,普遍篩查、治療婦女常見疾病,有效地保障了婦女和兒童的健康。其次是公共衛生學、預防醫學的進步對人的健康與壽命的貢獻,公共衛生學發端于環境衛生和勞動衛生,拓展于免疫學、營養學,對消除傳染性疾病與營養不良性疾病的貢獻巨大。直到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期,傷寒、霍亂、肺結核、腦膜炎等傳染性疾病的流行,還是中青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預防接種的推廣,藥物治療的進步,這些疾病皆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年歲稍長些的人們,一定是都還記魯迅先生的名著中描寫的華小栓的結核病,曾經演繹了多少悲慘的故事。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初起,大陸政府為推進結核病的防控,在各地普遍設立了結核病防治所,推進卡介苗接種、積極篩查治療結核病人,終于使結核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随着這些傳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大陸人口的壽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形成了大陸今日人口健康與壽命的基本狀況。顯然,這些成就的取得當然也是和大陸社會進步、經濟文化的發展分不開的。

如今大陸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多了,與年齡的增長密切相關的身體器官的退行性變化勢難避免,醫學上常将這些變化中影響到正常功能的,稱之為“老年病”,如白内障、黃斑變性、骨質疏松、骨關節炎、前列腺肥大等等。在老年人群中常見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甚至包括某些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這些通常被稱為慢性病的疾病,它們的發生在相當程度上與人們年齡的增長相關:因為随着年齡的增長,脂代謝、糖代謝的能力減退了,心血管舒縮的調節能力下降了,人體的免疫力削弱了,一些慢性病也就是以發生了。人口結構的老齡化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醫學昌明的結果,而這些老年病、慢性病的增多是老齡化社會的特征,換言之,是老齡化社會的必然現象,也屬正常。

這些老年病、慢性病絕大多數都可以治療,有些還可以治愈,但許多的是需要持續終身的醫學照顧。對于這些老年病、慢性病關鍵是要注意預防,預防的要點是實踐健康的生活行為:合理飲食、戒煙限酒、适當運動、心理平衡。但這些疾病與年齡的增長相關,是以預防也得趁早,從中青年的時候便應該開始努力實踐。老年人對此當然還應該繼續實行,不過随着年齡的增長,許多老年人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地與這些疾病為伍,那麼便應該尋求醫藥的幫助,以求改善、防止進一步發展,随着現代醫學的進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盡管是帶病延年,也是老年人的健康長壽之道。

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空前提高,國家關注民生,大陸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群眾對于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也越來越高,大陸大量的老人雖然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慢性病,但在醫藥的幫助下延緩了疾病的發展,能健康地安度晚年,也是大陸人口壽命的延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陸人口壽命越來越長,當然是中國人的福氣。

作者:健康教育學家 楊秉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