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黛玉易得,寶钗難求,得寶钗而失黛玉,讓寶玉“意難平”

“歎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這是《終身誤》中的一句話,用以形容寶玉在婚姻生活中的感受:雖然擁有“齊眉舉案”的美滿,但總覺得“美中不足”,因為“意難平”。

黛玉易得,寶钗難求,得寶钗而失黛玉,讓寶玉“意難平”

讓寶玉“意難平”的,正是早已仙逝的黛玉,“世外仙姝寂寞林”。

很多讀者因為這個“意難平”,認為寶玉是對婚姻不滿,嫌棄寶钗,他們忽略了“意難平”的前提是“美中不足”。

為什麼“美中不足”會“意難平”呢?舉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一個學渣,長期考試隻能得兩三分的那種,雖然也做夢想要拿一次高分,無奈難于上青天。可是,有一次考試,他純靠蒙,百分考卷竟然讓他蒙對了九十八分。當然,這個純靠蒙也可了解為來了個新老師無原則地偏愛他,故意放水提前露題等,使得他把本來完全不會做的題都做對了。本來隻能考兩三分的,結果考了九十八分,美不美?當然美,但依然覺得“美中不足”,因為丢掉的那兩分,恰恰是他本以為十拿九穩會做的。也就是說,他本來可以拿滿分的,最難的都做對了,卻在最容易的地方丢了分,是以怎麼想都想不通,這就是“意難平”。

寶玉正是這種心态。長期以來,他都以為黛玉易得、寶钗難求。結果卻得寶钗而失黛玉,是以他在感歎“美中不足”時,總覺得“意難平”。

黛玉易得,她是賈母送給寶玉的禮物,可以零距離親近。

賈母愛收集美女,不是因為她自己喜歡美女,而是因為她的寶貝孫子寶玉喜歡。是以,她把長得最為出衆的晴雯送給了寶玉,留在自己身邊的鴛鴦卻長相平平,而且“兩邊腮上微微的幾點雀斑”。

寶玉天生就愛“脂環钗粉”,“喜在内帷厮混”,賈母不但不為之焦慮,反而“視若珍寶”,甚至投其所好,想方設法為寶玉弄來陪他“厮混”的對象。前有史湘雲,後有林黛玉,都是因為寶玉喜歡,才成為賈母送給寶玉的禮物。

黛玉易得,寶钗難求,得寶钗而失黛玉,讓寶玉“意難平”

正因為湘雲和黛玉都是賈母送給寶玉的禮物,是以她們被安排與寶玉不避嫌疑地近距離接觸。

湘雲與寶玉朝夕相處時,他們尚在幼童期,等到長大一點,需要避嫌時,湘雲就被史家接走了。

黛玉來到寶玉身邊時,正好到了“男女七歲不同席”的年齡,原本應該“别院另室”分開生活,但因為寶玉一眼就喜歡上了這個“神仙似的妹妹”,賈母便安排他們“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

不僅如此,黛玉這個才貌雙全的“神仙似的妹妹”不但對寶玉的親近絲毫不抗拒,還極為主動,甚至主動到寶玉想和她同床而眠,她便為寶玉送上了自己的枕頭。

黛玉易得,寶钗難求,得寶钗而失黛玉,讓寶玉“意難平”

除了身體上可以零距離接觸,思想上他們也高度一緻:寶玉不愛聽讀書上進之類的“混帳話”,林妹妹就從不說“混帳話”;寶玉喜歡把他的“雜學旁收”用于風花雪月,黛玉同樣喜歡用她的“詠絮才”來歌詠風花雪月;寶玉為人處事考慮的是“我隻為我的心”,黛玉同樣凡事都從“我隻為我的心”出發。

賈母和黛玉的态度都在明确告訴寶玉:隻要他想,黛玉的一切就都屬于他,可以随時取用。是以,連小厮興兒都看得出來,“将來準是林姑娘定了的”。

是以,在寶玉看來,黛玉實在太容易得到了,可以說是毫無障礙。而且,在他的預想裡,他以為此生也隻能守着黛玉襲人過一輩子,“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來還是和襲人厮混,隻這兩三個人,隻怕還是同死同歸的”。

黛玉易得,寶钗難求,得寶钗而失黛玉,讓寶玉“意難平”

沒錯,在他的人生規劃裡,沒有寶钗,因為寶钗于他,就像學渣想要拿高分,實在是可望而不可及,最多隻能在夢裡想想。

寶钗難求,冷豔高遠,拒寶玉于千裡之外。

寶玉愛美,他的終極夢想就是積天下之美于怡紅院,就像一個愛好收藏美女的收藏家。隻不過,他對美女的收藏,隻為了欣賞,并不為亵玩(這是讀紅樓時特别要注意的)。

賈府不缺美女,寶玉的姐姐妹妹都很美,賈府的丫頭們也個個清秀出衆。但是,看慣了美,便不覺得她們有多美,直到黛玉的出現,她的美讓寶玉驚為天人,是以稱之為“神仙似的妹妹”。

黛玉易得,寶钗難求,得寶钗而失黛玉,讓寶玉“意難平”

然而,寶钗的出現,不但帶來了另一種風格的美,而且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也就是比黛玉更美。

比“神仙似的妹妹”還美,當然會被寶玉惦記上。是以,在寶玉做得最舒暢的那場夢裡,他找到了他人生的夢想:擁有“兼美”,兼具寶钗的“鮮豔妩媚”之美和黛玉的“風流袅娜”之美。

然而,對寶玉來說,黛玉有多易得,寶钗就有多難求。她們的美代表兩種極緻,她們對寶玉的态度同樣是兩種極緻。這正如學渣面對試卷,容易的太容易,閉着眼睛都能答出來;難的又太難,絞盡腦汁都答不出。

寶钗難求,難在兩個方面:一是她冷,不像黛玉那樣對他充滿熱情,反而是經常表現得很冷漠;二是寶钗志存高遠,有着“讀書明理,輔國治民”的志向,這與寶玉的“喜在内帷厮混”實在無法融合到一起。

黛玉易得,寶钗難求,得寶钗而失黛玉,讓寶玉“意難平”

寶玉不是沒有嘗試過親近寶钗,但他的搭讪都被怼了回來。當然,寶玉隻是“混世魔王”,并不是仗勢欺人的霸王,是以,即使他對寶钗的“鮮豔妩媚”充滿向往,也不敢造次,哪怕寶钗的“雪白一段酥臂”就在他眼前,他也不敢伸手摸一摸。要是這樣的白手臂長在黛玉身上,他早就上手了。

另外,更讓寶玉覺得難以親近的,是寶钗志存高遠。他們二人,一個是學渣,一個是學霸。學渣仗着家裡有錢有勢,隻想一輩子混日子。學霸卻志在清北,學成之後報效國家,将一身學識用于利國利民。這樣兩個人,怎麼能走到一起呢?怎麼想都隻能是妄想。

可是,學霸長得實在太美,學渣就想擁有她的美,于是對學霸充滿向往,又明知毫無可能,隻能在夢裡“意淫”:希望她和黛玉一起,在“香閨繡閣之中”等着他。

黛玉易得,寶钗難求,得寶钗而失黛玉,讓寶玉“意難平”

這就是寶玉想要的完美。

然而,命運最愛跟人開玩笑,不但“‘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個字緊相連屬”,而且“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本以為唾手可得的黛玉,提前仙逝了,沒能走到在“香閨繡閣之中”等着他那一步;本以為隻能妄想的寶钗,卻成了他明媒正娶的妻子,真真切切地在“香閨繡閣之中”等着他。

本來一輩子隻能拿兩三分的學渣,卻在聯考的關鍵時刻拿到了九十八這樣的高分,人生可謂走到了巅峰,怎能不美?可惜的是,如果沒有因為太過粗心不懂珍惜,沒有丢掉那最容易的兩分,就能拿滿分了。每個學子都非常清楚,滿分和差兩分的差別有多大,這種“美中不足”的遺憾,太讓人“意難平”了。

是啊,如果寶玉能真正發自内心多關心黛玉一點,盡量讓她少哭一點,盡量多操心她的病,黛玉就不會走得那麼早,他的“兼美”之夢就能實作了。

黛玉易得,寶钗難求,得寶钗而失黛玉,讓寶玉“意難平”

這種“意難平”,既是寶玉的遺憾,也是他的愧疚和自責。隻因他的荒唐,以“混世”為人生目标,把最易得的黛玉弄丢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