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刷步數排名算什麼,刷睡眠資料才是真累啊

40歲的R先生每天都在為無法睡夠8小時而煩惱。根據智能手環監測結果,他的平均睡眠時長是7小時45分鐘。

為了讓睡眠時長達标,R先生通常在工作日下午5:30就開始準備睡覺,早上6:00起床。在沒有睡夠8小時的日子,他會感到疲倦、易怒、注意力不集中。R先生希望醫生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最終“每晚深度睡眠8小時”(他可能不知道,成年人的深度睡眠隻占睡眠時長的15%~25%)。

刷步數排名算什麼,刷睡眠資料才是真累啊

Giphy

經過一番診斷,醫生們認為R先生患上了“完美睡眠症”。

“刷”出完美睡眠

2017年,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的Kelly Glazer Baron等人首先提出了完美睡眠症(orthosomnia)的概念,用來形容過度關注自己的睡眠監測結果,并試圖改善甚至刷出完美資料的患者。

這個詞來自于正食症(orthorexia),指過度關注健康飲食的症狀,比如花過多的時間準備食物、吃下自己認為不健康的食物會感到内疚等等。

Baron等人報告了3個這樣的“完美睡眠症”病例,R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R先生睡眠品質差确實有自己的問題,比如他經常在睡覺前用手機處理工作資訊,但對睡眠時間的過度關注加重了他的症狀。另外兩名患者的睡眠問題則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醫生認為,是智能手環監測資料造成了他們的焦慮。

刷步數排名算什麼,刷睡眠資料才是真累啊

更令醫生們擔憂的是,為了“刷”出完美的睡眠資料,三名病人都增加了卧床時間,這樣做反而可能導緻睡眠問題惡化,因為長時間躺在床上睡不着隻會讓人更加焦慮。如果躺在床超過30分鐘還沒能入睡,醫生一般會建議起身做一些放松的活動,等到有睡意的時候再回去睡覺。

醫生們在論文中指出:“考慮到此類裝置傾向于高估睡眠時間,它們可能會鼓勵使用者延長卧床時間,進而強化不良睡眠習慣。”他們還警告,可穿戴智能裝置的普及可能讓這類病例更加常見。

信資料還是信自己?真的說不好

一個小小的手表資料影響有那麼大嗎?睡沒睡好難道我自己還不知道?别驚訝,我們對自身睡眠品質的感覺未必是準确的。實驗證明,虛假的睡眠監測報告足以影響我們第二天的精神狀态。

2018年發表于《睡眠研究期刊》(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的一項研究中,英國牛津大學的Dimitri Gavriloff等人招募了63名符合失眠症醫學診斷标準的被試,将他們随機配置設定到“高睡眠品質組”和“低睡眠品質組”。研究團隊假裝用運動手環監測他們的睡眠狀況,在每天早上給他們發送虛假的監測報告,同時通過問卷詢問他們一天中不同階段的感受,并請他們完成注意力、警覺性等方面的測試。

實驗發現,得知自己沒有睡好的人心情更低落,白天思維更遲鈍,并且困倦感更強。而收到了良好監測結果的人表現出了相反的趨勢。然而,兩組被試真實的睡眠品質其實并沒有差異。

刷步數排名算什麼,刷睡眠資料才是真累啊

這樣的結果說明,智能手環的監測資料會影響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我們這麼在乎手環資料,但手環資料一定準确嗎?

越不需要它,手環測得越準?

全面評估睡眠狀态需要大量的資料。

在醫學診斷中,檢測睡眠疾病的權威方法是多導睡眠監測(polysomnography,PSG),需要監測腦波、血氧水準、心率、呼吸、眼部和腿部動作等。相應地,這種方法也需要用到全套專業裝置,讓普通人在家配置一套顯然是不現實的。

相比之下,智能手環的監測手段就簡單多了。這類産品主要依靠腕動記錄儀(wrist actigraph),有的會結合心率等其他資料,測量人的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即睡着的時間占卧床時間的百分比)。它們其實沒法很好地區分不同的睡眠階段,因為睡眠階段主要根據腦波的規律而非身體的活動劃分。

刷步數排名算什麼,刷睡眠資料才是真累啊

Pexels

智能手環具體的睡眠監測算法是不公開的,這給研究人員和醫生們造成了困擾,他們無法判斷特定産品的準确性。不過從總體上看,許多産品無法準确區分覺醒和睡眠狀态,容易誤判睡眠時間。

比如,失眠患者經常保持靜止,試圖入睡,這種情況可能被手環誤判為已經睡着。另一個極端情況和夢中肢體運動有關,比如夢遊、不甯腿綜合征等等,這時候手環可能将睡眠狀态誤判為覺醒。

事實上,一味保持靜止并不一定管用,反而可能讓肌肉緊張,更難入睡。我們制作了一個簡單的睡前放松教程,希望對你有用

不過,對于擁有“标準睡眠”的健康人群來說,智能手環還挺準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内科張俊團隊進行了一項小樣本研究,評估腕表式睡眠監測儀監測結果和PSG結果是否一緻。他們發現,在睡眠正常人群、年齡較小的人群中,腕表式睡眠監測儀測量結果更準确。他們還對比了不同低、中、高三檔靈敏度下的監測結果,發現低靈敏度模式反而效果更好。

别刷資料了,好好睡吧

當然,随着技術的發展,這類可穿戴裝置的準确性會不斷提高。這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資料嗎?

從睡眠研究乃至公共衛生的角度上看,可穿戴裝置算得上偉大的發明。智能手環的成本遠低于PSG,讓采集大量睡眠資料成為可能。它還能夠幫助人們追蹤自己的活動量,甚至及時發現一些異常症狀(比如心率不齊)。

但是對個體來說,過度關注健康監測資料可能造成焦慮、抑郁。這點已經得到了研究驗證:人們可能誤讀正常的資料波動,産生不必要的擔心,并花費過多的精力求醫問藥。而睡眠品質又與情緒密切相關,每個有失眠經曆的人都知道那種“越努力越清醒”的感覺。

是以,如果你也為自己的睡眠監測資料擔憂的話,先别急着怎麼把資料“刷”上去,想一想:

你是因為原本睡眠不好才開始監測,還是開始監測之後才“發現”自己睡得不好?

這些資料促使你做出了怎樣的改變?這些改變是積極的(比如不再熬夜、及時就醫),還是消極的(比如焦慮或失眠加重)?

希望以上問題能夠幫助你更好地了解,睡眠監測究竟給你帶來了什麼。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睡眠健康的重要性,但是與減肥、健身相比,在睡眠這件事上我們可以依靠的方法和工具實在太少了。像智能手環這樣的工具如果利用得當,當然也能帶來積極的影響,但是請記住:我們關注睡眠資料原本是為了睡得更好,但如果為了“刷”出好看的資料而努力睡覺,就本末倒置了。

刷步數排名算什麼,刷睡眠資料才是真累啊

隻要不去測,資料就不會錯|Giphy

參考文獻

[1]Baron KG, Abbott S, Jao N, Manalo N, Mullen R. Orthosomnia: are some patients taking the quantified self too far? J Clin Sleep Med. 2017;13(2):351–354.

https://jcsm.aasm.org/doi/full/10.5664/jcsm.6472?fbclid=IwAR1KxcxhdpG9CSoB-72R4cOA_o5iVidnDecoeh8-yzRsf-uhkf42WIPx9qw&

[2]Gavriloff, Dimitri, et al. "Sham sleep feedback delivered via actigraphy biases daytime symptom reports in people with insomnia: Implications for insomnia disorder and wearable device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7.6 (2018): e1272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sr.12726

[3]https://theconversation.com/are-sleep-trackers-accurate-heres-what-researchers-currently-know-152500

[4]霍陽, et al. "腕表式睡眠監測儀與多導睡眠監測的睡眠參數比較和相關性分析."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53.5 (2021): 94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517689/

[5]Perez, Marco V., et al. "Large-scale assessment of a smartwatch to identify atrial fibrill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1.20 (2019): 1909-1917.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901183

[6]Rosman, Lindsey, Anil Gehi, and Rachel Lampert. "When smartwatches contribute to health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Cardiovascular digital health journal 1.1 (2020): 9-1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3942681_When_smartwatches_contribute_to_health_anxiety_in_patients_with_atrial_fibrillation

作者:瑪雅藍

編輯:翻翻

刷步數排名算什麼,刷睡眠資料才是真累啊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