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緩解失眠?

如何緩解失眠?

和朋友吃飯,他吐槽公司内卷每天下班很晚,到家很久才能入睡,造成早晨起來困得不行,我相信你也有其他相似的場景困擾,比如:

并沒有明顯尿意,總習慣性睡覺前去廁所蹲着刷會兒手機才舒服;或者關燈後躺在床上腦中蹦出各種想法,結果越睡越清醒(我懂你)。

事實上此類現象已經不是個例,《中國睡眠報告(2022)》指出2021年群眾睡眠指數為64.78分(百分制),僅高于及格水準線一點。

在導緻睡眠要素的自我歸因中,工作、生活壓力和情緒因素頻頻上榜,由于入睡困難或過程中不能滿足個體生理需要,睡眠債越欠越多。

疲倦、暴躁易怒、反應遲鈍等狀态也就接連而生,怎麼辦?有些人嘗試使用褪黑色素片(Melatonin)解決。

但你知道這樣隻能治标不治本,雖然對縮短入睡時間有微作用,可對延長總深度睡眠品質似乎并沒有效果。

休斯頓大學羅曼教授在一項研究中發現,若長期服用除帶來依賴,還會抑制記憶的形成。

很顯然,睡飽睡好對我們至關重要,不科學的各種行為隻會事倍功半。我認為首先要從根本上認知到失眠形成的要素有哪些,并運用合理方法調整,才能解決睡眠不足的狀态。

失眠的類型及因子

有關失眠,《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中對它的定義是:盡管有合适的睡眠機會與環境,依然會對睡眠品質感到不足,并且影響日常社會功能的主觀體驗。

它包括這五項其中的任意一項表現:入睡超過30分鐘;總睡眠時長少于6.5小時;整夜醒來次數大于2次;多夢早醒,再睡困難;伴有日間功能障礙,如精神體力下降腦子反應慢,注意力不集中等。

是以你眼中的“睡不着”并不意味着失眠,也不能依靠單一時間來判斷是否失眠,比如我這位短期睡眠者,每天睡5個半小時次日就能保持很好的工作狀态。

神經科學頂級期刊(Neuron)曾發文表示,攜帶ADRB1基因突變的人每天隻需睡4-6小時就夠了,另外突變DEC2也是短睡基因。

那麼你不用為偶爾兩次睡不着感到煩惱,一般每周超過3次持續大于3個月才算慢性失眠。

未達标标準,研究者将其稱為“睡眠匮乏”(sleep deprivation),隻需通過合理的自我調節就能得到良好改善。

聽到年長者常說的一句話是:“30歲以前睡不夠,30歲後睡不着”,是不是很奇怪,這種差别到底是什麼呢?

在大腦中存在一個部位叫做松果體(pineal gland),它是構成上腦的主要結構之一。

之是以擁有此名字是長的像松果,與大腦其他結構(海馬體、杏仁核)工作原理不同,它比較孤單,位于大腦的中軸線上,也就是“正中間位置”。

它說:“我通過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來保證你睡眠充足,由此支撐24小時周期内的行為達到均衡”;剛出生時我分泌功能較低,長到2歲半時基本達到高峰。

你到青春期階段我便開始下降,到30歲以後,我的分泌數量隻是高峰期的1/2,然後下降速度随體質變化下降。

到80歲時我隻能分泌高峰期的10%以下,你年齡越大出現失眠狀态越多,多數因為我。

是以從神經科學角度看,睡不着是由于年齡的因素導緻人體分泌褪黑素的水準下降引起的,除此外還有各種客觀要素,被大衆廣泛認同的是“3-P理論”。

即:1. 前置因子(Predisposing Factor),2. 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3. 持續因子( Perpetuating Factor)。

該模型由知名睡眠學者亞瑟·斯皮爾曼教授(Arthur J. Spielman)提出,重點闡述失眠形成的曆程。

它從生理、心理、社會要素将影響是以分為前中後三方面,這樣就能從時間軸上發現失眠是如何發生的。

如何緩解失眠?

生理層的前置因子指容易引發失眠的人格特質,它包括“脆弱的睡眠系統、缺乏彈性的生物鐘和遺傳體質導緻的睡眠淺”。有這些屬性人容易激活清醒系統,導緻晚上大腦特别活躍。

比如:有些人從小容易被周圍環境吵醒,哪怕第二天擁有再好的睡眠條件也無法快速入眠,還有一種人屬于貓頭鷹,此類人群清晨長期缺乏陽光刺激,生物鐘就滞後。

心理層包括焦慮傾向、完美主義等次元,此特質的人在晚上更容易感受到生活孤獨或痛苦的一面,這也是衆多社會人群主要特征。社會要素就是“自我是否擁有良好的睡眠環境”。

譬如:住在馬路旁邊小區的朋友,常被車水馬龍的鳴笛聲吵醒,亦或做一份需要倒夜班的工作,總要來回折騰等。

相對而言,前置和誘發因子處于互相作用狀态,如果把前者看成先天性不足的話,那後者屬于後天失調。

我們依然從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三次元看。

首先身體突然生病需卧床休息,因延長了躺床時間可能會幹擾恒定系統,會導緻睡眠驅動力不足。

其次由于日常工作業績壓力大造成焦慮、緊張狀态直接會觸發清醒系統,造成夜深人靜時大腦瘋狂運轉。

再者經濟收入遇到困難、甚至在職場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緊張的人際關系等這些社會外部事件也會讓人的情緒大幅度波動。

一般來說,誘因因子消失或自适應後睡眠會恢複正常,如果失眠仍然存在那就需要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了。

維持長期失眠的要素,一方面是“周一至周五作息不規律,服用安眠藥助睡眠,甚至周六日補覺太多”或平時根本不運動,習慣喝含咖啡因的軟飲等;另一方面就是長期各種壓力帶來的心理原因沒有解開。

總體來說,你可以把自我狀态放在時間軸上進行比對,看看是什麼原因造成“它”出現的,然後才能找到調整的方向。可還有一類人群剛好相反,他屬于怎麼睡都不夠,在醫學上被稱為嗜睡症(narcolepsy)。

嗜睡不是深度睡眠

你千萬不要把嗜睡了解成懶惰,并不是這樣,一般而言它主要以日夜過度思睡,或白天出現毫無征兆的想睡覺為特征。

這種障礙在15-30歲年齡比較常見,但也有人出現的時間比較晚,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因通宵加班或者打遊戲而導緻的睡眠不足可不是嗜睡症。

從現代醫學觀察下來,通常有三種表現:

1. 每天睡6-7小時後仍感到疲勞,2. 夜間睡眠支離破碎、各種做夢,白天需要多次小睡,3. 有認知功能方面的改變,表現為近事記憶減退,思維和學習新生事物的能力下降。

仔細看下來會發現,這些狀态與患有抑郁症的人的表現從某些方面極為相似,是的,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它本就是抑郁症的一種表現形式。

既然如此,它從哪裡來的呢?

從現代臨床案例看,不排除患者身上缺乏某方面基因,其次由于工作或外界導緻的長期睡眠不足形成負循環,再者是生活的各種壞習慣。

當然,長期使用助眠類藥物和心理壓力過大,也有可能造成嗜睡現象。

小時候我爸開車就經常犯困,我經常在旁邊提醒他,現在年齡大了也不再讓他開車;想象下,若一個人在得到充足睡眠的前置條件下,高速行駛過程中突然犯困,帶來的結果會是什麼樣的?

生活中該如何判定自我是否存在嗜睡情況呢?美國最新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對它定位的标準是:

保持每天有7個小時睡眠以上仍有反複想睡的現象;這種狀态每周至少出現3次,且3個月以上;同時醫生也會用“Epworth嗜睡測量表”來評定白天過度瞌睡的狀态。

如何緩解失眠?

對比下,每天大于6分表明自己有輕度狀态;超過11分則過度瞌睡,16分以上需要去醫院做一周體動記錄儀、多導睡眠圖、小睡潛伏實驗、覺醒維持實驗和腦液Hcrt-1五個方面的檢查。

由此,對每天需要面對大量工作的人來說,擁有10個小時睡眠時間确實有點奢侈,可睡多了也未必是好事。

很多人會把“初期嗜睡”和“深度睡眠”弄混淆,認為是因太累才嗜睡,我們要清晰認知到它們的邊界在哪裡。

按照專業理論,睡眠分為“非快速眼動相睡眠(NREM)和快速眼動相睡眠(REM),正常人在開始先進入NREM狀态,由淺入深經過60~90min後,轉成REM持續10-15min又轉成NREM。

這樣周期循環4~6次後你才醒來面對新的一天,在整個過程中NREM又分為淺睡(I期)、輕睡期( II期)和深睡期( III期)。

前兩者占整個睡眠時間的55%,對解除疲勞作用甚微,隻有進入後者才對解除勞累有較大作用。

是以你就會明白,對睡眠的好壞要看“深度品質怎麼樣”這句話,我的運動手環記錄每天狀态,有時總時長盡管不到6小時,深睡能達到3個小時,有時總時長8小時卻醒來無數次。

廣義上分析看,2~3小時深度睡眠是年輕人最佳狀态,但随着生長發育到衰老,每個階段都會存在巨大差異,60歲以後基本沒有深睡期,夜間醒轉的次數也會增加。

除環境、睡覺姿勢外,影響深度睡眠的要素包括“伴侶、人格特質”兩大方面。

研究證明,當你和伴侶一起睡覺時,會比獨自入睡多出50%的幾率無法好好睡覺;睡眠專家Neil Stanley博士發現,當和對方分開睡時會多出30分鐘的深層睡眠。

當今社會,人們普遍認為分開睡是兩個人感情出了問題,其實适當的“分開”能使雙方睡得更好。

另外從人格特質看,一個責任感低的人很難保持良好的睡眠規律。

由于不太重視做計劃,平時也不太按照既定時間完成任務,那麼時間觀念就會滞後,他們也常常因為娛樂或工作擠占原本休息的時間。

同時神經質(Nervous)水準高的人深度睡眠品質更差,白天各種小事帶來的情緒不穩定會經常讓自我陷入思維反刍,反複思考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或“别人怎麼看我”。

此類夥伴入睡時很容易對負面情緒進行思考,甚至把“相關場景”帶入夢境中,大腦的神經元不停的運作,也就很難覺得自己能“睡個好覺”。

一言蔽之,輕度嗜睡和深度睡眠存在巨大差異,睡的深沉第二天依然會階段性打哈欠犯困,相反輕松狀态下的熟睡次日精神飽滿的狀态你也經曆過,對吧?

對正常人來說缺乏深度睡眠的因素有很多種,一方面與精神心理有關,另一方面則是身體本能條件所影響的,如缺鈣、體虛等。

一定程度上有些人的失眠也和生物鐘存在聯系,個人生物鐘與社會規定睡眠時間不一緻,就無法在合适的時間段得以入睡,這兩者不比對的狀态被稱為“社會視差”(social jetleg)。

生物鐘與睡眠系統

我每天晚上11:40若不閉上眼睛,基本淩晨1點都不會犯困。

要知道,在“早10晚7”的大環境中,人們會大緻預設在23點~8點之間睡覺;然而不是所有的生物鐘都偏愛這個時段睡覺。

極端的“早鳥型”與“夜貓型”都有可能因睡眠匮乏而失眠,核心要素是他們無法按照自我的睡眠規律入睡,錯過最佳時段。

當社會要求工作時,他們會覺得“我現在應該睡覺”,人生物鐘的54%受到基因影響,但不代表後天能改變,不過研究發現,我們可以采用光照改善視差,例如:

當夜貓型早起時盡量多曬曬陽光,此時松果體(pineal gland)的分泌液便會減少。

同時夜晚少接觸帶有“燈光”的場景,告訴大腦現在“夜已深需要休息”,經過長期刻意訓練能将睡眠頻率與社會保持一緻。

現在不妨思考下,你的生物鐘在幾點會提醒自己要休息,該時間出現時自己往往存在“打哈欠、非常犯困”的狀态嗎,試着關注下它,看看是不是過了該時間,大腦就不困了呢?

順便一提,本該休息的生物鐘到來時若不趕緊關閉電子裝置,它會造成你的免疫系統紊亂内分泌失調,緊接着就會出現“睡眠障礙”,抗擊癌細胞的能力下降等情況。

如何緩解失眠?

當然每天鬧鐘響起時,許多人會習慣性按下去讓自我享受“多睡一會”的狀态,雖然隻有短暫的8~15分鐘,但它并不能幫你補足不夠的睡眠,長期來看還會損害你的睡眠系統。

主要原因在,我們并不是在鬧鐘響起的那一刻從深度睡眠轉化成為清醒,身體需要提前一段時間讓自我機能逐漸蘇醒,直到響起時徹底做好準備。

而你一旦按下“多睡一會兒”的按鈕,身體會感到虛驚一場。

它會自動從準備蘇醒模式轉換成睡眠模式,當下次鬧鈴再響起身體還未來得及調整,持續反複的狀态就會讓人感到昏昏沉沉,能持續2-4小時。

有些嚴重者能定7-8個鬧鐘,若總是“多睡一會兒”它會擾亂你的生物鐘,身體不知道什麼時候清醒,什麼時候感到疲倦,于是你會發現自己很難在困倦時感到困倦,或清醒時醒過來。

不信你看下上班擠地鐵或公交的部分人,他們總忍不住在車上閉上眼睛一會兒,一方面原因是沒有充足的睡眠,另一方面是“不停切換狀态”。

研究下來會發現人體建構是非常微妙的,一點小小改變會引起很多反應。

生物鐘會根據大腦下達的指令調節各器官以24小時為周期來發揮作用,我們需要掌控自我生物鐘(生理規律)并去和它做朋友,知道它你下達的各種狀态。

假如你能記錄全天的行為,我想,調整失眠将不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3條有效緩解錦囊

是以,解決失眠真是一件系統工程,自己做不好太正常,從專業領域來說認知行為療法(CBTI)是最常見的心理和行為治療方法。

CBTI包括睡眠衛生教育、睡眠限制治療法、刺激控制法、認知療法和放松療法等環節,目的是拿掉維持因子,美國美國睡眠協會(AASM)也認為它優于藥物,這是不争的事實。

但該方法更多是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以前我也曾經失眠,經過正規理論學習後發現多半因素是“不懂得自我調節”,總結下來這3條錦囊慢慢培養,興許可以睡個好覺:

1. 創造有利于睡眠的狀态

首先要調整自我内部溫度,當人們入睡後體内溫度會下降,研究發現最佳入睡的體感溫度是16-19°C。

提早降低體内溫度生理會給大腦傳遞“我要入睡”的信号,為此,盡可能睡前喝杯牛奶或沖個熱水澡、泡個腳,它還有助于有效加速褪黑素的釋放。

其次檢查下你的褥子看看是不是太厚了,讓你總感覺燥熱,再者我經常在上床睡覺前把擔心的事情想一遍,或複盤下今天哪些問題使我焦慮。

你可以拿出半個小時将這些問題打在備忘錄上,同時告訴自己“我已經記下來了”明天好好處理,不要小看此動作,它能有效緩解深夜“左思右想”的狀态。

那些電子産品就不用說了,現在床頭放電源線已經是人的常态,這并不是件好事,我的床頭除“加濕器”和“助眠燈”外沒有任何關于電器類産品。

2. 睡前必備肌肉伸展運動

人在緊繃的狀态下很難睡着,可以在睡前做放松運動。

我一般會先做伸展動作,即躺平後雙腳趾用力向前傾20秒左右換作腳跟向前,它有助于拉動小腿的筋骨,你能分分鐘感受到肌肉在慢慢軟化。

另外雙腿盤坐用力按一按腳底正中央,你的腎髒、肝髒、小腸、生殖腺反射區均在這裡,它能加速胰髒循環功能和新陳代謝,把時間控制在1-3分鐘即可。

我的随行包中常備“頭部按摩儀”,在辦公午休、晚上睡覺前都會用來放松使用。

頭頂“百會穴”對身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經常按此穴位能夠很好治療頭痛、頭暈、失眠和神經衰弱等情況。

法國期刊曾發表一項研究,他們要求18名志願者(9男9女)在20:30左右進行1小時運動,分别在習慣就寝前2個小時結束。

結果發現晚上輕微運動的人不僅沒有破壞睡眠,還在睡眠效率(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在床上的時間)和入睡後蘇醒都有明顯改善,相反沒有運動的人品質同比下降很多。

是以如果下班時間充裕,做30分以内中微運動并不會影響睡眠,若不想動,按照我上述方法稍微放松下也是不錯選擇。

3. 日常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失眠的引起多半是生活習慣造成的,這點你應該最清楚不過。

酒精能幫助入睡但會打斷深層睡眠盡量少喝,尤其在快速動眼睡眠中,會讓身體與大腦休息的更差;另外白天的咖啡因會抑制人體中關鍵的催眠分子,使我們保持清醒。

打個比方:

人體内有一座座發電站進行複雜的高能量分子ATP的分解,來持續給身體、腦力供能。

此過程中會釋放腺苷(Adenosine),随着發電站供能越長腦内的腺苷濃度越高,它是讓人産生困意的物質。

當它靠近腦内遊離的蛋白質受體時,會觸發一連串生化反應使神經激發變得遲緩,也減慢了大腦中重要信号分子的釋放,于是身體會告訴你“好困啊、該休息了”。

咖啡因在體内可持續6小時以上,就像第三者狡猾的阻止腺苷與受體結合,阻斷大腦的友情提示讓其保持清醒狀态,持續下去你的生物鐘會被破壞。

坦率地說,每天早晨10點前來一杯是不錯選擇,而在下午和睡前盡量遠離。

有關良好習慣的養成你也看不少,關鍵要素還是花點時間培養好習慣,營造舒适睡眠環境,建立正面認知。

總結一下:

許多的人在床上醒着玩手機的時間比睡覺時間都多。

請時刻提醒自己“床是用來睡覺的”,若沒必要,請讓那些無關的東西(零食、電子産品)遠離它,希望你能好好睡覺,睡個好覺。

參考文獻:

[1]張文,吳軍林,王玲,甘明,李峰華.褪黑素對睡眠的生理作用及研究進展;食品與發酵科技,2017,53(3):109-112.

[2]失眠機制研究進展;程國良,錢彥方,李靜,宋康康,姜興偉(海軍總醫院,北京,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