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要關系長久,要經曆四個階段,而大部分人都卡在第二階段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還沒談戀愛時,把關系想象得無比美好、甜蜜。

我們總能在古詩詞裡感受到文人墨客對愛情的美好描繪,比如:“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隻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等。

當遇見了命中注定的那個“他”,濃情蜜意,眼中隻有對方,幹什麼都想膩在一起。

可随着感情深入,彼此的了解增多,相處的時間變多,沖突也漸漸凸顯出來。

失望、委屈、憤怒不斷積累……争吵、冷戰等傷害性行為在兩人中間不斷上演。

漸漸地,兩人都累了,絕望了,不想再折騰了,于是開始冷落、減少溝通,甚至分道揚镳。

是以有句詩詞“情到濃時情轉薄”,就是用來形容這種變化無常的感情。

于是我們一方面羨慕别人的感情為什麼就能這麼好,一方面思量着這個人不行,換個人就好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真的是眼前這個人不行嗎?

親密關系專家克裡斯多福·孟通過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咨詢,發現了一段長久的親密關系幾乎都會經曆四個階段。

當這四個階段都能穩妥度過,一段感情才可以說是真正成熟了。

想要關系長久,要經曆四個階段,而大部分人都卡在第二階段

01

月暈現象——愛情的起源

兩個人相遇,一般都會産生一種過電般的感覺。

随之墜入愛河,仿佛天地萬物都不存在,世界因為對方而美好,隻希望時光永不消逝,兩人能永遠膩在一起……

這,便是一段感情剛開始的月暈現象。

湯顯祖曾經浪漫地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現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愛情的起源與童年的經曆有着深刻的關聯。

比如童年時缺乏父親的陪伴、愛護的女孩,在成長後,往往對年長、成熟的男性更加青睐。

而童年時父母的教育、信念的傳遞,也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她們的擇偶标準。

一個閨蜜每次談戀愛的對象都是學霸,從高中到大學,再到畢業,每次找的男朋友都是名校高材生。

無論家境、樣貌如何,學曆都是她第一看重的地方。

據她所說,名校的高材生在她眼裡就是有着無上的光環,讓她崇拜又傾心,而其他的因素她則不會太過在意。

在回顧了她的童年時光後,我找到了答案。

閨蜜小時候調皮貪玩,成績極差,沒少挨父母的批評。

與此同時,父母不斷地表達出對那些成績好的孩子的欣賞和喜愛。

這便在閨蜜心中種下了種子:成績好、學曆高的男孩子就是更加有魅力。

由于她隻看得到學曆一個選項,對其他的問題選擇性無視。

是以她後來被一個學曆雖高,但情緒十分不穩定的對象,深深地傷害。

想要關系長久,要經曆四個階段,而大部分人都卡在第二階段

02

幻滅期——愛情的冷卻

随着交往的深入,接觸變多,人們漸漸會發現,眼前這個當初千好萬好的人,原來也有缺點。

也會無理取鬧,會小心眼,會發脾氣,會拒絕自己……這便到了感情的第二個階段:幻滅期。

既然愛情因幻想而産生,那幻想就總有破滅的一天,是以幻滅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差別在于,有的人可以接受對方就是沒有想象中美好,并試着接納對方的缺點;

而有的人卻無法從這種幻想中走出,而且孜孜不倦地想要改造對方,把他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于是我們看到,有的人會想盡各種辦法讓對方講衛生;

有的人像警察抓小偷一樣監督對方有沒有抽煙,有沒有藏私房錢;

有的人則是用各種言語刺激對方,希望對方更努力、更有上進心。

事實上這些改造幾乎沒有成功的,而由于花費過多時間精力改造對方,又沒有看到任何成效,以至于讓她們在心中積累更多憤怒和怨恨。

這個階段也可以演化為權力争鬥期:兩個人都想改變對方,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都想在關系中自己說了算。

這個時候,許多人會忘了他們在一起的目的是為了快樂,在一起的原因是相愛,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确,為了獲得權力感。

這便是為什麼許多人明明知道家庭是講愛,而不是講理的地方,可一旦發生沖突還是忍不住通過講道理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且絕對不肯低頭認錯和認輸的原因。

這個階段的結果一般都是雙方都會傷痕累累,兩個人都疲憊不堪。

有相當多的伴侶來到這個階段,關系就持續不下去了,很多人選擇了直接分開,或者更加積極地争奪權力。

想要關系長久,要經曆四個階段,而大部分人都卡在第二階段

03

内省階段——磨合的關鍵期

内省階段是一段關系中最醜陋,也是最難熬的階段。

一部分人來到這一階段,會把一切責任歸咎于對方,認為一切都是對方的錯;

覺得對方有着諸多難以容忍的缺點,自己才是那個無辜的受害者。

如果停滞在這個階段,在面對關系的沖突時不知檢討,一個勁地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并且固執地用以往自己的處事模式繼續處理關系,隻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比如有的人遇到問題隻會用指責的方式來解決。

伴侶不愛做家務,她張口就是:“你是瞎了還是手斷了?”

伴侶總是拖延,她也隻能指責:“你什麼時候能快一點兒,讓我少操點心?”

這些應對方式往往是從童年習得的。

當年幼時看到父母在面對伴侶的某些“毛病”時,隻會指責,甚至辱罵,他們耳濡目染,便學會了這種應對方式。

而對方如果不改變,他們便以為自己的指責還不夠,于是變本加厲地指責。

而有的人則總是用犧牲、付出來維持關系。

當關系出現了問題,還以為自己犧牲得還不夠,于是付出得更多。

這也是從父母的關系模式中習得的。

隻有痛到極緻才會反思:付出是換不來關系的和諧的。

是以另一部分人來到了更高階的階段,他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模式和習慣,并試圖改變。

比如小麗在見到老公又一次沒有洗碗的場景後,沒有像以往一樣一邊指責,一邊自己滿懷怨氣地洗碗。

而是平靜地說道:“忙碌了一天确實不太想洗碗,我有時候也這樣,等休息好了,想洗的時候再洗吧。”

她的老公立刻感覺到自己被了解和接納了,那麼無論他是否還想洗碗,起碼都不會産生對抗、抗拒的能量了。

關系就這樣發生了變化,以往那種劍拔弩張的狀态松弛了下來,兩人的磨合便開始了。

想要關系長久,要經曆四個階段,而大部分人都卡在第二階段

04

啟示階段——靈魂伴侶的形成期

隻有極少數伴侶能夠堅持來到這一階段,而這一階段則是對關系的升華。

到了此時,關系才從幼稚走向了成熟。

經曆了月暈現象,被對方的特質所吸引;

又經曆了幻滅階段,看到了自己幻想的破滅,看到了對方真實的優缺點;

度過了内省階段,認識到了自己過往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和不恰當的應對方式,才能來到關系的最進階階段——啟示階段。

在這個階段,雙方都能冷靜地審視自己和對方的真實情況,接納彼此。

同時,還能看清楚自己童年的創傷,和這份創傷對關系的影響。

此外,能找到一個既不會讓自己受委屈,又不會剝削對方的雙赢的方式,此時的關系才能真正長遠。

比如如果童年時經常受到父母控制,也許伴侶随便的一個建議,都會讓自己感覺受到了控制,讓自己非常痛苦。

在這個階段,可以真實地看到和接受自己對于控制的恐懼,看到自己又忍不住把伴侶當成父母的習慣,并療愈自己的這種創傷。

也可以向伴侶表達:你這個建議讓我感覺不舒服,我感覺好像要控制我,希望以後不要再做類似的建議。

這樣對方也能夠很好地配合你,知道你的界限在哪裡,喜好在哪裡,進而達成非常和諧地相處模式。

哪裡有什麼天上掉下來的靈魂伴侶,大多數靈魂伴侶都是多年的磨合和熟悉,達成的默契和配合。

很少有人天生就能處理好親密關系,那種天生一對,剛在一起就無比默契的伴侶真的鳳毛麟角。

在關系中有失望,有沖突才是常态。

好在我們可以學習、成長和進步,以收獲一段理想的情感。

作者 | 止水 療愈師,擁有中科院心理咨詢師資格證,IHNMA 國際催眠師資格證,緻力于探索人性的深邃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