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米哈遊投資核聚變公司背後,人類的“終極能源”技術眼看就能商用了?

來源丨品玩(ID:pinwancool)

作者丨白甯

米哈遊投資核聚變公司背後,人類的“終極能源”技術眼看就能商用了?

“米哈遊投資了核聚變!”

時隔二十天,米哈遊系列遊戲《原神》《崩壞學院》的玩家們,依然被這則消息震驚:2022年2月25日,能量奇點(一家緻力于開發可商業化的聚變能源技術的公司)在其官方微信公衆号上宣布獲得近4億元(6300萬美元)投資,其領投企業之一是米哈遊。

米哈遊投資核聚變公司背後,人類的“終極能源”技術眼看就能商用了?

有人為米哈遊宣稱的“技術宅拯救世界”歡呼,驚奇于“為遊戲氪得金原來是支援了科研”;有人認為米哈遊純粹是錢掙得太多,找不着地方花。Sensor Tower資料顯示,2021年《原神》僅在移動端的總收入就達到了18億美元(約合113.61億元人民币),而同年,網易遊戲的全年淨收入是628億元。基于此,米哈遊被認為已超越網易——“網易遊戲第二地位不保”。再結合可控核聚變技術實作永遠需要“三五十年”的傳說,不少人深深贊同米哈遊可能就是“人傻錢多”。

米哈遊投資核聚變公司背後,人類的“終極能源”技術眼看就能商用了?

圖源|Sensor Tower

而事件的另一個主角能量奇點,于2021年6月剛剛成立,“聚焦于研制有商業發電潛力的高磁場、高參數、标準化的高溫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及其運作控制軟體系統,為未來商業聚變發電堆提供高成本效益、高可靠性的核心元件和服務”。

能量奇點聲稱自己的團隊成員涵蓋高溫超導、等離子體實體、人工智能等核聚變研究所需的衆多領域,且都來自頂級院校及科研院所,如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但因為目前無法獲知團隊成員的具體資訊,均無法核實。能量奇點沒有官網,所有公告均在微信公衆号平台釋出,融資成功之後,釋出的第一條推文是一則招聘啟事,并成功成為其閱讀量最高的一則推文。這大概證明,關注它的業内人士的确不少。

上周三,能量奇點在其公号中宣布與核工業西南實體研究院簽署了協定,雙方計劃共同研發全球首台基于全高溫超導磁體的托卡馬克,以實作長時穩态運作的科學和工程目标。核工業西南實體研究院是大陸可控核聚變領域的老牌研究機構,大陸聚變領域第一座大科學裝置中國環流器一号(HL-1)就是出自它之手,2020年12月,其建造的中國環流器二号M裝置(HL-2M)也實作了首次放電。在核工業西南實體研究院的加持下,這個略懸浮的初創公司終于多了些實體感。

米哈遊總裁劉偉表示:“可控核聚變是一項激動人心的技術。過去半個多世紀,各主要科技強國都在持續投入,科學研究和工程經驗都經過了長期積累。最近十年,随着幾項關鍵技術的突破,商業公司和風險投資開始大舉進入這個領域,這種趨勢在美國尤為明顯。”

在美國、歐洲等地,投資确實正在加速湧入可控核聚變領域,初創公司也都給出了令投資者們瘋狂的理由:他們幾乎都承諾,在十年内開發出可商用核聚變。那麼,問題來了,“三五十年”的傳說真的已是過去式了?“永動機”,觸手可及?

燒錢與進度

近半年的核聚變投資領域,最轟動的大事并非連遊戲公司都參與了核聚變投資,而是單次的融資額紀錄被擡升到了10億級。去年12月,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完成了B輪融資,獲得超過18億美元的巨額融資,也重新整理核聚變領域融資額的新記錄。此次投資,由Tiger Global牽頭,比爾·蓋茨的公司、Marc Benioff的Time Ventures和其他大約二十多家公司參與。

Commonwealth一舉成了領域内最炙手可熱的核聚變公司,也看呆了一衆此前剛剛為億元級美元融資興奮不已的人們。Commonwealth成功融資的前一天,General Fusion剛剛結束由Temasek Holdings公司牽頭的1.3億美元E輪融資,投資者包括了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前1個月,Helion Energy完成了由OpenAI的聯合創始人Sam Altman上司的5億美元E輪融資,如果依照計劃達到目标,還有機會再獲得17億美元。

核聚變正在成為投資界的一個新招牌。據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FAI)統計,在2021年,可控核聚變領域共吸引近 19 億美元的私 資金、 8500 萬美元的政府資金以及其他管道的資金,相關私營企業也成功累積到了23家。其中,15家 (65%) 成立于過去10年, 12 個 (52%) 的成立時間則在5年之内。

米哈遊投資核聚變公司背後,人類的“終極能源”技術眼看就能商用了?

近30年成立的核聚變公司|FAI

就這樣,人們眼睜睜看着核聚變成了投資領域的一個賽道。

可控核聚變确實是堪稱“能源終結解決方案”的理想能量之源:能量釋放效率比傳統能源高數百萬倍,且原料無限,零污染,但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動辄需要十億、幾十億美元研發投入的新技術。目前,以國家為機關,多個國家在研制自己的核聚變,同時,也以國家為機關展開合作(比如有30多個國家參與的ITER),但即便已經投入了幾十、上百億美元,距離真正的成功,依然很遠。

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實作難度之高,所需的投入之大,都無法阻擋投資者,終極能源所描繪的未來實在讓他們為之瘋狂。2020年之後,在全球經濟備受新冠疫情影響之下,這種瘋狂仍未停止,投資金額從此前的幾百、上千萬美元飙到了億、十億美元,就是最好的證據。

現在,2022年的第一季度尚未結束,就已經先後有數家相關企業被投資。2月中旬,在能量奇點獲得6300萬美元投資的前十天,總部位于英國的First Light Fusion宣布,它從Oxford Science Enterprises、Hostplus和IP Group以及新投資者Braavos Capital和Tencent(沒錯,就是那個鵝廠)那裡籌集了4500萬美元的C輪融資。

crunchbase上的資料表明,這距離First Light上輪的2500萬美元融資剛過去14個月——核聚變企業的燒錢速度可見一斑。而在核聚變領域,這種燒錢速度實在稀松平常,且越到後期越費錢。

可控核聚變在理論上有多種實作方法,這在FAI統計的23個核聚變公司中,幾乎都得到了展現。除了最常見的磁限制技術路線,磁慣性、慣性限制、混合靜電限制等也被一一嘗試,由此也延伸出多種實驗裝置,甚至有公司複現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一時但終被放棄的仿星器。而這些實驗裝飾的共同點就是,都需要大量燒錢。

米哈遊投資核聚變公司背後,人類的“終極能源”技術眼看就能商用了?

圖源|FAI

Commonwealth走的是最大衆的磁限制路線,具體實作方式則是傳統的托卡馬克。它是麻省理工學院的衍生公司,2018年才成立。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Bob Mumgaard表示,他們将在6年内建成一個可用的核聚變反應裝置。而在完成第三輪的8400萬美元融資的5個月後,Commonwealth才研制出高溫超導磁鐵HTS。HTS被用于維持超高磁場,以創造聚變條件。去年夏天,Commonwealth終于成功測試了HTS,并用于優化自己的托卡馬克。

全世界大約有150個托卡馬克,其中最大的一個正是由ITER花費300億美元建造的——重達2萬噸,有一個籃球場大小,預計将在2035年完工。ITER的主磁鐵将重約400噸,實作的磁場強度将超過12特斯拉,而Commonwealth的目标是使用15噸的磁鐵,産生20特斯拉的磁場。HTS是達成這個目标的關鍵,它的原材料是稀土鋇銅氧化物(又名ReBCO),以此制成的超導體可以幾乎零損耗地傳輸電流。是以,ReBCO既是制造強大電磁鐵的關鍵,同時,也是“制造核聚變裝置的關鍵”。此後,Commonwealth正式着手建設托卡馬克。

在完成18億美元的融資之後,Commonwealth宣稱這些資金将用建造、調試和營運世界上第一台淨能源聚變機SPARC,以及第一座商業聚變發電廠ARC。他們計劃,SPARC将在2025年完成聚變的商業化标準的能量淨增,這意味着能量輸出與輸入的比值要達到幾十甚至更高;21世紀30年代初,ARC建造完工并開始用于發電。

這是超越了人們一貫認知的核聚變時間規劃。如果對比其他核聚變私營企業的計劃書,很容易發現,這種激進的計劃反而是一種常态。

總部位于華盛頓州的Helion Energy就計劃在2024年完成核聚變的能量淨增。它所采取的技術路線是磁慣性限制,通過疊加“磁場反向配置”和“脈沖不點 ”實作。為此,Helion一直在更新自己的聚變反應裝置,至2020年,在燒了此前融資的七千萬美元之後,成功完成第六代核反應裝置的建設,即Trenta。目前,Helion正在建造第七座反應裝置“北極星”(Polaris),同時也在設計第八座反應裝置“心宿二”(Antares)。

去年6月,Helion成為第一家将等離子體加熱到1億攝氏度的私營公司,這被視為Helion核聚變商業發電之路上的重要裡程碑。

2013年,Mithril Capital的聯合創始人Ajay Royan(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是億萬富豪Peter Thiel)首次向Helion投資了200萬美元,使它能建造可以“重複脈沖電源”的聚變反應裝置。此後,Mithril一直投資Helion,包括最近一輪的5億美元——如果該公司的第七款原型能按照預期工作,Mithril承諾再投資17億美元。

對此,Helion首席執行官David Kirtley信心滿滿:“10年後,我們肯定會有商業電力用于出售。”

Kirtley的自信不僅來自于自己,更是來自于同行。

General Fusion計劃在2025年啟動并運作其示範工廠。

建立于1998年、目前規模最大的核聚變公司TAE Technologies希望在2030年為電網提供源于核聚變的電。

First Light Fusion計劃在本世紀40年代要建造多座工廠,其中首座于30年代完成。至于在此之前的科學難題,則在20年代完全攻克。

10年實作核聚變商用?

如此整齊劃一的誇張時間規劃,我們在預設是為了吸引投資的說辭外,也不免有一絲動搖,難道核聚變商用真的會在10年内實作?

在國際原子能機構 (IAEA)的核聚變實體學家 Sehila M.Gonzalez de Vicente 看來,随着大量資本的湧入,核聚變領域的技術突破很可能提前出現,而核聚變能源的應用也很可能會在30 年或 50 年後成為現實。但與此同時,他用于衡量核聚變實作時間的尺度并沒有改變,依然是一以貫之的“三五十年”。

非盈利基金會Fusion Power Associates的主席Stephen Dean也說,“到目前為止,核聚變的曆史并沒有給我們很大的信心。衆所周知,我們離聚變商用還差50年已經很多年了。”

與此同時,Fusion Power Associates中的所有私營公司都踏上了追求聚變商業化之路。商用核聚變對投資人和創業者的誘惑是巨大的,隻要有一家公司成功,就将徹底解決全球的能源供應問題,且永久無碳。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全球已建成超過100台可控核聚變裝置。其中,磁限制核聚變研究一直是主流技術路線,托卡馬克更是憑借傑出的性能(聚變三重積比其他技術路線高2-4個數量級)脫穎而出,但與此同時,其他類型的技術路線也沒有被放棄,美國國家點火計劃就緻力于通過慣性限制的路線完成聚變點火。然而,目前為止,所有努力的最終結果是,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依然遙遙無期。

米哈遊投資核聚變公司背後,人類的“終極能源”技術眼看就能商用了?

圖源|水印

再具體一點,用于判斷點火成功的聚變三重積也還差幾個數量級,而創業公司動辄許諾在兩三年内達成的能耗比,齊聚全球之力,奮鬥幾十年,還沒有突破0.7。被視為裡程碑事件的将等離子體加熱到1億攝氏度,在幾年前就已實作,最高紀錄甚至達到了5億度以上。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沒有國家級的研究機構聲稱,可以在幾年之内實作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

具體的時間規劃中,大陸建成原型電站的目标時間是2050年,南韓和俄羅斯的進度也差不多都是本世紀中,即便向來對自己自信滿滿的美國,設定的原型電站建成時間也在2035年,運作時間則在5年之後。

另一方面,公開的資料顯示,這些私營核聚變公司采用的都是中小型化的設計方案。而以目前有明确研究資料支撐的托卡馬克為例,其原理決定,裝置的體積越大,才越有可能達到點火臨界點。ITER就是基于此設計和建造的大型托卡馬克。而小型化的核聚變裝置,如球形托卡馬克和RFP,雖然從投資和商業概念出發很有誘惑力,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實驗表明能夠實作點火。

但從另一方面出發,資本的湧入本身其實已經完成某種表态,畢竟錢不會說謊,以及投入總是要求回報的。《華爾街日報》援引業内人士的話,如此評論:“一波又一波的資金湧入到核聚變領域當中,這正是核聚變工業擴張的信号。”

參考資料

https://www.iaea.org/newscenter/news/unprecedented-progress-accelerates-fusion-research-thanks-to-private-sector-investment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7lrqxt6NG0-QjVafJ_WHbT43kSGiK-WD/viewhttps://www.economist.com/science-and-technology/2019/05/04/fusion-power-is-attracting-private-sector-interesthttps://www.fusionenergybase.com/organizations/#companies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2/02/23/1045122/fusion-power-mit-startup-commonwealth/https://tae.com/wp-content/uploads/TAE-Milestone-Press-Release.pdf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