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彙聚時代之光與培育精神之花

彙聚時代之光與培育精神之花

——關于堅持網絡文藝人民性的思考

胡哲(東北大學藝術學理論博士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标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對于我們正确認識和深刻把握文藝的人民性特别是網絡文藝的人民性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從中國新文藝發生之日起,人民性及其相關問題就成為中國新文藝叙述的重要話題之一,并貫穿中國新文藝發展史全過程,集中展現在文藝為誰寫、誰來寫、寫什麼、如何寫等問題上。可以說,人民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理論建構和現實實踐,是中國百年新文藝最鮮明的特征之一,也是差別于西方文藝的根本所在。

黨的一系列文藝政策的制定和深入貫徹,使得文藝的人民性及其相關問題更為清晰明了。整體而言,中國新文藝的人民性主要展現為五種關系,即人民性與中國性的關系、人民性與民族性的關系、人民性與時代性的關系、人民性與審美性的關系、人民性與精神性的關系。以上五種關系基本概括了中國新文藝人民性的内在特征和外在形式,而且适用于評判網絡文藝的人民性問題。

彙聚時代之光與培育精神之花

“萌娃”貝貝還不會走路時,就能在滑雪闆上保持平衡。她第一次滑雪的視訊在網上走紅後,受到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導演組的關注,貝貝在滑雪場上憨态可掬的形象也出現在了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短片《未來的冠軍》中。圖為《未來的冠軍》視訊畫面。資料圖檔

大部分研究者在闡釋網絡文藝的人民性問題時,着重強調了網絡文藝的開放性、自由度和匿名性,進而使文藝創作主體、文藝創作内容、文藝審美形式和文藝創作的大衆參與發生了新變化。或者說,網絡文藝的人民性問題與網絡作為新的文藝傳播媒介和載體獨有的特性相關。例如,網絡文藝的創作主體不再局限于職業文藝工作者,普通網民也可以在網絡空間獨立創作文藝作品,因而網絡文藝相比傳統文藝更具人民性。同時,網絡文藝的審美形式和表述方式也更為多元化,微信、微網誌、短視訊等多種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人民群衆提供了門檻不高和易于操作的文藝叙述形式。從這個角度上看,網絡和新媒體切實強化了文藝創作與人民群衆的關系。但這仍屬于網絡文藝創作的外在載體和形式問題,關于網絡文藝的人民性的内在屬性、本質和精神問題仍然沒有闡釋清楚。

描繪出不同個體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心靈軌迹

闡述網絡文藝的人民性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何為“人民”。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内心的沖突和掙紮。當代的文藝工作者有必要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把握人性的複雜性與豐富性,描繪出不同個體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心靈軌迹。是以,網絡文藝要将自己的創作目光聚焦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程序中的人民大衆,從中感覺他們與宏觀曆史的律動,感受宏大曆史下人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風貌。

網絡小說《大國重工》作者齊橙認為,講述中國現代工業發展史的重心應該放在勞工、工廠和工業上,其中塑造中國勞工典型形象是重中之重。因為中國現代工業發展史的主體是勞工,在百年發展曆程中湧現出衆多敢于奮鬥、勇于擔當、善于開拓的勞工兄弟,他們是工業題材文學創作的源泉。另外,“勞工”不僅是單一、具體的人物形象,而且是圍繞勞工聚合成的一組群像,一線勞工、技術人員、管理者都與“勞工”發生着直接聯系,他們是中國現代工業發展中的命運共同體,是參與、推動和見證中國工業發展奇迹的人民。隻有塑造出鮮活的典型勞工形象,才能講好關于中國現代工業發展的故事。

北京冬奧會期間,以普通百姓投身冰雪運動為主要内容的網絡文藝作品廣受關注。全國各地的人們,受到賽場上冰雪健兒拼搏精神的感召,紛紛“觸電”冰雪運動,基于氣候條件,創造各種的可能性,領略冰雪運動帶來的快感與樂趣。“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莊嚴承諾,正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具體行動實作的。網絡文藝發揮自身“特長”,記錄下了這一切,讓世界了解中國普通百姓投身冰雪運動的熱情和信心。

2月25日,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釋出的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大陸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網絡世界開展文藝生活、享受精神食糧。網絡文藝創作理當以人民為叙事重心,讓人民成為文藝的主角,傳達中國人的生活情趣、人生志向、情感世界和生命體驗。這是根本原則,也是發展方向。

既延續傳統文脈又關注當下現實

網絡文藝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弘揚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傳統文脈。例如,李子柒以表現中華田園詩意文化為主題的短視訊在世界範圍引起的轟動效應,使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學和生活美學得到廣泛認同。再如,根據網絡小說《慶餘年》改編的同名影視劇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人物的服飾、妝容、使用的器物、居住場所和日常生活情境,展現出中華傳統美學特征。人物對公平正義的追求、百折不屈的勇氣、堅守忠貞的愛情信念等,都充分展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在建構社會精神趨向上發揮的引領作用。

弘揚傳統精神之外,也要指向當下現實。關注當下時代急速變化的社會生活和現實問題,也是網絡文藝創作的重要使命。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網絡文藝關注的重點。而這種變化下沉到個體日常生活中就表現為個體在家庭、事業、愛情等微觀層面的新變,蘊含了人民的切身體驗和真摯情感。

例如,由網絡小說改編而來的電視劇《大江大河》講述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史,把普通人物的人生經曆與改革開放程序緊密結合起來,展現了大學生、農民、個體戶、知識分子和企業家等在時代大潮中的作為。伴随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劇中尋找到了自己的身影,引起集體情感共鳴。同時,當代青少年也能從中了解改革開放曆經的艱辛、曲折,以及對中國人生産、生活和精神上産生的深遠影響。

當下性還指向一系列社會熱點問題。例如,網絡小說《醫線生機》以醫患關系為主題,客觀分析了醫患關系緊張的複雜原因,讓讀者能夠從中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溫情;《彩雲微光》講述了留守兒童的成長故事,特别關注他們長大成人後反哺家鄉行為背後彰顯出的現實邏輯;《特别的歸鄉者》《天梯》等作品呈現出各級政府、鄉村幹部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付出的艱辛努力,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心系人民的執政理念。網絡文藝對當下社會問題的關注符合人民的期待,展現出接地氣、有溫度的情懷與擔當。

兼顧審美品格和精神能量

以何種文藝形式恰當、貼切地表述人民的所需和所感,是中國新文藝始終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在黨的号召和指導下,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人民群衆之中,學習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相聲、快闆、秧歌等民間曲藝形式和日常白話、口語等人民群衆易于接受的語言樣式走上前台。而網絡文藝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民間性,普通百姓以自己擅長的文藝形式表述自己熟知的現實生活。不過這也帶來一些文藝形式粗制濫造、缺乏美感的問題,甚至一些低俗的文藝形式在網絡世界大行其道。這就需要我們仔細辨識、加強監管和公正批判,在強調網絡文藝的人民性和審美性關系時,關注點應該放在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與審美體驗的有效融合上。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網絡文藝作品以獵奇、低俗等内容博取眼球,沉溺于畸形審美,陶醉于惡俗趣味,熱衷于“飯圈文化”,宣揚不勞而獲、盲目攀比、追名逐利等負面價值觀念。這類“跑偏了路”“走錯了道”的行為,不利于清朗網絡空間的營造,也不利于健康文藝生态的建構,更與人民的期待和社會的願望相背離,遭到普遍的抵制與果斷的唾棄。經過文娛行業綜合整治行動的有力開展和重拳出擊,網絡文藝領域的風氣得到明顯好轉。網絡文藝的人民性意味着需要傳達正确、科學的思想和觀念,傳遞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精神能量。

整體而言,人民性是網絡文藝的根本性問題,隻有處理好網絡文藝與中國性、民族性、時代性、審美性和精神性的關系,網絡文藝才能獲得健康發展,煥發出無盡的生命力,擁有廣闊的未來。這就要求網絡文藝工作者時刻保持強烈的家國情懷,把脈人民的所思所想,了解人民的所需所感,遵循網絡傳播規律,創新文藝表達路徑,探索符合百姓需求和時代特色的審美方式,既要彙聚時代之光,又要培育精神之花,努力在廣袤的網絡空間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産黨文學思想史料整理與研究[1921—1949]”〔21&ZD255〕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9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