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仙園拾趣)

《山水淘趣》

(仙園拾趣)

文:周政

大陸古代造園,不僅疊山鑿池,構亭藝竹,植松種卉,須高超的藝術手法,且命園名、題樓堂亭閣,也須富有藝術和文化内涵。于是,園景才有韻味,才有生命。

題名得體,可助人遊興,倍增意境之妙;反之,題名平淡俗陋,就不免有煞風景之感。

至于園内亭台樓閣、池溪洞壑,題名如恰到好處,不啻畫龍點睛,引人入勝。

試讀《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大觀園落成,賈政說出一番道理:“若大景緻,若幹亭榭,無字标題,任是幾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可見題名對園景的重要性。是以,建園之時就應請天下有識之人為園定名而注入文化。

遊八仙過海景區,我感觸頗深的是景區的文化,這與當時建園時的“立腦”有關。也就是說,八仙過海景區這偌大的園林,文化定位在哪個高度上,她的主線内容是什麼。八仙過海景區的選址和設計就很得體、很巧妙,她利用了蓬萊海的自然景觀做背景,抓住了蓬萊仙文化的特點,把景區建在海中的礁石上,恰恰這片礁灘又名葫蘆礁,蓬萊百姓又俗傳其處是八仙過海處,俗稱之八仙渡,八仙過海這一傳說,就成了八仙過海景區名題的文化精華。這樣一來,整個景區的景點,甚至包括一草一木、一石一溪,都自然而然地同八仙連系到一起。是以景區就有了生命力。這就是八仙過海景區建設者的大立意、大手筆之處。

品讀八仙過海景區的景點題名,也就讀到了景區的楹聯,必然使你想到,大凡美麗的山水,都與天下文人有關。

步入八仙過海景區,首先動目的就是宋代大詩人蘇東坡題名的“八仙過海口”石牌坊,稍懂曆史的人都知道蘇東坡曾在登州做過知府。接而下可見,宋代大書家米芾題名的“雲外仙都”和黃庭堅題名的“得道成仙”石牌坊。這簡單明了十幾個字,就道出了八仙過海景區的核心,證明了一個俗語:身到蓬來即是仙。

“仙源樓”題名美哉,她把唐王李世民偶遇海市蜃樓的題名借來,給世人留下了一段,走進“仙源樓”就尋找到中國東方仙文化的源頭之佳話。是以當代紅學大師馮其庸先生留下了“看空中樓閣,遊海上仙山”,當代大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留下“鑒性明心通淨化,參天悟道會清涼”。

未睹佳景,先讀内神,從大師們的楹聯中足可看出八仙過海景區這座園林的内在品質。

題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意境是頗不容易的,仙園中的“望瀛樓”以及劉海粟題的“天風海濤”就意義深遠,難怪歐陽中石先生留下了“登斯樓也聽濤攬海,待遠舶兮送往迎來”,馮其庸先生留下“海市蜃樓瞬息看仙山瓊閣,青山綠水百年可退老養生”,這是詩人對自然世界和人生大道的一種悟,當然是受之仙園中其文化的啟迪。

最富文化色彩的是“會仙閣”的題名,一個簡單的“會仙”詞組,把這座仙閣帶入一個博大的世界,這可以說是八仙過海景區的絕句,恰恰與道家許多會仙的故事貼合。我遊完“會仙閣”,才深感其“會仙”的含義。擡頭見“衆妙之門”的題額,便恍然大悟,作者如何偏題名為“會仙閣”?不敢加之妄談,隻是自悟:千事萬事,千苦萬苦,千頭萬緒,千番心思,萬般苦處,千言萬語,你都可以對神訴說。

登上“會仙閣”,你的一切煩惱将會被“仙氣”滌蕩的幹幹淨淨,令人信服地表現了境界之妙。

借于前人詩詞文賦者亦有,如“怡心亭”、“流香軒”、“清風榭”,而且這些亭、榭的楹聯都是套之前人詩賦,就有些美中留憾了。

妙趣橫生的還是環海長廊上的八個亭子的題名,它們雖然用的八仙的名字,卻沒有直接道出亭名,而是用了一個恰到好處的詞組,如“鐘離煉丹”、“呂祖歸真”、“果老騎驢”、“鐵拐行醫”、“湘子行吟”、“采和踏歌”、“仙姑濟世”、“國舅隐迹”,這些題名讀之俗道,品之則意境精華,它内蓄着八仙修仙得道的一種磨砺,是警示世人“吃苦是福”的格局。而且各亭的楹聯又配的得體巧妙,如“果老騎驢”就配了一楹聯:“為何倒騎驢,凡事回頭看”。這幅聯曾引起許多争議,有好多文壇大家評說其聯不對仗,不工正。實際上大家也有小失誤。從藝術角度上看,這聯是絕妙之作;從技術角度看,這聯是楹聯藝術失傳日久的問答聯。是以,品之,俗而味美開六竅。

千姿百态的題名,要說是仙園中的奇石了,好多都是跳出“像形尋意”的題名,比如“鐵拐化龍”、“母子情深”都與石形沒什麼大的關系,但是這一提示,你觀其石,怎麼看也是題名貼切。

八仙過海景區的美點,妙在與園外的山水景色的結合而成一體,回頭思之蘇東坡的“八仙過海口”題名深遠。

一遊便拾到許多情趣?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仙園拾趣)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仙園拾趣)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仙園拾趣)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仙園拾趣)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仙園拾趣)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仙園拾趣)
青未了|散文《山水淘趣》(仙園拾趣)

壹點号 周政文學專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