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000年後,人類會變成什麼樣?

10000年後,人類會變成什麼樣?

人類是地球生命40億年來難以置信的進化結果。

生物的繁衍過程并不是完美的,但在複制基因時犯下的錯,有時反而會讓生物更好地适應環境,而這些基因往往也能被傳遞下去。從太古宙海洋中自我複制的分子,到寒武紀深海裡的無眼魚,到默默趕超恐龍的哺乳動物。最終,智人登上了舞台。

進化塑造了我們,但我們并不是這個故事的終點。進化不僅不會止于人類,我們現在甚至可能比之前進化得更快。如果人類在未來一萬年裡沒有在氣候大災難或者小行星撞擊事件中滅絕,我們有沒有可能進一步進化成一個比如今更先進的物種呢?

預測未來自然非常困難,畢竟世界可能會以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變化着。但我們可以做出一些有根據的推測。最好的方法或許就是回顧過去,假設未來将按照之前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至少,這就是一種可能的未來。

但要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仔細研究一下生物學。

自然選擇的結束?

一些科學家認為,文明的崛起結束了自然選擇。的确,過去占主導地位的選擇壓力大部分都消失了。饑餓和饑荒在很大程度上被高産作物、化肥和計劃生育終結。曾經會躲在黑暗中獵殺我們的獅子、狼和劍齒虎,甚至已經稱不上威脅了。

但進化并沒有就此停止,而變成了其他因素在推動。進化與其說是适者生存,不如說是适者繁衍。我們仍然需要尋找伴侶,養育後代,是以性選擇如今在進化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即使自然不再掌控着我們的進化,我們創造的非自然環境,比如文化、技術、城市,帶來了新的選擇壓力。我們對這個現代世界的适應過程已經開始了。

當我們的飲食改變,包含了更多谷物和乳制品時,我們也有了相關基因來幫助我們消化澱粉和牛奶。當人口密集的城市為疾病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抗病的突變也随之傳播開來。非自然的環境造就了非自然的選擇。

壽命的增長

我們還面臨着新的選擇壓力,例如死亡率的降低。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人類能進化得活得更久,壽命更長。

生命周期的演變是對死亡率的反應,也就是捕食者和其他威脅殺死你的可能性有多大。當死亡率很高時,動物必須在年輕時繁殖,否則可能根本沒機會繁衍後代。進化出防止衰老或癌症的突變也沒有好處,因為你可能不會活到那麼長的時間來使用它們。

但當死亡率較低時,情況正好相反。擁有延長壽命的适應性和生育能力也很有用,它們可以為你争取更多時間繁衍後代。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沒有天敵的動物往往更有可能進化出更長的壽命,比如格陵蘭鲨、加拉帕戈斯龜和弓頭鲸都成熟得非常晚,它們甚至可以存活幾個世紀。

即使在文明出現之前,人在猿類中也是獨一無二的。用長矛和弓箭武裝起來的狩獵采集者可以抵禦捕食者,它們懂得分享食物,避免饑餓。是以,我們進化出了延遲的性成熟和相對長的壽命,甚至可以存活70年。但問題是,兒童死亡率仍然很高。

即使在文明崛起後,兒童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直到19世紀仍是如此,此外,我們還持續受到瘟疫和饑荒的影響。

但在過去兩個世紀裡,更好的營養、醫療和衛生讓大多數發達國家的青年死亡率降低到1%以下。全世界的預期壽命飙升至70歲,發達國家可以達到80歲。這些增長是由于健康的改善,而非進化,但它們為延長我們的壽命的進化創造了條件。

現在,由于我們的預期壽命翻了一番,延長的壽命和生育期的适應性如今是有利的。鑒于越來越多的人活到100歲甚至110歲,我們有理由認為,我們的基因可以進化到普通人經常活到100歲甚至更長。

體型、力量和外貌的演變

早期的古人類體型都比較小,可能隻有120到150厘米高。但後來的古人類,包括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都長得更高了。我們在曆史上不斷增加身高,部分原因是營養的改善,但基因似乎也在不斷進化。

我們為什麼變大還不清楚。生長需要時間,是以更長的生命意味着更多的生長時間。同時,人類女性似乎也偏好高大的男性。是以,較低的死亡率和性偏好都可能讓人類變得更高。

在過去200萬年裡,我們的骨骼變得更加輕盈,因為我們減少了對蠻力的依賴,而更多地使用工具和武器。随着農業耕作迫使我們定居下來,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穩定,骨密度也是以下降。

随着我們在辦公桌、鍵盤和方向盤後面花費更多時間,這些趨勢可能會繼續下去。體力變得不那麼必要,我們的肌肉會不斷萎縮,颌和牙齒也變小了。

在10萬年前人們離開非洲後,人類遙遠的部落因為距離而變得孤立。在世界各地,不同的選擇壓力導緻我們的外表以不同的方式演變。各個部落進化出了獨特的皮膚顔色、眼睛、頭發和面部特征。

但随着文明的興起和新技術的出現,不同人群再次被聯系起來,我們越來越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群體,這将創造一個混血的世界,膚色和面部特征都趨向于全球平均。性選擇将進一步加速我們外貌的進化。随着大多數形式的自然選擇不再起作用,配偶選擇将發揮更大的作用。

智力和個性的戲劇性變化

最後,我們的大腦和思想,也就是我們最獨特的人類特征,也将發生演變,甚至可能是戲劇性的變化。

在過去的600萬年裡,在工具使用、複雜社會和語言的驅動下,人類大腦大小大約增加了三倍。但有意思的是,這種趨勢未必會繼續下去。在歐洲,大腦大小在一萬至兩萬年前達到頂峰,大約就在我們發明農耕之前。随後,大腦則變得越來越小。現代人的大腦比我們古代的先驅者,甚至是中世紀的人都要小。

我們目前還不清楚這種趨勢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一旦我們轉向農耕,脂肪和蛋白質就很稀缺,使得生長和維持大腦的成本變高了。在經常發生饑荒的農業社會裡,巨大的腦或許反而成了一種負擔。

又或者說,生活在一個由“專才”組成的大社會中,對腦力的要求比生活在一個由“通才”組成的部落中反而要低了。石器時代的人掌握了許多技能,而現代人作為龐大的社會網絡的一部分,利用勞動分工,扮演着更少、更專精的角色。在一個文明中,我們每個人可能主要從事一種行業,然後依靠其他人來做其他事情。

當然,大腦的大小不代表一切。是以,大腦品質的損失對整體智力的影響有多大還不清楚。也許我們失去了某些能力,同時增強了與現代生活更相關的其他能力。有可能我們通過擁有更少、更小的神經元來保持處理能力。

我們的個性一定也在不斷發展。比如,侵略性現在已經成為一種不适應的特征。社會模式的變化也會改變人的性格。與過去不同,如今的我們生活在龐大的人群中,經常為工作而移動,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各種關系,還有許多關系轉瞬即逝,而且越來越多是虛拟的聯系。

當然,并非每個人在心理上都能很好地适應。不可否認,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比如焦慮和抑郁。

新的可能性?

曾經在地球上生活着多個人類物種,但現在隻剩下了我們。未來,新的人類物種會進化出來嗎?

想要達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孤立的種群,并受到不同的選擇壓力。理論上來說,生殖隔離可以通過選擇性交配來實作。如果人們在文化上被隔離,根據宗教、階級、種姓、甚至政治而成婚,不同的種群,甚至物種,可能會随之進化而來。

到目前為止,這些讨論主要是從曆史的角度出發。但在某些方面,未來可能與過去截然不同。進化本身已經進化了。

其中一個更極端的可能性是定向進化,也就是我們主動控制我們自己這個物種的進化。今後,我們将在對自己的行為有更多了解的情況下這樣做,并對我們後代的基因有更多控制。

我們已經可以對自己和胚胎進行遺傳性疾病的篩查。我們甚至有可能為胚胎選擇理想的基因,就像我們對待農作物那樣。直接編輯人類胚胎的DNA已被證明是可能的,當然,這會受到道德的譴責。然而,如果将來這種技術被證明是絕對安全可靠的,情況會不會變成,你不給你的孩子最好的基因,就不是最好的父母呢?

關于人類進化的讨論通常是向後回溯的,但随着技術和文化進入一個加速變化的時期,我們的基因也将加速演變。也許進化中最有趣的部分不再局限于生命起源、恐龍或尼安德特人,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的現在,以及我們的未來。

#創作團隊:

原文作者:Nicholas R. Longrich(巴斯大學古生物學與進化生物學進階講師)

編譯:Takeko

排版:雯雯

#參考來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future-evolution-from-looks-to-brains-and-personality-how-will-humans-change-in-the-next-10-000-years-176997

#圖檔來源:

封面圖:max pixel

首圖:T. Michael Keesey/Flickr, CC BY-NC-SA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