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駿團隊解讀:新研究有望改寫鼻咽癌治療指南,提高70%患者生活品質

本文由研究作者團隊授權藥明康德内容團隊“醫學新視點”發表

鼻咽癌的地域特征明顯,以中國南部及東南亞地區尤為高發。中國鼻咽癌的發病人數約占全球新增病例的50%,鼻咽癌在華南部分地區的發病率是全球平均水準的20倍以上。

放療是鼻咽癌的根治手段。鼻咽癌頸部淋巴轉移發生率高,約70%的患者一經确診即有頸部淋巴結轉移。為了根除微轉移惡性良性腫瘤竈,在選擇淋巴結靶點時,傳統的放射治療通常包括雙側全頸部。然而,全頸部預防照射經常導緻明顯的晚期毒性作用,2年内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發生率高達40%,軟組織損傷率達30%,約40%患者受到食管晚期毒性作用的影響。這些毒副反應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放療科馬駿教授、唐玲珑教授團隊關注鼻咽癌患者的個體化頸部照射技術,該團隊牽頭完成的一項多中心3期臨床研究有望改善這一局面。

該研究表明,針對非遠處轉移(M0)、N0-N1期的新診斷鼻咽癌患者,鼻咽癌頸淋巴結陰性側采用選擇性上頸部照射,生存率與标準的全頸部照射相似、放療毒性更少、生活品質更好。

這項試驗在中國3個醫療中心(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進行。研究成果近日在《柳葉刀-惡性良性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發表。

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馬駿教授為通訊作者、唐玲珑教授、周冠群博士、陳磊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唐玲珑教授、黃成龍博士、張甯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蔣偉教授(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吳奕珊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

為了更詳盡地介紹這項前沿研究成果及其重要臨床意義,作者團隊為讀者帶來文章解讀。

作者介紹

馬駿教授(通訊作者)

學術職位: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現任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協會鼻咽癌委員會首任主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種醫學評議組召集人

行政職位: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常務副院長

研究領域:緻力于鼻咽癌臨床分期、綜合治療及精确調強放射治療等方面的研究。

唐玲珑教授 (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

學術職位:主任醫師、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

行政職位: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放療一區區長

研究領域:緻力于鼻咽癌臨床分期及精确調強放射治療等方面的研究。

文章解讀

研究背景

團隊前期研究發現鼻咽癌淋巴結轉移遵循一定的規律:

先轉移至上頸部引流區,再轉移至下頸部引流區,而躍級跳躍轉移極少;

此外,淋巴結轉移遵循同側轉移規律,極少發生一側頸部轉移至對側頸部。

在此基礎上,回顧性研究發現,鼻咽癌頸淋巴結陰性側采用選擇性上頸部照射,也可以取得與全頸部照射相似的生存率。

為了提供更高品質的前瞻性随機對照臨床試驗證據,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牽頭了這項大型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機對照、非劣性3期臨床試驗。

馬駿團隊解讀:新研究有望改寫鼻咽癌治療指南,提高70%患者生活品質

圖檔來源:123RF

研究方法

這項試驗納入依據第七版UICC/AJCCTNM分期系統分期為N0-1期,未接受治療的、病理類型為非角化性癌、無遠處轉移的鼻咽癌患者,患者年齡18到65歲,KPS評分為70-100分。1:1随機配置設定至頸淋巴結陰性側上頸部照射組和全頸部照射組。

▲鼻咽癌預防照射範圍示意圖(圖檔來源:參考資料[7])

A:對照組: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均行全頸部預防照射;

B:試驗組:無頸部淋巴結轉移,雙側頸部行上半頸部照射;

C:試驗組:單側淋巴結轉移(紅色區域),淋巴結陰性側行上半頸部照射

具體治療方案為:

共照射30-33次,每周5次。不同靶區總劑量不同:

原發竈和腫大的咽後淋巴結:70Gy總劑量,

受侵的頸部淋巴結:66-70Gy總劑量,

高危惡性良性腫瘤靶區:60-62Gy總劑量,

低危惡性良性腫瘤靶區:54-56Gy總劑量;

對于II-IVA期的患者,推薦使用以順鉑為基礎的靜脈化療,包括誘導化療+同期化療,或單純同期化療。

主要終點是意向性治療人群的無區域複發生存率(Regional relapse-free survival, RRFS)。在所有開始接受随機配置設定治療的患者中進行毒副反應分析。

研究結果

469例患者經過初篩,最終446例患者入組,并按1:1随機配置設定到上頸部照射組(224例)和全頸部照射組(222例)。

(1)上頸部照射組與全頸部照射組的生存率相似

中位随訪時間53個月(四分位間距46-59月),生存分析發現,3年RRFS在上頸部照射組和全頸部照射組間相似(97.7% vs 96.3%; 內插補點-1.4%,非劣性p值

非劣效性成立定義:全頸部照射組與上頸部照射組的3年RRFS內插補點的95%置信區間上限不超過8%。

同樣,3年總生存率(99.1% vs 96.4%; HR 0.39, p=0.10),無遠處轉移生存率(94.6% vs 93.5%; HR 0.85, p=0.15),無局部複發生存率(97.3% vs 95.4%; HR 0.88, p=0.67)在兩組間相似。

馬駿團隊解讀:新研究有望改寫鼻咽癌治療指南,提高70%患者生活品質

▲上頸部照射組對比全頸部照射組的RRFS(A)、總生存率(B)、無遠處轉移生存率(C)和無局部複發生存率(D)(圖檔來源:參考資料[7])

(2)上頸部照射組的放療相關晚期毒副反應更低,生活品質好

兩組間的急性放療相關毒副反應相似,但上頸部照射組晚期毒性的發生率比全頸部照射組低,包括任何級别的甲狀腺功能減退(30% vs 39%)、皮膚毒性(14% vs 25%)、吞咽困難(17% vs 32%)、頸部組織損傷(23% vs 40%)。治療期間無患者死亡,治療後全頸部照射組的1例患者死于皮肌炎(非癌症相關原因)。

馬駿團隊解讀:新研究有望改寫鼻咽癌治療指南,提高70%患者生活品質

▲兩組患者的放療相關的急性和晚期毒性(表格來源:參考資料[7])

上頸部照射組的遠期生活品質,包括吞咽功能、總體健康狀況、疲勞均較全頸部照射組好。

結論

該研究提出了鼻咽癌個體化頸部照射技術:即對于無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頸部預防照射範圍隻需要包括雙側上頸部(環狀軟骨以上),避免了下頸部的照射;對于單側頸部淋巴結轉移患者,頸部淋巴結結陰性側預防照射隻需要包括該側上頸部。

該照射技術減少了下頸部皮膚、氣管、食管、甲狀腺等重要器官的照射體積,明顯減少了甲減、吞咽困難、頸部組織損傷等放療後遺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随着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超過80%,長期生存患者的生活品質成為亟需我們關注的問題。研究成果有望改寫臨床鼻咽癌的治療指南,将使70%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獲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