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制裁俄羅斯引發的這個後果,令美國也很痛苦|京釀館

制裁俄羅斯引發的這個後果,令美國也很痛苦|京釀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國際空間站照片。圖/新華社

當地時間3月12日,俄羅斯航天局局長羅戈津稱,對俄實施的制裁将迫使俄對其參與的國際空間站(ISS)項目成本實行“優化”,這“最終可能導緻國際空間站墜毀”。

羅戈津表示,制裁将幹擾俄羅斯對國際空間站的營運服務,用于校正軌道的功能将會受影響,最終可能導緻重達500噸的空間站結構墜落至陸地或海裡。

2月24日,俄烏軍事沖突爆發當天,美國即聯手盟友對俄羅斯高科技産業施加制裁,美國政府曾表态,将削減一半以上的俄羅斯高科技進口産品。正如羅戈津所警告,這不僅将對俄羅斯的太空計劃産生負面影響,更直接關系到國際空間站工作能不能有效進行。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洲5個航天機構,以及包括美俄在内16個國家共同參加的航天項目。空間站于1998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原計劃2024年退役,但今年1月1日剛剛被美國宣布将延長服役至2030年。

而今,在羅戈津發出墜毀警告後,作為“國際和平利用太空合作标杆”的國際空間站項目,未來何去何從,随即引發輿論關注。

制裁俄羅斯引發的這個後果,令美國也很痛苦|京釀館

▲2019年7月20日,在哈薩克斯坦境内拜科努爾發射場,“聯盟MS-13”載人飛船由“聯盟-FG”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并于7月21日與國際空間站順利對接。圖/新華社

俄羅斯目前壟斷優勢明顯

事實上,盡管在俄烏軍事沖突爆發後,美國和其他許多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的國家對俄羅斯發動了前所未有的制裁,但迄今所有的制裁都小心翼翼地避開了國際空間站項目。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載人航天業務負責人盧德斯日前就曾明确表示,希望烏克蘭危機不至于影響國際空間站項目,NASA希望在該項目上繼續和俄羅斯保持合作。

但是,自2月24日起,俄羅斯航天局局長羅戈津就在網絡社交平台發表了一系列警告,聲稱如果沒有俄羅斯方面的支援,國際空間站“将在美國、歐洲、印度或中國墜毀”;甚至宣布将不再向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出售其RD-181火箭發動機,稱“讓美國人騎着掃帚上天好了”。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積木式”搭建的大型太空站,美、俄、歐、日各自擁有獨立的節點艙、太陽能電池闆和各種實驗艙,是以,原本計劃人、貨往返飛船的接口也都是“各玩各的”。

但随着美國航天飛機于2011年退役,俄羅斯的“聯盟号”載人飛船和“進步号”貨運飛船一度擔負了幾乎所有往返國際空間站的人、貨運送任務。

同時,“聯盟号”“進步号”和國際空間站每次對接,還兼有“微調”其空間姿态的使命,以免這個龐然大物因姿态失控而提前墜毀或報廢。是以,俄羅斯在此方面具有明顯的“資源壟斷優勢”。

制裁俄羅斯引發的這個後果,令美國也很痛苦|京釀館

▲2019年3月3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載人版“龍”飛船接近國際空間站。圖/新華社

美國也暫無可靠替代方案

事實上,随着美歐對俄羅斯的制裁加劇,國際空間站的問題就引發了相關各方的擔憂。

3月1日,NASA曾表示“正考慮俄羅斯一旦退出後的替代方案”,但目前的幾種較成熟替代方案都各有“硬傷”。

比如,用于替代“進步号”貨運飛船的“天鵝座”飛船,原本拟使用“心宿二”火箭,但該火箭第一級計劃在烏克蘭組裝,如今那裡兵荒馬亂,顯然已不可能;且“心宿二”設計使用的正是俄羅斯日前拒絕出售的RD-191火箭發動機,現有“心宿二”僅兩枚成品可用,而業已退役的“阿特拉斯V”火箭,同樣是使用俄羅斯助推發動機。

用于替代“聯盟号”往返載人的,本來是波音公司被寄托厚望的“星際客船”宇宙飛船,但這種飛船耗資巨大卻進度遲緩,至今還沒完成和國際空間站的對接試驗,暫時不能指望。

當然,太空熱點新聞永遠少不了馬斯克的摻和。此次,馬斯克也早早揚言“我能替代俄羅斯的一切”,而SpaceX也的确試驗對接了兩種“龍”飛船。

理論上,這種帶有加壓艙的兩艙式“龍”飛船,既能運貨、也能載人,可以替代“聯盟号”和“進步号”,但暫時無法擔負“微調”國際空間站太空姿态的功能。

正如一些專家所指出的,對美國和NASA而言,失去國際空間站意味着逾1000億美元建設投資和數十億美元維持費用統統“打水漂”,而迄今美國主導的世界上最強大、最發達商業航天架構也将不得不另尋基礎和支點。

這個代價顯然過于巨大。是以,曾負責航天飛機計劃的黑爾日前在NASA咨詢委員會會議上提議,成立由科學家、工程師等專家組成的“老虎隊”應對挑戰。

也有不少專家指出,美國航天科技、工業實力雄厚,并非真的不能“自力更生”維持國際空間站的運作,對俄羅斯的“依賴”除當初政治合作姿态需要,更多是考慮到成本控制問題。

盡管如此,如果俄羅斯此次真的徹底與國際空間站“絕緣”,美國是不惜代價繼續維持空間站運作,還是索性任其墜毀從頭再來,恐怕都會是一個痛苦的抉擇。

制裁俄羅斯引發的這個後果,令美國也很痛苦|京釀館

▲2019年3月3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霍索恩,從業人員觀看大螢幕顯示載人版“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畫面。圖/新華社

太空合作項目應不受制裁

當然,貿然放棄國際空間站項目,對俄羅斯而言也并非沒有代價。

近幾十年來,俄羅斯在航天科技領域也遭遇不少挑戰。無論其“聯盟号”“進步号”飛船,還是火箭發動機,或曾用于替代航天飛機發射國際空間站大型元件的“質子”火箭,都是基于蘇聯時代留下的“老底子”和成熟技術,好處是“量大便宜”,弊端則是技術先進性和擴充性不夠。

事實上,一旦國際空間站項目與商業發射市場“切割”,其寶貴的外彙收入和國際技術交流也将大大受損。這不僅将讓俄羅斯航天事業乃至俄羅斯經濟“吃不消”,俄羅斯也可能就此喪失自己在太空的一席之地。

也正是以,俄羅斯航天局稱,他們已向NASA、加拿大空間局和歐洲航天局投訴,要求解除“無理制裁”——不僅僅是留下暫時未被威脅制裁的國際空間站項目,而是在其他商業太空領域也不受制裁威脅。

1975年7月17日,美國“阿波羅”航天器和蘇聯“聯盟19”飛船曆史性對接,美國宇航員斯塔福德和蘇聯宇航員列昂諾夫完成了人類曆史上首次跨國宇航員間“太空握手”,從此揭開了國際合作、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

如果47年後,這一切将随着國際空間站遭受國際政治影響而破裂——正如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和平研究所進階研究員韋斯特所言,不論國際空間站因這次争吵命運會如何,“這都已構成對外交、對太空合作、對科學事業的沉重打擊”。

國際太空合作項目不應遭受制裁,我們相信有識之士也都對此有着足夠清醒的認識。事實上,也隻有摒棄争端,尋求共識,攜手往前才會有人類未來的星辰大海。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