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百人百态、千人千面,這沒得說。假如千人一“面”,照相館就歇業了。

都說現如今戲曲觀衆少了,确實少了,但還是有一衆人馬奔跑在各劇場之間,多數是退休的中老年人,反正60歲以上的乘公交也甭花錢,于是大興、平谷、順義、窦店等近郊劇場也頻頻見到他們的身影。我見過幾位拄着拐杖的觀衆,聊天時得知,一位是從小鬧病,腰腿不行了,就拄上了崇公道給蘇三的那根棍兒,另兩位是為看戲摔傷,一位架雙拐,一位單拐,仍然忍痛跑劇場,戲友笑稱:李鐵拐又來了,二位成八仙之一了。

觀衆中有幾位被稱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俠士”。一位趙姓小帥哥,酷愛戲曲、曲藝,對河北梆子也很有點研究,說出話來俨然内行。他每年要花千餘元或更多來買票看演出。但他發現退休人員被較高的票價“吓”住了,便與劇場,劇團通融,在允許的情況下,拿一下打折票供這些觀衆走進劇場。逢有公益演出時,他積極聯絡,讓這些老年人看到精彩的節目,還有儒雅的吳先生,快人快語的張先生,觀衆對他們很感謝,劇場中也不顯得那麼冷清了。這些熱心人完全是“義工”,不圖分文。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一位很有才華的觀衆鄢先生看到喜愛的演出後,配上劇照撰寫藏頭詩,以這般的方式寫劇評給予肯定和稱道,已經寫了幾百首在戲友圈裡傳播,得到不少點贊。還有多位觀衆觀劇後寫出觀後感或劇評,在平劇藝術網等媒體上發表,特别是對外地劇團和比較冷門的地方戲劇團給予關注時,很受劇團的歡迎,劇團上司認為北京的觀衆很有欣賞水準,也曾發微信緻謝。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一位楊先生文字水準高,他關注劇團的方式很“另類”,他看戲時拿着個小本子,盯着舞台邊上的字幕,仔細的檢視其中的錯别字,借手機的光亮用筆記下來,散場後轉交劇團負責人,人家當然感謝并表示馬上改正。楊先生說,有時一出戲的字幕錯别字高達幾十個,音同字不同的占多數,更有因為錯字鬧出笑話的。比如《六月雪》中張驢兒陰謀下毒,有句詞是“我去買毒藥”,而字幕卻是“我去賣毒藥”,整個一猴兒吃麻花——滿擰,鬧的人啼笑皆非。楊先生數年如一日地給字幕挑錯,為了漢國文字的純潔,很是不易。早年的觀衆中,就有挑錯兒者,當時稱“擇(chai)毛兒”,從劇情、表演等多方面提意見、建議,也很得演員,戲班的好評。老戲迷回憶幾十年前的字幕是由毛筆字寫得好的從業人員寫出,用幻燈形式打出來,極少有錯别字,還能欣賞書法。現在有電腦了,但缺少校對,錯别字就多了。讓人不解的是,少數劇團接到觀衆反映後,并沒有改正字幕中的錯誤,當觀衆二刷時,錯别字赫然在目,不知是打字幕人員忘了還是怕麻煩,上司也不過問一下,辜負了觀衆的一片心。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錯别字不隻在字幕上,也常出現在戲單兒(說明書)上,有幾位細心的觀衆向楊先生學習,關注其中的錯誤。一家文化與旅遊部下屬的大院團的戲單兒上把《沙家浜》選段“軍民魚水情”标稱“軍民雨水情”,觀衆笑稱:“郭建光應該給沙奶奶打上雨傘了!”把《坐宮》裡的楊延輝标成楊延昭等張冠李戴的錯兒也常出現。按說這是芝麻粒大小的事兒,但是大劇團和戲曲院校的戲單兒上出錯就不是小事兒了,容易讓學戲的孩子和剛剛進劇場的年輕觀衆莫名其妙。一位老觀衆座位旁有個小夥子,看到戲單兒介紹的《殺四門》的劇情,對照舞台上的表演,怎麼也對不上,就問老者,得到的解釋是,戲單兒印錯了,把演出的《女殺四門》(又叫《壽州救駕》)印成了男《殺四門》,把觀衆“殺”糊塗了。實話說,觀衆中不可能出現更多的咬文嚼字的“先生”,隻希望院團能夠在細節上做得更好。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上述的觀衆很可愛、可敬,還有不少愛好者能追到天津等地去看戲。在平劇劇場中,有被兩人左右攜扶着入場的,有坐輪椅被推進來的,有過年時拿着小輩給買的前排好座票,高高興興看戲的,他們支撐着劇團、劇場,也享受着精神文化生活。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百态千面的戲曲觀衆群也有時發出荒腔走闆的不雅之聲,令人讨厭,大家戲稱這少數不文明之人為劇場中的“攪屎棍子”。

有幾個半老不老的男性,自稱“以劇場為家”,他們每天都“混”在劇場門口等退票,什麼節目全看,隻要不花錢就行。也奇怪,他們總是能等到白來的票,但入場後就不顧勸阻,猛力拍照,直到被從業人員“請”出為止。一個很胖的人,背着大包,裝有小号暖壺、望遠鏡,水杯等全套旅遊的“行頭”,每天多至兩次(日場、晚場)進劇場,但每次均是遲到20多分鐘才來,直撲前排空座,觀衆很有意見也沒法說,熟悉的人管他叫“遲到佬兒”,“幹擾佬兒”。此人還常穿奇裝異服,但熱天卻是齊頭大褲衩,無袖背心,趿拉闆兒,檢票員勸他換個“行頭”再入場,他大吵大鬧,甚至在地上打滾兒,隻好動用保安。有人說他不正常,他卻說,每年都看五、六百場演出,不花錢,還研究了戲曲N多年,真不知他有病沒病。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這樣的“奇葩”還有若幹“株”。一個瘦小的男人自己說,不管什麼節目,每場隻看18分鐘,有時還把座位中間的票換給别人,自己坐後排邊上。人們不解為何不零不整隻看18分鐘,假如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上台,您還走嗎?有細心人偷着觀察他,果然開場18分鐘左右,這位爺就擡屁股走人了,這恐怕成為千古之謎了,能解開18分鐘看節目之謎的将成為21世紀的稀有人才,有人猜他沒花錢買票,就當遛個彎兒,但為何18分鐘?衆人知不道。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一個老妪進劇場時必拉着一輛買菜用的小車,裝滿了撿來的廢品,但她每次都有贈票,隻要她入場,觀衆必捂鼻而躲,她身上的酸臭味太大了,熏人熏得厲害,即使您買了甲等票,為了躲她,也要放棄,找個離她遠的地方。很多人找劇場從業人員反映,但人家也為難,有票就可以進來,勸過幾次,她又哭又鬧也沒招了。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一位爺,幾乎天天進劇場,但如果他坐得離你近,那他身上的煙味就讓你受不了,他的朋友說,這位每天三四包煙,煙不離口,看戲時,見他出去多次,就是憋不住了,趕緊去抽兩口。您的票如果離他近,需要不怕煙味,不然腳底闆抹油——開溜。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有些戲曲演出,常見媽媽帶小孩來看,娃娃不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坐不住,老鬧騰,手拍、腳踢前排座椅,哭鬧不止,觀衆提醒家長管一管,竟有不少年輕媽媽衆口一詞:“你那麼大人了,怎麼跟小孩子一般見識呢?!”她們不但不管,還搶白你一下子,悲劇呀。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有些觀衆邊看邊給朋友講解劇情,看《碰碑》時,他讀着字幕告知身邊人“金鳥堕、玉兔升”把“金烏”讀成“金鳥”,整個一醉雷公——胡(劈)批。有人打手機,有人全場玩手機遊戲而不看舞台,手機的光亮卻影響旁邊的觀衆,如果勸他一句,輕者不理人、給你個白眼,重者回複:管的着嗎!甚至罵人。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對這些不文明現象,劇場從業人員也沒法管,勸說無用,那觀衆隻好惹不起、躲得起,找個清靜的地方踏踏實實的看戲,但這清靜地兒不好找,如果旁邊有兩個大媽,那她們隻愛聊天兒,張家長、李家短,仨蛤蟆五隻眼,當中有個獨眼龍。你還得躲。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有人說,現在戲迷很少進戲院了,是的,原因多樣、票價高、演出水準下降,還有就是劇場中的不文明現象多了,讓人生煩。贈票多,導緻一些無所事事的人整天混在劇場,不愛看也圖個冬暖夏涼。您花100元買張後排票,人家不花錢也坐前排,心裡能平衡嗎?看來如何提高觀衆水準,整頓劇場秩序是個大事兒,觀衆可以百态千面,但這個态,這張面孔應當是文明觀劇,講究公德。

劉傑:平劇戲曲觀衆百态千面

(ps:本篇文章圖檔來源網絡,請勿對号入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