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你靜靜讀書

看你靜靜讀書

題圖:John Mark Smith

“好久沒有靜靜讀一本書了。”

這句話大約是提到閱讀時,身邊人幾乎異口同聲的感歎。感歎時間太碎片,感歎生活壓力太大,感歎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還能與一段靜靜的讀書時光再次相逢。

人之是以懷念閱讀,大約還是因為一種體驗。人從閱讀中所能獲得的,除了知識和資訊,更持續且珍貴的其實還有沉靜而笃定的心境,自由且絢爛的思想。讀一本書,就如同經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重要的不是記住旅行當中發生的每一件細枝末節的事,而是經曆本身給予人的開闊的視界。更何況,閱讀的旅行還沒有空間的阻隔,也沒有時間的區分。

就像你看那個靜靜讀書的人,雖然身未動,但思緒卻不定如何澎湃于哪個時空的天地之中呢?

看你靜靜讀書

文 | 誰最中國

前陣子,朋友推薦了一部紀錄片,叫《但是還有書籍》,講的是很多人與書的故事。

在豆瓣這部紀錄片的讨論區裡,有人開了一個話題,叫“但是還有書籍,‘但是’之前,你遭遇了什麼?”許多網友在文章後跟帖留言,比如:

工作不順心,生活不如意,但是還有書籍。

浮躁焦慮迷惘,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但是還有書籍。

普通平庸,孤身一人,沒有夥伴,但是還有書籍。

人到中年的焦慮,但是還有書籍。

陷入一場感情的漩渦不能自拔,以離婚收場,但是還有書籍。

身體不适,吃不下飯,被巨大的、殘酷的資訊流傷害,但是還有書籍。

生活很累,按部就班,工作壓力,育兒壓力,但是在看書的時候可以進入另一個心靈世界。

知識、時間碎片化,社會浮躁,電子産品充斥生活,麻痹自我,但是還好,還有書籍。

毛姆的那句話也反複出現在留言裡:閱讀是一座随身攜帶的避難所。

看你靜靜讀書

圖 | 背帶褲米菲兔

讀書的意義,或許在你還沒有拿起一本書之前,是很難憑空想象的,但隻要你翻開一本書,這種感受就會慢慢浸入你的身體之中。

隐約記得,梁文道在某期圓桌派講到讀書時,說起他年輕時在香港,找了一份類似門崗保安的工作,工作内容自然很枯燥,但除了能賺到薪水,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大量的時間可以讓他靜靜讀書,是以即便是一個人孤獨地守夜,他也能在閱讀中找到快樂。

看你靜靜讀書

紀錄片 | 《但是還有書籍》

有一年冬天,去北京的妙應寺,也曾看到一位站着讀書的管理者。

那位姑娘二十來歲,她的工作就是站在門洞邊,看顧好進進出出的遊客。正好那天遊客少,天氣很冷但陽光極好。陽光下,她的半截手指露在外面,握着書,頭淺淺地低着,光斜斜照在她的頭頂。因為有光、也因為有書,這個畫面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裡,那一刻,人和光融為一體。

有人說,讀書是這個時代人所能擁有的最廉價的奢侈品。

或許也可以說,對很多被現實生活裹挾的人來講,閱讀就是一間暗房的窗,是能帶給你光和空氣的地方。而閱讀,就如同陽光和空氣,越珍貴的東西,往往都是無價的。

看你靜靜讀書

圖 | Barry

看你靜靜讀書

《風月同天:古代文化變遷中的細節》

靜靜讀書,靈魂卻如同經曆一場壯遊。

我有一個狂熱于世界各地旅行的朋友,疫情前她工作生活之外的常态就是,去英國遊學幾個月,再去印度呆上幾周,一會兒在東邊,一會兒又去了西邊。但凡有假期、有空檔,絕不允許自己窩在家裡。年前去她家,卻意外發現朋友在家置辦了一個閱讀角。

單人沙發,惬意舒适,帶閱讀燈的可調節閱讀架,書翻開可以支撐在那裡。

白天有窗邊的陽光,有時微風吹過,輕輕浮動白色的紗簾;夜晚有溫暖的燈光,絨毛毯子挂在一邊,人随時可以窩進溫暖的包圍。她說,隻要她離開那兒,家裡的加菲貓就會蜷到那兒,“連貓都知道哪裡最好、最舒服吧”。

看你靜靜讀書

圖 | 小醜魚喜歡秋天

看她去年一年讀過的書單,從某個特定主題的書,到某個作家的所有作品,從偏門書,到熱門書,從新書到經典,涉及藝術、設計、美食、生活、地理、曆史、心理學、科幻小說等等諸多領域。

想象,她靜靜坐在那個角落,思緒卻同她之前背着大大的雙肩戶外背包,換乘于各個國家的航班之間一樣。隻不過,思想的旅行不僅能穿越大洲大洋,還能穿越古今時間。讀書與旅行,就是如此相似啊。

對她來說,“不是提供某一種固定的生活解法,而是發現世界各地各不相同的生活面貌”,旅行和讀書,都是。

看你靜靜讀書

圖 | 行走的索菲

梁文道曾經這樣形容讀書,他說,讀書是訓練一種彈性。

“通過讀書,我發現原來世界上有一些人的價值觀跟我不一樣,看事情的角度也跟我不一樣,對人世間很多事情的感覺、反應也是五花八門,而且那個人很有可能就坐在我們旁邊,但我以前居然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因為彈性不夠,是以感受不到他。讀書是為了鍛煉彈性,打開自己,通過讀書來體驗多重人生,學會變換不同的角度看事情。”

看你靜靜讀書

圖 | priscilla du preez

看你靜靜讀書

《金聖歎選批天下才子必讀書》木盒精裝全三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