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停抱怨,人生就輸了

心理學家安傑盧博士曾說:

“如果你看不慣某種東西,那就改變它。

如果你無法改變它,那就改變你自己的态度。”

人之是以痛苦的原因就在于,遇到自己看不慣的事情,既改變不了别人,也改變不了自己。

尤其還有這麼一種人,明明知道改變不了對方,卻偏偏一直想要對方能夠主動做出改變。

然後,不斷地滋生一些諸如失望、抱怨的小情緒,逐漸釀成了負面的情緒,越來越不開心。

其實,生活當中快樂與否,真的可以由你自己說了算。

不停抱怨,人生就輸了

1:抱怨,是痛苦的根源

很多事情,既然已經發生,再去追悔,再去計較的話,說白了隻會徒增傷悲之外,别樣好處一樣沒有。

我們總會在痛苦的時候選擇抱怨,抱怨這個,抱怨那個,然後滿以為自己在這個發洩負能量的過程裡有多少的作用。

但事實卻是,抱怨的過程,就是在加深痛苦,也在加深痛苦的回憶,然後在心頭烙上印記,再也無法忘懷。

于是,在這麼一種過程裡,抱怨也會更新成某種怨氣,甚至可能演變成一種仇恨。

人生短短幾十載,如果為了那麼一件兩件既無法改變,也無法彌補的事情而糾結、而抱怨、而痛苦的話,那麼你的人生過得實在太冤了。

不停抱怨,人生就輸了

富蘭克林說過:

“不停地抱怨,是對我們享有的舒适生活最差的回報。”

是以,及時地放下抱怨,哪怕第一時間無法做到,也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哪怕在第二天,第三天裡忘記那些煩惱的事情,沒法彌補的事,及時地調整好心态,就是對自己的一種善待。

抱怨,是痛苦的根源,不停地抱怨,即是養成了一種痛苦的習慣。

反之,警惕抱怨的危害,及時地審視自己,客觀理性地分析事情的起因,真正解決掉問題,停止抱怨,才是正道。

2:與其抱怨,不如行動

其實,我們不得不承認這麼一個事實,就是當一個人開始喜歡不停地抱怨時,他是變懶了。

因為當一個人真正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時,他們是沒有時間,也是沒有精力去抱怨身邊的人和事的。

人的劣根性在于,總會情不自禁地希望對方能夠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向和方式來做出一些反應。

如果對方稍微偏離了自我設定的軌道方向,那麼心裡頓生不滿,然後滋生不快,接下來就要嚼舌根,背後議論和抱怨了。

每個人如果抽出哪怕百分之一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改善親情關系,友情關系等等,也不至于讓自己的心思出現了偏離和脫軌的迹象。

不停抱怨,人生就輸了

這就好比一個人在打遊戲的時候,如果更加注重團隊合作精神,懂得互相包容和鼓勵,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孤立,勝率就會高很多。

傑弗裡勳爵曾說:

“牢騷和抱怨是沒有靈魂,才智低下者的症狀。”

也可以說,當一個人沒有靈魂了,才智也變得越來越低之後,就會開始對生活抱怨了,甚至起敵意了。

反之,如果一個人在現實裡不斷地拿出實際行動來提升自己的才識,提高眼界,壯大格局。

那麼,這些人的注意力隻會專注于那些更值得自己去追求,去擁有的東西,自然也就不會抱怨那些根本不管自己的事,或是對自己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的事了。

行動起來,用行動來驅散抱怨,用改變來戰勝抱怨,你會發現,生活會越來越充實,也會越來越美好。

不停抱怨,人生就輸了

3:停止抱怨,成就一生

著名的“費斯汀格”理論說出了這麼一個道理: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尤其可見,真正決定着結局性質的,不是外界對自己所進行的某種“傷害和挑戰”,而是絕大部分由自己的心态來決定。

是以,當一個人因為外界的原因而開始抱怨,變得自卑、自責之後,便容易停滞不前。

由此可見,當一個人習慣性地将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其他人或是其他條件,而忘了及時地調整心态時。

不停抱怨,人生就輸了

那麼,哪怕明明靠自己的調整和努力可以改變的事情,也變得沒有可能了。

因為自己已然放棄了這種可能,而人生的軌迹也因為自己的選擇而走向了更為難走的境地。

反之,及時地改變自己的想法,及時地調整好心态,正如心理學家皮爾說的那樣:

“改變想法,就能改變世界。”

當自己能夠在面對各種煩惱和困境時保持着一種豁達的心胸,以及開朗的心态。

那麼,當你能夠控制好情緒,管理好心情,那麼生活的美好,就已然被你掌握在手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