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廠無意的小晶片,讓晶合內建撿了個大便宜,充分享受了漲價的紅利。
疑似京東方(000725.SZ)的面闆晶片供應商晶合內建要上市了。
3月10日,科創闆上市委釋出公告稱,合肥晶合內建電路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通過。距離晶合內建第一次在科創闆遞交招股書僅僅過了10個月,在曆經兩次問詢後,終于圓夢科創闆。募資95億的晶合內建也将成為2022年以來,科創闆募資金額最大的IPO。
晶合內建是一個純粹的晶圓代工廠,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大陸12英寸産能和收入的前三名。排在它之前的,是技術更為全面更為領先的中芯國際(688981.SH;00981.HK)和華虹半導體(01347.HK)。
與前兩名綜合大廠相比,目前專注于LCD的DDIC(Display Driver Integrated Circuit,面闆顯示驅動晶片)領域,DDIC的晶圓代工收入占比連續三年多均超過90%。
來源:晶合內建招股書
而DDIC正是面闆行業非常重要的控制晶片。
通過數年的努力,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大陸面闆廠終于擺脫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完成了面闆顯示的國産化替代。
正是由于下遊面闆的自主可控和産能放量,盤活了晶合內建這樣的上遊晶片供應商。
深度綁定下遊大客戶,是商業上屢試不爽的法寶。晶合內建也不例外,它與京東方有着耐人尋味的聯系。
根據晶合內建的招股書,本次發行前,公司的前三大股東分别為合肥建投、合肥芯屏和力晶科技,三家持有合計80.43%的股份。
股權穿透後發現,合肥國資委是最終的實際控制人,合計持有53.04%的股份,力晶科技持有27.44%的股份,位列第二。
而看到“合肥國資委”和面闆顯示,看客們不難聯想到京東方的合肥10.5代線(合肥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
根據企查查資訊,合肥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的大股東也是合肥建投和合肥芯屏。相同的股東、産業上下遊關聯,促進本地産業鍊健康有序地發展。是以,晶合內建是京東方的上遊二級供應商的猜想是大機率符合實情。
來源:企查查
還有一條線索可以佐證。集創北方是國内領先的顯示觸控解決方案的設計廠商,京東方是其最大的客戶之一。
與此同時,集創北方既是晶合內建的股東,又是晶合內建的第二大客戶,收入占比達到19.1%(2021年上半年)。由此推斷,晶合內建的下遊客戶很可能有京東方。
現如今,全球每4個智能顯示終端就有1塊顯示屏來自京東方,京東方的面闆出貨量直接可以作為晶合內建出貨量的晴雨表。那麼,作為面闆龍頭,京東方的近況如何呢?
泥潭深陷的面闆廠
2022年3月9日,京東方釋出了2021年業績快報,全年業績創曆史新高。全年實作營業收入2194.4億元,同比增長61.89%;全年實作歸母淨利潤258.26億元,同比大增412.86%。
如此逆天的業績,二級市場的股價走勢卻是另一番景象。截至2022年3月10日收盤,京東方A股價報收4.39元,在一年内從最高點下跌42%,市值蒸發超1200億元。
不僅僅京東方股價暴跌,同處面闆行業的二龍頭TCL科技(000100.SZ)一年内更是從最高點下跌超過50%。
京東方和TCL股價大跌的同期,大盤(上證綜指)隻下跌約4%。為何盈利創紀錄暴增,也不能挽回股價超跌的局面?面闆雙雄雙雙錄得新低,搖身一變,變成了面闆雙熊。
來源:東方财富APP
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大尺寸(電視)為主的面闆又一次進入了跌價周期。前一輪的下行周期改變了面闆的競争格局。
持續的跌價逼退了若幹三星和LG等南韓傳統LCD面闆大廠,産能收縮後迎來周期上行。
恰逢國内面闆廠的新增産能爬坡,同時高世代線(10.5或11代線)助力經濟切割效率,從2020年中到2021年中,國内面闆廠商量價齊升,造就業績神話。
而近幾年,高世代線頻頻開出新産能,同時需求端的增長卻乏力,供過于求的現象又一次出現。
IHS的資料顯示,2020 年電視面闆的需求(面積)占面闆總市場的71.36%。是以,面闆廠收入、利潤的大頭都聚焦在電視面闆。而大尺寸電視面闆從2021年中開始已經下跌了30-50%,目前還沒有看到企穩的迹象。
無論是從使用數量上還是從可實作制程上,電視面闆也同樣是晶合內建目前的最主要的下遊應用。電視面闆的價格低迷,一定程度反映了下遊市場的不景氣。
市場對面闆廠的低預期同樣會傳導到上遊的DDIC,未來晶合內建的前路也蒙上了一層迷霧。
但現在晶合內建卻不用擔心産能過剩,行業景氣周期的漲價和高清面闆用量的激增使得它賺的盆滿缽滿。
小而美的DDIC趕上“缺芯”的風口
顯示面闆的制作工藝很複雜,分為很多步驟。
通俗來說,面闆就是由若幹具有不同功能的薄膜貼合到一起,再加上邊框和背光組裝而成。
整體上看,可以分為面闆主體和控制電路。控制電路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DDIC,用以實作顯示從無到有,精準控制的過程。
來源:格科微(688728.SH)招股書,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以LCD顯示面闆為例,面闆本身是不具備發光能力的,需要驅動電路對背光LED進行控制,調節螢幕亮度和色彩,才可以輸出五彩斑斓的畫面。
DDIC的工作原理是:接收主機闆發送的資訊,并将資訊進行模拟數字處理和算法處理形成指令,再通過控制輸出電壓調整液晶分子的偏轉角度,進而達到控制螢幕顯示效果的目的。
在工藝成熟的今天,諸如偏光片、濾光片、液晶、玻璃等面闆成分的壁壘更偏向于材料端。
也就是說,隻要有原材料,這些産品的産能都是充足的。然而,全球進入“缺芯”潮之後,各種晶片都處于供需緊張的環境。
關于汽車缺芯的問題之前也有過相關分析:《半導體周期,新能源汽車的另一個軟肋》。
在以汽車電子為首,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輔的強勁帶動下,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速達到周期性峰值。晶片一塊難求的場面屢見不鮮。
“缺芯”潮始于汽車行業,最後蔓延到全電子行業。各種晶片産品在有限的産能内互相擠占,造成了全行業的供給緊張。
尤其是用于LCD的DDIC,這種規格相對通用且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産品,由于其産品附加值低(毛利率低),晶圓廠商更偏愛CIS,MCU等附加值更高的晶片。
與此同時,高毛利晶片産品的設計廠商更願意打預付款預定晶圓廠未來的産能,晶圓廠也更有意願将高毛利晶片的排片提前,雙方一拍即合。諸如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2021年基本實作滿産滿銷,雙雙交出創紀錄的業績。
受苦的便是制程相對落後,毛利相對較低的通用晶片,DDIC就屬于這一類。
一邊是産能受限,另一邊卻需求大增。
得益于京東方的高世代線和新顯示技術的研發,4K/8K的大尺寸電視逐漸在市場上普及開來,疊加疫情所帶來的居家/遠端辦公需求,筆記本和高端電視的銷量同比大增。
例如8K電視面闆就需要超過20顆DDIC,無論是新增終端需求還是替換需求,全都傳導至更多的DDIC需求。
根據CINNOResearch産業預測資料顯示,2021年全球DDIC的市場規模達到138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50%,成為全球內建電路晶片市場中重要的細分産業之一。
整體來看,DDIC的制程範圍比較廣,從高端的28nm制程到低端的150nm制程都有覆寫。
OLED面闆(含手機和電視)的DDIC需要相對先進的40-28nm制程,LCD手機和平闆電腦的TDDI(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觸控與顯示驅動器內建)需要的工藝節點為90-55nm,LCD筆記本、顯示器和電視的DDIC則需要150-90nm的工藝節點。
這個工藝制程區間完美比對晶合內建的“射程範圍”,其報告期内的主要産品制程正是150-90nm。疊加近兩年全球8英寸晶圓産能增量有限,對應在150-90nm制程節點産能短缺更為明顯。
小小體積的DDIC,用漲價向市場證明了它的重要性,2021年量價齊升帶動全球DDIC營收規模增長約53%。
來源:CINNO Research,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外婆不疼,舅舅不愛,大廠無意的小晶片,正好讓晶合內建撿了個大便宜,充分享受了漲價的紅利。
晶合內建近四年的綜合毛利率分别為-276.55% 、-100.55% 、-8.57% 和45.13%,随着産能的釋放和價格的提升,毛利率改善明顯。
同時,淨利潤此前三年基本都是虧損12億元左右,2021年上半年直接大幅扭虧為盈,利潤達到1.22億元。
雖然業務規模和市場占有率遠低于台積電(TSM.US)、中芯國際等行業領先企業,但是晶合內建在綁定面闆廠的同時趕上了“缺芯”的風口,業績大幅改善,與瘋狂下跌的下遊客戶京東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拓展之路,勢在必行
未來市場和客戶對于晶圓代工的要求日益提高,晶合內建能否趕上步點值得深入探讨。
晶合內建固定資産和在建工程占總資産的比例為49.16%,遠大于中芯國際的38%。充分證明現階段處于擴産線的初期,公司産能已經處于滿産滿銷的狀态,擴産能擴品類勢在必行,但是未來産品的研發進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技術水準方面,晶合內建僅實作150-90nm制程節點量産,55nm制程還處于客戶産品驗證階段。與此同時,台積電、中芯國際等全球行業領先企業已達5nm、14nm等制程節點,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而晶合內建的150-90nm成熟制程基本都起底于力晶科技,晶合內建的自主研發之路還沒有得到市場的檢驗。
時間追溯到2015年,合肥市政府根據內建電路産業發展規劃及“芯屏器合”的産業發展戰略,希望利用合肥市新型顯示産業的協同效應,以顯示驅動晶片為切入點,最終帶動晶片産業發展。
“屏”指的就是京東方,“芯”指的就是晶合內建。晶合內建應運而生。
同年,力晶科技依據與晶合內建和合肥建投簽訂的《技術移轉協定》,将LCD顯示驅動晶片代工相關的90nm、110nm、150nm工藝制程的基礎技術檔案及規格檔案提供給晶合內建。
雖然晶合內建在接收舶來的技術基礎之上又進行了改良優化和創新更新,但是主要的核心技術從力晶科技繼承而來,之後的進一步自主研發更需依靠自身實力,依舊面臨很大的困難。
根據晶合內建的招股書,晶合內建的研發費用分别為1.31億元、1.70億元、2.45億元和1.40億元(2021年上半年)。雖然研發費用的絕對值确實逐年增加,但是研發費用的增速卻遠遠落後于收入增速。
尤其是對于單一品類的晶圓制造廠商,未來的希望注定在于擴充品類,若無法加強研發,則作為新供應商很難打入供應鍊。
晶合內建也意識到這條路是必經之路,本次預計募集資金95億,分别應用于擴産能和擴品類,同時加強先進制程的研發。
55nm後照式CMOS圖像傳感器晶片工藝平台、40nm MCU工藝平台、40nm邏輯晶片工藝平台、28nm邏輯及OLED晶片工藝平台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市場空間巨大。
以OLED DDIC為例,目前已經被南韓和中國台灣所壟斷,三星、台積電和聯電三家提供全球接近90%的供應,國産替代的空間可想而知。
主流面闆廠都在OLED産線上大做文章,紛紛開廠擴産能作為以後的主要發展方向。僅京東方一家就有3條先進的OLED産線,達産後将擁有每月14.4 萬片 OLED 基闆的産能,接近于龍頭大哥三星。
有了OLED産能作保障,價格又是LCD電視DDIC的數倍,未來OLED DDIC的成長空間不可限量。
即使市場空間足夠性感,晶合內建能否趕上還猶未可知。
經曆了此次“晶片荒”後,各大晶圓廠紛紛擴産,随着供給側新增産能的釋放和需求的理性回歸,DDIC的供需關系有望在2023年得到緩解,退潮後才是對晶合內建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