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創】管理篇(1):教育需要去掉那些多餘的動作

上周的園際交流活動中,老師們看到我們的升旗儀式覺得很是好奇。因為我們每天都升旗,但過程很簡潔,伴着音樂,全體師幼齊唱國歌,兩個小小升旗手将國旗冉冉升起。交流了一下我們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種安排,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别之處,隻是我們對幼稚園裡的一些工作安排和落實進行了一下反思與優化,努力去掉那些我們認為的确是多餘的動作,隻保留那些對于兒童來說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

【原創】管理篇(1):教育需要去掉那些多餘的動作

(圖檔源自網絡)

以升旗活動為例,每一所幼稚園都會有這樣一項工作,而且很多園所是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來組織實施。大多數的園所都會将升旗儀式安排在周一的早晨。既然是儀式性的活動,自然少不了很多的内容安排,比如國旗下的講話,通常都是園長或者副園長們來進行;還有各類表彰甚至組織各個班級輪流進行各種展示性活動等等。既然有諸多内容與形式上的安排,自然需要提前進行各種準備和謀劃,是以負責這項工作的管理人員或項目團隊往往都需要花上一些時間去考慮和謀劃準備,比如國旗下的講話,誰來負責講?講什麼内容?誰來寫講稿?而輪到展示的班級往往也需要提前帶着孩子們進行各種編排,以便在活動現場來上一場完美的亮相等等。因為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一種模式,是以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安排和活動形态,畢竟在中國小裡也是這樣的一種形式,甚至比我們幼稚園學段的内容還要更加豐富,講話的内容更加有水準,展示的内容也更加精彩一些。

但是,我們在開園之初一起探讨反思了這樣幾個問題:這樣的升旗儀式孩子們喜歡嗎?這樣的升旗儀式對于孩子們來說有意義嗎?國旗下的講話孩子們真的了解和接受嗎?那些展示的内容和形式是孩子們需要的嗎?當然,我們自己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那麼我們自己喜歡這樣的形式和安排嗎?反思中我們覺得多餘的動作實在是太多了,多是成人的一廂情願,多是成人的自以為是。固化的思維方式和慣性的行事習慣導緻我們覺得幼稚園的升旗就應該是這樣的一種形式,但事實也許并非如此。

舉個不恰當的比喻,我常覺得今天的幼兒教育,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就像是拿了一塊肥肉在一個嬰兒的嘴邊蹭上幾下,不管适不适合他這個年齡的需求,不管他能不能吞咽的下去,更不管他有沒有吸收到其中的營養,但至少我們覺得他的嘴巴是油光铮亮的,于是我們就會覺得我們的教育起到了效果,完成了教育的過程。同時,在大家的概念中,升旗更多是以一種儀式性活動而存在,是以基本都是每周一組織一下就完事了,與園所的課程、幼兒的生活并沒有建立多少内在的關聯,更不會去考慮到底會不會觸動孩子們内心深處,慢慢也就變成了例行公事的一種形式。

【原創】管理篇(1):教育需要去掉那些多餘的動作

我們的升旗儀式很簡單,沒有所謂國旗下的講話,更沒有什麼特别安排的展示和分享,去掉了所有我們覺得多餘的動作,隻保留了孩子們最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升旗。同時我們把升旗這件事不再僅僅隻是放在周一舉行,而是變成了一件常态的活動,每天都會進行。同時,升旗這件事在我們這裡不再是個别孩子才能夠參與的一種榮幸,我們的目标是要讓每個孩子在園期間都能有一次做升旗手的經曆,我們的原則是給每個孩子均等的參與機會。

升挂國旗是幼稚園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對于孩子們來說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經曆。對于升旗這件事來說,孩子們最喜歡最希望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那一定是能夠自己親手拉着繩子把國旗升上去。是以,我們更多是從這個需要出發,來考慮該如何去做好滿足孩子們需要的支援性工作。比如關于旗杆的選型,園所建設的時候建設機關給安裝了一根搖把的旗杆,看上去非常的高端大氣上檔次,但這并不适合孩子們使用,于是我們進行了一下改造,請施工機關在上面又焊接了一個定滑輪穿上繩子變成了拉繩式的旗杆,這樣就便于孩子們進行升旗操作。而在組織安排上,我們周一依然保留了升旗儀式,但隻是比其他時間多了一個出旗的儀式,沒有其他的多餘動作,而周二到周五的時間裡,隻有升旗活動,沒有其他。每天戶外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齊聚在一起,齊聲高唱國歌,目送國旗在小小升旗手的拉動下緩緩升起。

貌似整個活動看上去已經變得簡單無比,平淡無奇,而事實上升旗的育人價值不僅隻是在戶外升旗的現場,有很多是需要“功夫在詩外”的。比如我們實行的是班級輪流制,即每個大班輪流負責一個月的升旗活動,于是輪到的班級就需要提前和孩子們就升旗這件事進行讨論和謀劃,圍繞升旗這件事就會生發出很多的讨論話題,比如和孩子們一起讨論怎樣來做小小升旗手,讨論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和自己的行為等諸方面建立關聯,進而萌發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行為,再比如全班這麼多小朋友,每次隻能兩個人去升旗,如何進行安排,是輪流上陣還是競争上崗等等,整個過程會給孩子們帶來許多的體驗與收獲。

評估指南中的“品德啟蒙”不是靠我們的說教來完成,而是需要讓孩子們在親身經曆中通過體驗并觸及内心所完成,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均等的機會,讓每一件事情都能夠無限接近孩子們的内心需要。是以,今天的教育需要我們靜心去觀察和反思現狀,要敢于打破慣性思維和陳規陋習,勇于去掉那些多餘的動作,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還給老師和孩子們,讓他們在淡定從容的生活中,陪伴孩子們經曆每一事件的過程中,去找到孩子們的興趣點,進而通過引導、跟進與支援,給與孩子們更多的學習與發展的機會和可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