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今天起床後,應該有不少人點開各類新聞資訊App,回看梅西、内馬爾、姆巴佩們乘坐大巴黎航母是怎麼再一次在歐冠賽場開翻,然後怒噴“都怪本澤馬”。

不過我很好奇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大衆汽車淩晨兩點的時候,用了20分鐘的直播時間,在漢堡正式線上釋出了ID.Buzz——估計國内關注這件小事的朋友,應該最多五位數吧。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這也是中國汽車市場的現實。歐洲人會回憶50年前和父母坐着Microbus出遊的周末,而美國嬉皮士們則在T2上制造受精卵,但我們的面包車啟蒙則是來自1982年的昌河,真正對于大衆MPV的印象,隻有銷量從2020年的504台跳水到去年57台的邁特威,以及三年前平行進口車商标價高達70萬的T2 Kombi 56周年紀念版——Kombi是它在産地巴西的名字。

從斯柯達明銳旅行車、菲亞特500到阿爾法·羅密歐Giulia,過去在國内已經發生了太多“來了必買”到“下次一定”的事情,讓曾經霸榜中國車市的大衆汽車也格外謹慎。

這次首發的ID.Buzz雖然沒有公布上市時間和售價等關鍵資訊,但從前期透露的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在漢諾威工廠投産後,它會趕在5月開啟預售,7月開始在歐洲傳遞,而美國和加拿大市場的時間線則會更靠後,畢竟德國人希望在北美主銷長軸距版ID.Buzz,而它要到明年才會釋出,落地大洋彼岸得到2024年。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至于中國市場的規劃......目前來看,就是沒有規劃。

雖然我們最近幾年聽了不少鼓吹MPV崛起的聲音,但真正能稱得上核心的車型除了五菱宏光這樣的工具車外,合資品牌能仰仗的也就是别克GL8和本田的艾力紳、奧德賽,就連豐田的品牌信仰也不能維系賽那加價的榮光。

尤其讓大衆心寒是旗下國産MPV的命運,途安去年隻賣了6702台,威然不瘟不火的現狀也足以讓德國品牌提高警惕,加之ID.系列在國内快速推進的情況下,面對中國品牌圍剿沒有複刻大衆汽車在歐洲新能源市場的高歌猛進,是以狼堡高層對ID.Buzz在東方的前景感到憂慮,短期内沒有明确國産或進口的可能性,也是能了解的情況。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特别是考慮到價格。量産版ID.Buzz的尺寸比概念車縮小了20cm左右,4712mm長度介于途安和夏朗之間,比ID.6和奧德賽都短一截, 1985mm的車寬資料則超過邁特威,而1937mm車高也大幅高過夏朗、比邁特威稍矮一丢丢——是以如果ID.Buzz進口引入的話,定價大幅高于夏朗27-35萬的區間,賣到35-45萬左右也并不讓我覺得意外。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另外可以作為參考的一點是,ID.4在德國補貼後36950歐元起步,比中國版本價格高了不少,而ID.Buzz雖然還沒給出預售價,但之前海外媒體預估價格在6萬歐元以内,是以大衆若是按這個定價标準導入國産的話,30萬買ID.Buzz也不是夢想。

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我還是把目光回到産品本身吧。

前期大衆在歐洲舉行了僞裝工程車的媒體試駕(插播一句,駕仕派在德國也有專業撰稿人,如果大衆汽車的朋友看到這裡,下次有這種機會也記得邀請我們),從我看到的回報來看,後軸單電機不僅複刻了Microbus的後驅曆史,和國産ID.系列永磁同步電機相同的150kW功率、310Nm扭矩也在動力平順性上得到好評。

但它的性能表現沒有驚喜,145km/h極速相當于德國版五菱宏光MINIEV,預計2.2噸的整備品質和ID.6持平,是以0-100km/h加速也是接近11秒的水準——好在MEB平台下增加雙電機版本的難度不大,就看市場有沒有需求了。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更重要的一點,ID.Buzz這看似圓滾滾的小胖墩卻有着功夫熊貓般的靈活,雖然沒有後輪轉向直接的技術輔助,但2988mm軸距下的轉彎半徑僅有5.55米,這個資料堪比高爾夫、福克斯這類緊湊級轎車,城市當中閃轉騰挪會更為便捷。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把話題回歸設計後,ID.Buzz的駕駛性好像又變得無足輕重了,畢竟它緻敬大衆Microbus的經典文化才是核心賣點。

經過概念車、假想圖到諜照、僞裝車的一輪輪洗禮,其實我對ID.Buzz的設計已經沒有意外驚喜,但新車外形的整體效果還是能給到80分。出于安全法規的要求,ID.Buzz當然不可能像鼻祖那樣省去前艙,但極短的前後懸空間還是讓它還原了概念車的神韻,當然如果在45度角看車頭,還是會有一點尖銳感,但把它放到正側面的位置,蓬松的造型配合腰線的雙色設計,潤滑觀感到位了。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不過在細節上,ID.Buzz還是向現實低頭,比如經典的車頭圓燈、車尾豎燈,就被時下流行的貫穿式燈組替代,前臉上的V字線條也變成了U字型——而且根據海外網友爆料,這台電動車的前機蓋下沒有概念車上的儲物空間,而是塞滿了冷卻液之類的配件。

當然大衆還是要賣弄一下情懷的,像是比手掌還大的前後車标,除了不能點亮之外辨識度已經拉滿,D柱上的三條裝飾,則是複刻自大衆T2。至于車漆顔色的選擇上也不用擔心,雖然官圖隻有黃色、橙色和Cargo的藍色,但據說大衆會提供多達11種色彩。

相較于外形的高分,ID.Buzz的内部就趨于平庸了——當然大衆Microbus從T1、T2到邁特威時代,也從來沒有驚豔過,這也算是傳承了吧。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簡單評價的話,ID.Buzz就是MPV版的ID.3,方向盤、儀表盤、中控屏都如出一轍。當然在相同的科技風格下,ID.Buzz的大空間還是讓設計師有了施展餘地,比如鑲嵌在木紋飾闆内的貫穿式空調出風口,以及副駕駛手套箱上方的镂空儲物格。

另外,ID.Buzz的A柱也做了三角窗,應該能幫助這台高大的車型大幅減少盲區。還有個細節,ID.Buzz的杯架是隐藏在中控台下的面闆裡,而前排座椅之間的儲物槽是可以移動、拆卸的,友善清洗的同時,也給前後排乘員走動留出空間。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不過在兩側電動滑門開啟後,我認為前後座交換位置并不友善,因為ID.Buzz的底盤高度和日系MPV對比算很高,車内垂直距離偏低,看起來和1.71米高的奧德賽相差不大。更重要的是大衆此次首發的車型是五座版,或者按五菱的說法應該叫大五座,起碼腿部空間極為闊綽,後排座椅和靠背也可以單獨調節,前排椅背上的小桌闆也是大衆慣用的小把戲。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在相對無趣的車内,大衆盡可能為ID.Buzz增加了些許情趣,比如釋出前就已經被當做彩蛋露出的笑臉、車身輪廓小印章,和車身同色的飾闆也嵌入多色氛圍燈。不過作為釋出會的展示車都沒有天窗的話,我想ID.Buzz應該是不會提供額外的選裝,好在這對大多數海外使用者來說不會帶來困擾。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相比于沉悶的内飾設計,大衆更願意講的故事是ID.Buzz的材質,它就像是為格雷塔量身定制的一樣,車内完全使用可持續材料制造,座椅、地闆覆寫和車頂内襯也都是可回收材料組成,要不是寶馬i3珠玉在前,ID.Buzz還真可以成為環保先鋒。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科技的部分,反而沒有太多可以吸引中國消費者的地方,畢竟我們已經被新勢力造車的各種激進嘗試寵壞了,ID.Buzz的OTA更新、能自動變道的駕駛輔助、主動記憶路線泊車都談不上新鮮,至于德國人準備在2025年使用ID.Buzz進軍移動出行領域、率先推出L4級别自動駕駛的共享業務,也隻是空頭支票罷了。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駕仕總結:

2022年無疑是中國新能源MPV元年,而MPV也很适宜電動化的趨勢,是以岚圖夢想家,大通MIFA 9,以及比亞迪、理想的MPV都在路上,隻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大。

在家用MPV一直是僞命題的情況下,車企們都把MPV的使用者群體定義在商務層面,沒個5米長度都顯不出氣場。但對于容量巨大的中國汽車消費市場來說,ID.Buzz這樣的家用MPV其實是有生存空間的。

它可能達不到ID.6的銷量,但如果真正大衆能引入國産,ID.Buzz不僅可以為ID.家族貢獻1-2萬台增量,同時也在威然、途安、夏朗之後彌補了品牌于家庭領域的空檔,甚至搶在豐田、本田從混合動力MPV轉舵純電之前占據市場先發優勢,這些意義都遠大于“賣這麼點ID.Buzz不賺錢”這件事。

大衆别聽美國人的,中國也需要30萬的ID.Buzz

是以,即便最終可能還是“下次一定”,但我依然自私地希望大衆汽車可以勇敢一次,中國消費需要一台ID.Buzz——隻要價格能壓到30萬内,我願意“來了必買”。

文|Louis

圖|網絡

前沿資訊 原創觀點

最有逼格的原創型汽車新媒體品牌

新浪微網誌:@駕仕派

駕仕派現已入駐各大媒體平台

日均全網浏覽量超過1,000,000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