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又到了遼金時期特色玉器的介紹章節了,作為同是遊牧民族的玉器制作,也許玉匠都是同一個群體,隻是遼被金滅以後重新為金人服務,春水和秋山是遼金玉器中的精粹,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題材,但是這個題材的文字我寫得太多了,有興趣的可以翻閱一下我以前寫過的文字,已經沒有新的想象空間了,這次就挑代表性的物品,簡單地跟大家來分享一下吧。

一、遼金時期的曆史文化背景
遼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契丹,它是一個進取開放的民族,通過與中原及西方的密切交往,融彙衆長,創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
契丹人采用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國制治契丹 ,以漢制待漢人”。又仿漢制實行科舉,制定成文法典。前面的文章已經介紹,他們受漢文化的影響很大,根據漢字的偏旁,創造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他們還喜愛繪畫,倡建佛寺和佛塔,使遼王朝的文化頗為昌盛。
作為受農耕文明影響的遊牧民族,還是保留着養給皆仗畜牧,即使統有河北、山西北部之後, 仍保留傳統牧業及在塞外的生活習慣。
其牧業以放牧馬、羊為主,每年從四月到八月,讓牲畜自然逐水草生息,九月把畜群趕回冬牧場飼養,保護越冬,這比前代遊牧民族的自然放牧形态前進了一大步。
契丹人創造了在嚴冬裡鑿冰釣魚的技術,直到今天,中國東北不少民族仍采用這古老的捕魚方法。
契丹人作為草原的遊牧民族,喜愛圍獵,并使用訓練有素的獵鷹隼,我們稱為“海東青”或者鹘。
此外,皇族還馴養獵豹,這些習俗現在在中東的部分民族中還有傳承,就是源于在圍獵中捕獸。遼國建國以後,為了保持遊牧民族的狩獵傳統,皇帝和貴族每年四季都進行圍獵,稱為“四時捺缽”。捺缽為契丹語,意為皇帝的行營。凡捺缽時,所有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必須随行,盛況空前。
契丹的農業和工商業也很發達,農夫、工匠和商人多為漢人,渤海人和西域人。農作物有麥、黍、稻、稷米等,手工業有镔鐵刀、馬鞍、瓷器、金銀器、毛皮、綢絹等;這些産品在契丹,宋,西夏及歐亞各國都頗受歡迎。
内蒙古草原東部是契丹的發祥地,也是其立國後統治的中心區。契丹族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遺迹和文物,成為草原文明的象征。
春搜、秋彌是遼代皇家每年兩次的狩獵活動,結合祭祀與歌舞娛樂活動,契丹語稱捺缽。
這個活動的創始人是遼代,一直到金代也被延續了下去,當時女真族還未曾建國,臣服契丹時就承襲了捺缽體制,建國後改稱春水、秋山,成了女真族皇家宮廷化、典章化的重要活動。
以此題材琢成的玉器在金代才開始被統稱為春水玉和秋山玉。
金代是由女真族建立起來的地方民族政權,以淮漢為界,與南宋對峙達百餘年。玉器文化受漢族文化以及所信奉佛教的影響較深,融會了前人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二、遼金時期春水玉和秋山玉的來源
春水和秋山是女真族的一種流行藝術題材,内容來自現實生活,有廣闊天地、無窮視野和天然造物。
雖與傳統玉禮器絕不相同,但經藝術概括和提煉,刻畫出一幅生動而又富于激情的玉畫,折射着女真族的民族好尚及其生活情調,達到形神統一的至高境界,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金代玉器主要有裝飾玉、肖生玉、玉圖畫、日常生活用器皿等幾類。
作為金代貴族身份标志物的玉器,主要也就是指裝飾玉,最典型且富有特色的是玉佩,女真族人稱之為“列韘”的腰佩,僅是其中之一。
玉佩飾的造型和紋飾題材普遍采用鹿、鳥、鵝、鶴、龍、鳳、鴿、魚、花枝、花蕾、花葉等。比較精緻的有绶帶街花玉佩和龜巢荷葉玉佩。
三、金代玉器龜巢荷葉玉佩鑒賞要點
金代的龜巢荷葉玉佩,多以青玉琢制,呈扁平片狀,用镂空、浮雕、陰刻等多種技法琢成。
正面琢微微卷邊内凹的單朵或雙朵荷葉,花葉中央雕一爬行着的龜,輔之以荷花、水草、茨菇葉等;背面常刻縱橫交叉的荷莖、水草,構成一幅“龜巢荷葉”的壽意類玉佩。
造型舒展大方,手法寫實,形象逼真。
從此件玉佩上,我們可以看出金代玉器的一些基本特征,金代玉器無大件,絕大部分是扁平片狀的裝飾物。
講究對稱。表現在組合上,是玉器多成雙配對或組合佩戴;表現在構圖上,圖案對稱,紋飾互相輝映,有沉穩之感,具有裝飾性的紋飾玉器和具有實用性的素面玉器并存。
無論透雕與浮雕的玉器,大部分邊緣為鋸齒狀或波浪紋,邊為直線的較少。
大量使用陰刻線,使平面凸起,紋理清晰,構圖豐滿而有立體感。
雙面雕多,其他還有減地、剔挖、起凸等各種雕琢技藝。
龜巢荷葉這一藝術題材,是中國傳統形式,但金代的龜巢荷葉卻有其心得創意。
玉雕藝術手法和意境與兩宋玉雕極其相似。寫實與抽象相結合,以寫實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大自然的景物,以抽象的表達手法,展示了較高的藝術佳境。
四、遼金玉器春水秋山玉鑒賞要點
春水玉反映的是在大地解凍、回暖的春季,人們到沼澤地帶捉捕天鵝的情景。
圖案由荷葉、蓮花、水草等題材組成,常見的有鹘攫鵝首、鹘捕天鵝穿荷、鹘攫天鵝穿荷、天鵝穿荷等。
表現鹘與天鵝搏鬥情節的手法有:鹘尋鵝、鹘追鵝、鹘鬥鵝、鹘捕鵝、鹘攫鵝首等多種,統稱“鹘捕天鵝圖”,如一隻天鵝頸鑽于水草之下,一隻鹘欲吃天鵝腦等等。
秋山玉表現的是秋季冰封前,人們至森林獵取虎鹿等動物作為儲備食物。
圖案多由虎、鹿、熊、鷹等獸禽和山石、柞樹為主題。常以柞樹雙鹿來呈現甯靜與和諧的氣氛。圖案結構有虎鹿并存,或存鹿去虎,或柞樹藏虎,而以山林群鹿圖案最為常見。
以秋山玉為例,雖有繁簡、精粗之分,表現上也不如春水玉精妙,但制作工藝有值得稱道之處:
第一,其鹿的表現手法極為豐富,尤其注意肌肉隆起的表現,使作品風格顯得粗犷、彪悍;
第二,采取多向打孔,管鑽镂空法,使作品出現多層次變化,透雕部分留有鑽镂痕迹;
第三,常留赭色玉皮,巧作秋色;
第四,很注重追求解剖比例關系的準确,能夠做到神态自然,表情生動,給人以真實而親切的感覺。
在我免費推廣的文字專欄系列下方,還有專門的鑒定方法介紹課程,如果您覺得我的文字對你從曆史文化的角度,學習玉器的鑒定有很大的幫助,可以點選下方的連結課程,不僅有各種鑒定識别的方法,還有如何利用自己的收藏,實作以藏養藏的夢想,50堂課程,隻需要轉發訂閱成功,還可以分享50%的教育訓練費用,看看其他學員的好評和課程的目錄,還不趕快動動手指,跟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