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日本海軍戰列艦
1932年時,日本正式啟動了戰列艦設計計劃,不僅要求其上可以搭載數門大型火炮,同時還必須有數十門副炮和最少30節的航速,這樣的配置遠超當時其他國家的戰列艦,而因為要求十分苛刻,直到1936年底日本還敲定了最終的設計方案,并于次年正式投入建造,而因為工業實力有限日本隻能同時建造兩艘,但此時的海軍高層對其十分期待,在之後不惜斥巨資從德國購買了一大批新式裝置,并最後将這兩艘分别命名為武藏和大和。
海試
其中大和作為一号艦率先投入建設,而為了盡可能地保密,這艘艦艇在建造的過程中也采取了嚴格的保密制度,不僅所有的勞工被嚴格審查,同時整個建造場地也被厚厚的木闆包圍,從外部根本看不到一絲一毫,而這個耗費了大量資金戰列艦,直到1941年10月才被建造完成,并成功完成了試航驗收,随後被編入聯合艦隊正式服役,而這艘大戰列艦在當時也令日本海軍為之自豪,将其作為了最後的王牌。
龐大的大和号
是以雖然其參加過多次戰鬥,但僅僅算是到達了現場,根本就沒有加入戰争,唯一的作用就是陪着其他艦艇一起回來,但多次的毫發無損還是讓日本海軍覺得,大和号是永遠不會沉沒的一艘戰列艦,是以其在之後更是備受尊崇,簡直成為了日軍的精神支柱,根本不會随意出戰,通常都是在近海帶領艦隊進行訓練,而其哪怕出戰也都是被當作後援力量,或者協助其他艦隊運送兵員,畢竟體積十分的龐大。
太平洋戰争
而随着太平洋戰争的進行,日軍的海上力量受到了嚴重打擊,損失了很多的航母和戰機,按理說終于該這艘最強戰列艦出馬了,但此時日本海軍高層卻還是不願意随意派出,因為這些年來大和号的地位實在太高,很多士兵都稱其為日本帝國的救星,隻要上戰場就可以迅速扭轉戰局,但此時但凡理智點的日本人都知道,在海戰中連航母都能被擊沉,一艘大戰列艦根本不可能扭轉戰局,就算出戰也難逃被擊沉的命運。
日軍聯合艦隊
而海軍高層自然也知道這一事實,但此時聯合艦隊已經沒有多餘的艦船使用,而為了避免大和号被擊沉,日軍不僅為其配備了強大的護航編隊,想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大和号上數門主炮的威力,以迅速擊沉敵方的艦船,但大和号本身的反潛能力很弱,而其龐大的體積在戰場中也十分引人注目,是以在之前出海時便遭到美軍潛艇的襲擊,最後被兩枚魚雷命中而破損,不得不再次傳回港口進行維修,那日本為什麼要斥巨資去建造這艘戰列艦?
近代英國艦隊
這還要從近代海權論開始說起,英法等老牌西方國家的強大艦隊讓日本羨慕不已,是以在之後也瘋狂地發展海軍,而其在之後的戰鬥中也嘗到了海軍強大的甜頭,于是全國上下更加的重視海軍建設,而在其跻身世界海軍強國之後,更是将美國當成了假想敵,是以在當時想要擴充自己艦隊,畢竟日本海軍當時擁有的戰艦服役年代已經不短,甚至有一些已經處在了超期服役的狀态,繼續一批新的主力艦補充。
超期服役的軍艦
但此時的日軍根本沒有挑戰英美等海洋大國的實力,是以雖然有擴充主力艦的想法,卻因為條約的限制最終擱淺,但日本海軍并未是以善罷甘休,不僅重新制定了作戰計劃,将重心放在了打造戰列艦隊上,還在之後的大會上提出解除限制的要求,而後更是因為沒有得到通過而宣布正式退出裁軍會議,雖然此舉遭到了數個國家的敵視,但也是以變相的擺脫了限制,随後日本國防方針再一次更改,正式決定在之後對美進行作戰。
造船船渠
而因為當時的航空技術還不算發達,是以航母雖然已經出現,但作用并不算太大,在艦隊中一般隻能作為附屬艦艇使用,是以當時作戰依然要靠戰列艦為主,但此時的日本的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資源也十分匮乏,而且日軍的兵力僅有美國的一半,是以要想獲得匹敵美國的實力,就必須以品質彌補在數量上的不足,隻要建造能夠淩駕于現役所有戰列艦的主力艦,就可以使日美雙方的海軍力量得到平衡甚至向日本傾斜。
巴拿馬運河
而美國因為巴拿馬運河的限制,不可能向日本一樣建造大型戰列艦,是以到時候為了抵抗日軍的強大戰艦,就必須建造更多的正常戰列艦,到時候哪怕美國的經濟實力強大,也會是以造成極大的壓力和經濟負擔,是以在當時日本高層通過了建造8艘大約現役戰列艦1.5倍的巨型戰列艦,而為了應對将來可能發生的決戰,還想在大戰列艦上搭載口徑更大的主炮,但這隻是日本自己的一廂情願。
山本五十六
這樣龐大的戰列艦計劃日本無法同一時間起建,而且其上搭載的各種主炮也都還是一個設想,甚至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還無法成功,是以在當時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而随着時代的進步,航空技術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如當時的航空部長山本五十六及一些參謀長都已經意識到,未來将會是航母的天下,是以強烈反對這個計劃,但當時的海軍總長等人都是強硬的艦隊派,是以最後這項計劃還是得以實行,畢竟在他們看來,哪怕未來航母的作用會越來越大,但戰列艦依然是其中的決定性力量。
偷襲珍珠港
而且大和号在戰場上不僅可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還能成為日本海軍精神的象征,最終大和号花費了幾乎兩艘翔鶴級航母的代價建造成功,并在太平洋戰争爆發的時候成功完成了試航,那這艘花費了巨額資金,甚至成為了日本海軍象征的戰艦,又有着怎樣的命運?當時大和号在正式編入聯合艦隊後,也被當做了山本五十六的專屬,雖然其在當時并不喜歡,但此時大和号已經正式接替長門号成為了日軍的旗艦,而因為其意義十分重大,同時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後,重創了美軍的太平洋艦隊,是以并不需要大和号出戰。
中途島海戰
但随着美軍逐漸恢複實力并進行反擊時,大和号才參加了中途島海戰,但因為當時航母作為了主力,是以大和号并未參加戰鬥,而後也一直停在特魯克中,用來向島嶼上的日軍運用物資和補充兵員,但随着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導緻海上防禦力量大減,是以大和号在當時遭到了美國潛艇的攻擊,其中一顆魚雷爆炸的威力使得其機械室、火藥庫進水,導緻船身大幅度進水,最後隻能傳回港口維修,而這也讓日本海軍意識到,大和号可以說沒有任何的反潛能力,是以在維修好後還在其關鍵部位加厚了裝甲,同時為了提升大和号的防空能力。
萊特灣海戰中的大和号
後續加裝了很多的高炮和警戒雷達,而随着日本海軍面臨着無艦可用的尴尬,這艘被士兵寄予厚望的大和号也正式出戰,參加了萊特灣海戰,而其龐大的體積在剛出現時便成為美軍的首要攻擊目标,是以在大批航母艦載機的空襲下,大和号前甲闆被炸穿,同時艦體也因為破損再度開始進水,為了防止沉沒隻能退出戰鬥,重返港口進行維修,而随着日軍在太平洋上的節節敗退,美軍也發起了沖繩島戰役,這給日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是以在當時為了支援沖繩島,日軍出動了包括大和号在内的艦隊去執行天一号作戰指令。
沖繩島戰役
這些艦艇在當時隻加了單程的燃油,想要沖破美軍艦隊的防線,沖到沙灘上作為大炮使用,但此時日軍艦隊的實力微弱,根本無法組建護航編隊,而大和号因為體積過于龐大,航行速度也并不出衆,是以很快就被美國海軍作為了目标,而後還通過集火的方式,使得其左舷被嚴重破壞,這些炸彈不僅炸毀了好幾座炮塔,甚至還穿透了後部主甲闆,使得射擊指揮所被炸毀,而大和号雖然進行了反擊,但并未擊沉任何一艘戰艦,而美軍為了阻止其進攻,不僅前後出動了400餘架艦載機,還發射了數枚魚雷。
大和号沉沒
大和号就這樣硬生生遭受了美軍三個小時的狂轟濫炸,導緻其排水系統被炸毀,不斷地進水使得大和号發生傾斜,最後連很多重要的艙室也開始進水,使得動力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航速也是以一降再降,再沒有希望到達硫磺島,其上的艦長無奈之下隻能宣布棄艦逃生,而在這個指令下達不久後,大和号的主彈藥量發生了嚴重爆炸,沉沒的速度也是以不斷加快,最後其上的數千名士兵僅有200多人獲救,其餘的全部葬身大海,而大和号的沉沒也宣告了日軍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