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委員建議出生證明登記親子血型,孩子是否親生,血型能預測嗎?

有娃的父母都知道,在寶寶出生後,就需要着手為寶寶及時辦理各項手續了,其中,《出生醫學證明》被稱為寶寶的“人生第一證”。

委員建議出生證明登記親子血型,孩子是否親生,血型能預測嗎?

“出生醫學證明”對寶寶來說十分重要,涉及到以後的生育保險、上戶口、疫苗接種、上學等一系列問題,是以父母一定要重視起來,及時辦理。

那麼在辦理出生醫學證明時,父母們都有沒有仔細看過上面的資訊呢?

寶寶的出生醫學證明上,都需要填寫哪些内容?

一般在新生寶寶出生後,會有相關負責的醫生找到嬰兒的父母,核實身份資訊。核實無誤後,父母就要填寫新生寶寶的《出生醫學證明》的登記表,裡面包含了分娩資訊和新生服務相關資訊。

委員建議出生證明登記親子血型,孩子是否親生,血型能預測嗎?

一般都會包含以下内容:

嬰兒姓名(如果這個時候還沒有想好寶寶的名字,可以先用小名代替,一般情況下多用某某之子來代替)、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點、出生孕周、健康情況、體重、身長。

之後是父母的基本情況,像姓名、身份證号、國籍、民族等。

委員建議出生證明登記親子血型,孩子是否親生,血型能預測嗎?

委員提議:建議在出生醫學證明上增加對孩子和父母的血型登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新生兒的出生醫學證明上有那麼多的資訊,卻偏偏唯獨沒有寶寶的血型資訊,于是在今年的兩會上,相關人士就提出了關于“新生兒和父母血型登記”的提案。

委員建議出生證明登記親子血型,孩子是否親生,血型能預測嗎?

提案中提出:

“目前的出生醫學證明主要登記的是新生兒的出生資訊和父母的身份資訊,卻沒有登記新生兒及父母的血型,無形中增加了抱錯孩子,互相人生及違法上戶口的問題發生。”

衆所周知,父母的血型決定了新生兒的可能血型,如果在醫學證明上增加新生兒的血型和父母的血型登記,那麼會有利于進一步證明親子之間的關系。

委員建議出生證明登記親子血型,孩子是否親生,血型能預測嗎?

通過血型的确認,可以輕而易舉地排除“非親生”情況,一定程度上避免“抱錯”孩子,出現撫養多年後發現不是親生、養錯孩子的悲劇。

不可否認,很多人在判斷孩子和自己的親子關系時,一是看長相,二就是看血型,不過僅僅看出生證明上的血型,就來判定孩子是否和父母有直系的血緣關系,确實過于片面了。

血型不一樣,是不能直接否定親子關系的

首先,我們需要明确,想要判斷血緣關系,最科學的方式就是通過“DNA”鑒定。

根據孟德爾定律,隐性基因可以通過遺傳再次展現,比如說孩子的父親是B型血,而母親也是B型血,那麼孩子就有可能是B型血,同時也可能是O型血。

委員建議出生證明登記親子血型,孩子是否親生,血型能預測嗎?

如果因為孩子是O型血就排除了親子關系,這是不科學的,甚至還會對親子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錯誤;

再比如,父親是B型血,母親是A型血,那麼生出的孩子,A、B、AB、O型血都有可能,是以通過血型來判斷孩子和父母的親子關系,顯然是不具備強有力的說服力的。

委員建議出生證明登記親子血型,孩子是否親生,血型能預測嗎?

另外,新生兒和父母在血型上有出入,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像小島自己,明明當時的出生醫學證明上寫得是“A型血”,而現在無論是體檢還是捐血時,顯示的都是“O型血”。

這種情況就很有可能是新生兒血型不全造成的。新生兒剛出生不久,血型系統的發育并不完全,身體内的抗體也未完全形成,做血型鑒定的時候,有很大程度上不準确,容易判斷錯誤,是以在出生證明上登記的血型自然也是錯誤的。

委員建議出生證明登記親子血型,孩子是否親生,血型能預測嗎?

如果發現孩子和父母的血型不比對,怎麼辦?

如果孩子的血型和父母的血型不比對,其中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可能“非親生”,除此之外,還有可能是有化驗誤差、标本查對錯誤、報告混淆、父母記錯自己的血型等。

另外,也不排除一些血型遺傳變異,雖然機率相對較小,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是以一旦遇到父母和子女的血型不比對的情況,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複核父母、子女的血型,避免醫源性誤差和檢驗誤差。這裡想要知道孩子和父母是否是親生關系,不僅僅通過血型,像毛發、指甲等标本,那些有資質的機構都可以進行檢測。

委員建議出生證明登記親子血型,孩子是否親生,血型能預測嗎?

其次,如果孩子和媽媽的血型不同,不排除是“新生兒溶血”引起的,這是由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免疫性溶血,也會讓孩子的血型變成和父母的血型不同。

小島想說:

由此可見,在出生證明上登記新生兒和父母的血型資訊,僅僅是作為判斷親子關系的參考,而想要确定關系,唯一的管道還是要通過“DNA”鑒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