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據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彈性正在減弱,一旦超過臨界點,亞馬遜熱帶雨林将可能會被熱帶草原取代。

當然,專家還表示:立即停止砍伐亞馬遜雨林,零森林退化,或可挽回一切。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我們知道,亞馬遜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它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森林系統之一,在吸收二氧化碳、延緩全球變暖以及保護動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但是這些年來,亞馬遜雨林正在遭受人們的濫伐與越來越多的火災,而這正在破壞亞馬遜雨林的生态系統,甚至可能讓亞馬遜雨林退化成熱帶草原。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植樹造林

和亞馬遜雨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在西北地區的植樹造林活動,目前大陸的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已經從過去的黃沙漫天,變成了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2019年,《自然可持續發展》發表一篇題為《中國和印度通過土地使用管理引領世界綠化》的論文。在這篇文章中,表示:2000年到2017年的衛星資料表明,地球植被面積的擴大,主要歸功于中國和印度。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然而,印度綠化面積的增多,對于人類來說并不是好事,這是因為印度的綠化面積增多,主要是農業用地擴大。

農業用地的擴大,對于生态而言并不是好事,首先是侵占了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其次它會随着土地貧瘠而被廢棄,甚至在生态脆弱的地方,過度開墾還會導緻土壤沙漠化。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大陸則不同,大陸之是以變綠了,主要是植樹造林以及退耕還林還草,是生态環境朝着有利的方向發展。

比如:毛烏素沙漠過去都是黃沙,動植物都非常少,但現如今植被增多,還吸引了動物回歸,其中食肉動物狐狸也出現在了這裡。要知道的是,狐狸必須要吃肉,它們能在這裡生活就意味着這裡的食草動物數量足夠多。

然而,全球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和我們一樣,積極推行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的政策,還有一批正在肆意破壞森林的人,亞馬遜熱帶雨林正在被這群人所破壞。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亞馬遜雨林被毀

亞馬遜雨林的砍伐高峰位于每年5月-10月,在此期間雨林處于旱季,伐木勞工更容易進入雨林地區。

今年雖然還沒有到亞馬遜雨林的砍伐高峰期,但是新的資料表明:2022年1月,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森林砍伐,達到了衛星監測開始以來1月份的最高水準。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亞馬遜雨林之是以可以維持熱帶雨林的特征,是因為這裡的樹木可以涵養水源,降水落到地球表面時,會很快被樹木吸收利用,之後樹木會通過蒸騰作用釋放水分子,這些水分子又會和空氣中的凝結核凝結在一起,形成降雨落下。

也正是因為如此,亞馬遜雨林地區降雨量非常大,空氣濕度非常高。

但是,當亞馬遜雨林被大量砍伐之後,涵養水源的能力就會減弱。降水落到地球表面時,水資源并不會被植被吸收利用,而是彙聚成河,流向下遊,直到海洋。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這就會導緻當地水資源匮乏,降雨減少,幹旱出現的越來越頻繁,而這又會進一步導緻亞馬遜雨林出現萎縮。

當亞馬遜雨林達到“臨界點”時,亞馬遜雨林很可能就會是以而崩潰,當地的生态環境難以維持雨林生長,當地就會退化為草原。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當亞馬遜雨林崩潰之後,栖息在當地的動植物們也将會面臨滅頂之災。比如:猴子們喜歡生活在樹上,雨林面積銳減,導緻了它們的栖息地被分成一個個碎片,碎片内的猴子們容易近親繁殖,種群退化,甚至滅絕。

綠森蚺喜歡栖息在湖泊、濕地附近,伏擊在水邊狩獵。當雨林消失後,它們也将會失去家園,甚至是以而滅絕。

更不要說,雨林裡還有許多人類從未了解過的動植物,這些動植物們很可能還沒有被人類發現,就已經滅絕,對于維護生物物種多樣性非常不利。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如何拯救亞馬遜雨林?

研究認為,超過3/4未受破壞的熱帶雨林已經“失去彈性”,也就是說,它們恢複能力變慢。但是熱帶生态學家保羅·白蘭度認為“臨界點”并非不可避免,雨林生态系統即便彈性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喪失,隻要零砍伐,零縱火,雨林生态還會逐漸修複。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其次,多種樹并不意味着就是生态環境的修複,如果種植的樹種過于單一,也會形成“綠色荒漠”,比如:橡膠林,因為可供食草動物采食的低矮灌木、草本植物等不足,導緻橡膠林中的食草動物非常少,這也會導緻食肉動物數量銳減。

另外,喬木、灌木以及低矮植被共同組建了立體生态系統,每種生物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單一樹木将會導緻生物多樣性減少,也不利于當地生态系統的健康發展。

是以,拯救亞馬遜雨林,不隻是盯着森林面積看,還要看當地的生态系統是否恢複。

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這些年來,我們能很清楚地感覺到“極端天氣變得越來越常見,甚至越來越極端”。這并不是我們的錯覺,從2020年以來,地球各地頻發極端天氣,比如:北美熱穹頂,科威特異常高溫,歐洲暴雨,美國超強龍卷風以及飓風,鄭州極端降水,澳洲特大火災,現如今澳洲又發生大洪水,已經導緻了18人死亡。

中國沙漠變森林!巴西雨林恐要變草原:極端天氣根源已找到?

而極端天氣頻頻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變暖。亞馬遜雨林生态系統原本是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起到固碳作用,延緩全球變暖。

但是這些年來,亞馬遜雨林頻頻發生火災,不僅固碳能力減弱,而且大量二氧化碳被釋放到空氣中,非常不利于遏制全球變暖的發展。

不過,如果把極端天氣頻頻出現的所有過錯都推給亞馬遜雨林,也有失偏頗。因為亞馬遜雨林隻是地球生态上的其中一個系統。

地球上一共有3個重要的系統,分别是:森林系統、海洋系統、冰蓋系統。在這三個系統中,又詳細分為:亞馬孫熱帶雨林、北美森林、大西洋環流、珊瑚礁、北極圈、格陵蘭冰蓋、南極冰蓋、多年凍土層等。

當其中一個系統出問題時,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影響到其他生态系統,而這就會導緻極端天氣頻頻出現。

好在,我們還有挽救的機會,現在行動起來還不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