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内自主品牌正在積極地“走出去”。随着生産和研發技術的提升,國内汽車工業正在迅速提升。在滿足了國内市場的需求之後,它們也積極地去開拓海外市場,畢竟要想在國際上享有認可,僅局限在國内消費市場顯然不現實。

根據資料統計,2021年國内汽車出口為201.5萬輛,同比增長翻了一倍,并且這也是首次出口量突破200萬輛,可以說是一次汽車市場的裡程碑,具有很高的紀念意義。
從車企排行榜可以看出,除了華晨汽車集團之外,上榜的19家車企都獲得了大幅度的同比增長。具體情況如何,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一超多強的格局已然形成
從榜單上看,上汽集團登頂第一的位置,全年累計銷量達到59.8萬輛,出口量占總産量的12.6%,同比增長85.1%。之是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離不開完整的産業布局規模。上汽集團針對海外市場進行本土化調研,以打造出适應當地市場消費者的産品。而在研發生産上面,在倫敦、矽谷、特拉維夫建設研發創新中心,并在泰國、印尼、印度、巴基斯坦設立生産基地。
除了遙遙領先的上汽集團之外,排在榜單2-6的奇瑞、長安、東風、長城、吉利汽車對外出口量并沒有太過明顯的差距,均維持在10萬輛以上。其中奇瑞汽車出口銷量占據總産量比例最高,達到28.8%。迅猛增長的背後,主要是得益于“一帶一路”的成型和發展,逐漸形成中外商業繁榮經濟圈,為中國汽車“走出去”創下了最基礎的條件。
新能源汽車出口業務也是這次上漲的其中一個原因,從出口車型構成圖來看,純電動車占比來到25%,僅次于傳統汽油車。其中比亞迪、蔚來都有在向海外市場進行出口,除了乘用車之外還包括采用新能源的商用車。翻看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不難發現除了特斯拉之外,前10名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自主品牌。由此可見,自主品牌有着很高的起點,在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絕對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并且也能反向推動出口業務的發展。
内卷嚴重,競争更新,幸福的煩惱?
正如海外合資品牌在我們國内競争一樣,自主品牌在出口産品到海外市場的時候也需要在當地市場面臨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況。
尤其是自主品牌主要輸出國家基本都是中東、東歐以及東南亞等發展中地區,居住在這片區域的消費者購買能力普遍不高,它們更傾向于選擇高成本效益的車型,而這正是自主品牌内卷的主要原因,畢竟各大車企都是把目光鎖定在這個價位區間上面。不過盡管會産生内鬥,但這也會推動車企之間互相進步,并且給當地消費者帶來更出色的産品,有效提升自主品牌在國外市場的認可度。
總結
去年汽車出口增長無疑是對自主品牌一次很好的激勵,尤其是讓當地的海外品牌感受到中國力量。随着未來新能源汽車繼續普及深入,相信自主品牌會取得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