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錢敏在《2022中國詩詞大會》現場。 錢敏供圖
中新網重慶3月8日電 題:“詩城”才女自制“口袋詩集” 把“詩和遠方”帶在身邊
作者 張霁雯
“本場比賽将通過大浪淘沙環節産生8名上場選手……”在《2022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的話音中,錢敏聚精會神盯着題闆,然後果斷作出選擇。
激烈的搶答現場,選手每答錯一道題,身前的提示燈就如被擊中的玻璃片般碎掉,然後熄滅,這意味着失去了答題機會。
“這道題有多少人答對了,請看。”很快,錢敏耳邊響起了玻璃碎裂和數量驟減的音效,她回頭看了看大螢幕實時下降的剩餘人數,“還好,仍是其中一員。”
本輪環節一結束,全場暗了下來,而錢敏身前的提示燈卻亮了——她是百行團答題最多且最快的前兩名選手之一!
圖為錢敏自制的“口袋詩集”。 錢敏供圖
錢敏來自“詩城”奉節,是重慶奉節縣文旅委的一名從業人員,在《2022中國詩詞大會》上,她憑借濃厚的詩詞底蘊,終于站上夢寐以求的央視大舞台,成為曆屆以來第一位通過百人團答題沖進舞台答題區的本土選手。
錢敏曾數次報名《中國詩詞大會》,這一次,長久以來的積累獲得了回音,就像她自己所說,“埋在心靈深處那些詩詞的種子突然覺醒了,還有一點可遇不可求的運氣。”
詩詞的種子在錢敏的學生時代就種下了,但年少的喜歡總有些“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味。
她開始用心澆灌這顆種子,源于“中華詩城”的浸潤,源于《中國詩詞大會》的熏陶。
“每場比賽,選手、嘉賓老師乃至主持人,他們身上都散發着耀眼的光芒,原來‘腹有詩書氣自華’不是誇張,而是寫實。”這讓錢敏深受震撼,并開始探究詩詞裡的别有洞天。
2018年起,錢敏養成了背詩的習慣,每天沉浸在詩詞裡。為了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錢敏将A4紙裁剪為小塊的便箋,每學習一首新的詩詞,就将其謄抄在上面,然後一沓一沓裝訂成冊。
揣着自制的“口袋詩集”,錢敏上班前讀,下班後讀,甚至午休也在讀,近乎癡迷。看着她廢寝忘食的樣子,身邊同僚都說:“你真不愧是我們奉節名副其實的才女!”
某一個淩晨時分,她讀到杜甫的《贈衛八處士》,從“人生不相見”到“世事兩茫茫”,與故人相伴話舊的一夜,那離亂年代中幸存的美好一角,多麼值得眷戀和珍重。錢敏想起了她的朋友,“因為這首詩我至少難過了一周。”
反反複複地翻閱,小紙片的邊緣早已起翹,錢敏的“口袋詩集”越來越多,如今已儲備了1000餘首詩詞,蘇轼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辛棄疾的《賀新郎·甚矣吾衰矣》……每首詩詞的釋義,她都能娓娓道來。
“你最喜歡哪位詩人?”
“當屬蘇轼。”錢敏說,無論身處何種境地,蘇轼都努力在事物中找樂趣,在細小處寄情懷,“這份不念過去、不畏将來的樂天與豁達,使他透徹地活在當下的每一秒,在日複一日的繁瑣裡,用一顆熱誠的心嘗出了不一樣的滋味。”
來自“詩城”的她,說起詩詞在家鄉留下的印記,錢敏如數家珍:“我印象最深的是老縣城的大南門,叫依鬥門,取自杜甫《秋興八首》其二的名句‘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京華’,小南門叫開濟門,取自《蜀相》中的名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再比如我家住在詩仙西路,附近有竹枝社群,少陵路,青雲街……”
“人生自有詩意,你的眼前不是苟且,而是詩!”說着說着,這位開朗愛笑的女孩不禁發出另一種感慨:詩不在遠方,就在腳下,邊走路邊讀詩,豈不快哉!
正是這樣的詩意人生,讓錢敏在自己的述職報告中,會用“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回望來時;展望未來,她以“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鼓勵自己踔厲奮發,笃行不怠。
錢敏一直把“詩和遠方”帶在身邊。
人生得意時,她提醒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人生失意時,她鼓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面對非議和诋毀時,錢敏會告訴你: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遭受打擊和挫折時,錢敏會告訴你: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隻要帶着詩意去工作、去生活,無論我做什麼——都是詩。”錢敏說。
心裡有光,靈魂含香。綻放的微笑下,錢敏眼裡的一切都化作詩意,在生活中靜靜流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