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技藝上陣,修舊如舊還原百多年前風貌——蓬沙書院修繕背後故事多

最近,漫步龍湖區外砂街道林厝村文祠路頭的人們會發現,蓬沙書院外搭起了層層腳手架,綠色的擋布将這座上百年曆史的老建築圍得嚴嚴實實。蓬沙書院與方公講院當地俗稱“文祠”,有崇文重教的曆史,2012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機關。一直以來,蓬沙書院的修繕工作牽動着不少市民的心,記者從龍湖區文化館獲悉,第二期修繕工程已于2021年9月啟動。近日,記者實地探訪,聽相關專家講述修繕背後的故事。

非遺技藝上陣,修舊如舊還原百多年前風貌——

蓬沙書院修繕背後故事多

見證崇文重教優良傳統

非遺技藝上陣,修舊如舊還原百多年前風貌——蓬沙書院修繕背後故事多

蓬沙書院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清鹹豐年間外砂發生“王興順民變”事件後,時任潮州總兵方耀在此實施“清鄉”行動,後倡建了蓬沙書院,以儒學對群眾進行教誨,興學育才,一直延至民國時期。

蓬沙書院為磚石及貝灰夯土牆體,石木柱梁結構,坐東南向西北,為潮汕傳統民居的“雙佩劍”布局,前三進為門廳、中廳、上廳,連同兩側從厝(即夥巷、排屋)。記者看到,大門“蓬沙書院”連同左右山門“同德祠”、偏門“方公講院”等榜書,均出自清光緒三年(1877)丁醜科探花、晚清書壇名家鐘德祥手迹。“用非遺技藝修複古建,更逼真精美”,負責施工的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負責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項目省級傳承人紀傳英告訴記者,修繕本着“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修舊如舊盡可能還原百多年前風貌。

中國革命史留輝煌一筆

除了在教育史上書寫了輝煌曆史之外,蓬沙書院也曾在中國革命曆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1938年9月,外砂青抗會成立,會址設在蓬沙書院裡面;1946年,外砂陳惠潮等紳士利用蓬沙書院創辦蓬沙初級中學,掀起科教育民興國熱潮;1949年解放前夕,該校部分進步青年學生上鳳凰山參加革命。蓬沙書院也是外砂一大革命根據地。1926年澄海縣及所屬各區鄉農會相繼成立,五區農會常務執委蔡蔚(大衙人),執委王振緒(東溪人)。五區農會同時成立中共特别支部,農會及黨支部均設在蓬沙書院内,魏兆梁(南社人)任特别支部書記。

非遺技藝上陣,修舊如舊還原百多年前風貌——蓬沙書院修繕背後故事多

1938年8月,澄海城召開澄海縣青年抗敵同志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随後成立外砂區分會,分會負責人高梧清,會址設于蓬沙書院。澄海青抗會外砂區分會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組織進步青年宣傳抗日救亡,動員青年奔赴抗日前線。

非遺技藝上陣,修舊如舊還原百多年前風貌——蓬沙書院修繕背後故事多

針對性修繕工作分兩期

解放後,兩書院成為外砂區(公社、鄉、鎮)人民政府的辦公場所,直到1987年政府建立辦公樓後搬出,兩院改作鎮文化中心至今。由于當時辦公房間不夠用,對書院進行較大的加建和改動原有建築格局,使書院整體格局發生較大改動。2006年受台風“珍珠”影響,“方公講院”後座師院屋面發生坍塌,破損嚴重。

非遺技藝上陣,修舊如舊還原百多年前風貌——蓬沙書院修繕背後故事多

針對這些現象,相關部門制定了對應的搶救性修繕方案。據了解,修繕工程将分兩期進行,第一期修繕分三标段完成,先後修繕了後包、屋面瓦片、中廳、西廂房、夥巷等,于2019年完成施工。

非遺技藝上陣,修舊如舊還原百多年前風貌——蓬沙書院修繕背後故事多

“第二期修繕工程分兩個施工段(标段)實施”,廣東紀傳英古建築營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紀雪山說,目前實施的為二期第一施工段(I标段)修繕工程,已于2021年9月啟動。第一施工段(I标段)内容為修複傾斜嚴重的門樓、前後天井、東廂房和夥巷、拆除前埕違章建築;第二施工段(II标段)内容為修複中廳、西廂房和夥巷。

記者了解到,蓬沙書院修繕後将作為外砂街道重要的文化活動陣地,打造成弘揚崇文興學精神、傳承潮汕文化的科普基地、文化陣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場所,讓曆史文化遺産注入時代内涵,煥發新的活力。

撰稿|陳文蘭

編輯|陳燕雲

稽核|莊少武

非遺技藝上陣,修舊如舊還原百多年前風貌——蓬沙書院修繕背後故事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