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非遗技艺上阵,修旧如旧还原百多年前风貌——蓬沙书院修缮背后故事多

最近,漫步龙湖区外砂街道林厝村文祠路头的人们会发现,蓬沙书院外搭起了层层脚手架,绿色的挡布将这座上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围得严严实实。蓬沙书院与方公讲院当地俗称“文祠”,有崇文重教的历史,201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以来,蓬沙书院的修缮工作牵动着不少市民的心,记者从龙湖区文化馆获悉,第二期修缮工程已于2021年9月启动。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听相关专家讲述修缮背后的故事。

非遗技艺上阵,修旧如旧还原百多年前风貌——

蓬沙书院修缮背后故事多

见证崇文重教优良传统

非遗技艺上阵,修旧如旧还原百多年前风貌——蓬沙书院修缮背后故事多

蓬沙书院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清咸丰年间外砂发生“王兴顺民变”事件后,时任潮州总兵方耀在此实施“清乡”行动,后倡建了蓬沙书院,以儒学对民众进行教诲,兴学育才,一直延至民国时期。

蓬沙书院为砖石及贝灰夯土墙体,石木柱梁结构,坐东南向西北,为潮汕传统民居的“双佩剑”布局,前三进为门厅、中厅、上厅,连同两侧从厝(即伙巷、排屋)。记者看到,大门“蓬沙书院”连同左右山门“同德祠”、偏门“方公讲院”等榜书,均出自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探花、晚清书坛名家钟德祥手迹。“用非遗技艺修复古建,更逼真精美”,负责施工的广东纪传英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项目省级传承人纪传英告诉记者,修缮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修旧如旧尽可能还原百多年前风貌。

中国革命史留辉煌一笔

除了在教育史上书写了辉煌历史之外,蓬沙书院也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1938年9月,外砂青抗会成立,会址设在蓬沙书院里面;1946年,外砂陈惠潮等绅士利用蓬沙书院创办蓬沙初级中学,掀起科教育民兴国热潮;1949年解放前夕,该校部分进步青年学生上凤凰山参加革命。蓬沙书院也是外砂一大革命根据地。1926年澄海县及所属各区乡农会相继成立,五区农会常务执委蔡蔚(大衙人),执委王振绪(东溪人)。五区农会同时成立中共特别支部,农会及党支部均设在蓬沙书院内,魏兆梁(南社人)任特别支部书记。

非遗技艺上阵,修旧如旧还原百多年前风貌——蓬沙书院修缮背后故事多

1938年8月,澄海城召开澄海县青年抗敌同志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随后成立外砂区分会,分会负责人高梧清,会址设于蓬沙书院。澄海青抗会外砂区分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组织进步青年宣传抗日救亡,动员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非遗技艺上阵,修旧如旧还原百多年前风貌——蓬沙书院修缮背后故事多

针对性修缮工作分两期

解放后,两书院成为外砂区(公社、乡、镇)人民政府的办公场所,直到1987年政府新建办公楼后搬出,两院改作镇文化中心至今。由于当时办公房间不够用,对书院进行较大的加建和改动原有建筑格局,使书院整体格局发生较大改动。2006年受台风“珍珠”影响,“方公讲院”后座师院屋面发生坍塌,破损严重。

非遗技艺上阵,修旧如旧还原百多年前风貌——蓬沙书院修缮背后故事多

针对这些现象,相关部门制定了对应的抢救性修缮方案。据了解,修缮工程将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修缮分三标段完成,先后修缮了后包、屋面瓦片、中厅、西厢房、伙巷等,于2019年完成施工。

非遗技艺上阵,修旧如旧还原百多年前风貌——蓬沙书院修缮背后故事多

“第二期修缮工程分两个施工段(标段)实施”,广东纪传英古建筑营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纪雪山说,目前实施的为二期第一施工段(I标段)修缮工程,已于2021年9月启动。第一施工段(I标段)内容为修复倾斜严重的门楼、前后天井、东厢房和伙巷、拆除前埕违章建筑;第二施工段(II标段)内容为修复中厅、西厢房和伙巷。

记者了解到,蓬沙书院修缮后将作为外砂街道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打造成弘扬崇文兴学精神、传承潮汕文化的科普基地、文化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让历史文化遗产注入时代内涵,焕发新的活力。

撰稿|陈文兰

编辑|陈燕云

审核|庄少武

非遗技艺上阵,修旧如旧还原百多年前风貌——蓬沙书院修缮背后故事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