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醫療品質是醫院管理工作的核心。3月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釋出《關于印發2022年國家醫療品質安全改進目标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中指出,為進一步發揮目标在促進醫療品質安全改進方面的重要作用,國家衛生健康委在2021年工作基礎上,結合年度品質安全報告資料反映的醫療品質安全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制定了《2022年國家醫療品質安全改進目标》,并指導各國家級質控中心研究制定了《2022年各專業質控工作改進目标》(以下簡稱《目标》)。
《2022年國家醫療品質安全改進目标》共10項,這10項分别是:
1. 提高急性ST段擡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療率;
2. 提高急性腦梗死再灌注治療率;
3. 提高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前臨床TNM分期評估率;
4. 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
5. 提高靜脈血栓栓塞症規範預防率;
6. 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療完成率;
7. 提高醫療品質安全不良事件報告率;
8. 降低非計劃重返手術室再手術率;
9. 降低住院患者靜脈打點滴使用率;
10. 降低陰道分娩并發症發生率。
對于這10項目标,檔案中都給出了「目标簡述」,以及相應的「核心政策」。「目标簡述」直指現狀與問題,如在「降低住院患者靜脈打點滴使用率」中,目标簡述指出:靜脈打點滴在治療某些疾病和挽救患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靜脈打點滴治療的不合理使用,不僅不能改善患者治療效果,還存在更多安全隐患,增加不必要的醫療成本。連續幾年的《國家醫療服務與品質安全報告》顯示,大陸二級以上醫院住院患者靜脈打點滴治療比例居高不下,需要采取綜合措施予以幹預。
而在「降低陰道分娩并發症發生率」中,目标簡述指出改進的緊迫性:《國家醫療服務與品質安全報告》顯示,産婦陰道分娩并發症發生率近年來不斷升高。
《2022年各專業質控工作改進目标》共40項,為病案管理、病理、産科等專業提出了「改進目标」,并給了相應的「目标簡述」。目标簡述直指現狀與問題,如在針對感染性疾病專業的「降低病毒性肺炎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中指出:在未合并細菌性感染的情況下,病毒性肺炎患者無需使用抗菌藥物。
但目前部分地區輕中度病毒性肺炎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超過90%,其中不合理使用率超過70%,亟需予以幹預。
而在針對康複醫學專業的「提高住院患者早期康複介入率」中指出:《國家醫療服務與品質安全報告》顯示,近3年來大陸綜合醫院住院患者早期康複介入率逐年提高,但仍處于較低水準。目前重點關注骨科、神經内科、神經外科、重症醫學科住院患者早期康複介入率。

為什麼要新增這兩項目标?
據國家衛健委解讀,2022年目标是2021年目标的繼承與發展。2021年10項國家醫療品質安全改進目标中,有8項繼續作為2022年目标,其餘2項作為各專業質控工作改進目标繼續推進,以保障相關工作的延續性。
根據2021年度國家醫療品質安全報告資料中展現的突出薄弱環節,2022年新增了「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療完成率、降低非計劃重返手術室再手術率」2個國家醫療品質安全改進目标。
感染性休克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治療費用高等特點,已經成為導緻重症患者中、後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國家醫療服務與品質安全報告》顯示,大陸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集束化治療仍有較大改進空間。
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1小時和3小時集束化治療完成率,能夠顯著改善患者預後。
對于「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療完成率」的目标,「改進計劃」中提出了四項核心政策,其中前兩項為:
1. 醫療機構成立由重症、急診、感染性疾病、檢驗、醫務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專項工作小組,并指定牽頭部門。
2. 醫療機構定期開展相關教育訓練,確定醫護人員熟練掌握相關診療規範,能夠及時識别相關患者并給予規範治療。
非計劃重返手術室再手術率,是行業通用的反映手術品質安全的名額之一。其發生可能涉及術前評估不足、手術設計缺陷、手術操作失誤或患者術後管理不到位等多種原因。
《國家醫療服務與品質安全報告》顯示,大陸非計劃重返手術室再手術率近年來未見明顯改善。
對于「降低非計劃重返手術室再手術率」的目标,「改進計劃」中提出了四項核心政策,其中前兩項為:
1.醫療機構成立由醫務、臨床科室、麻醉、護理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專項工作小組,并指定牽頭部門。
2.醫療機構加強手術管理,保障手術分級管理、醫師授權管理、術前讨論制度、手術安全核查制度等手術相關管理制度落實到位。
健康界注意到,對于這10項目标,「改進計劃」中提出的核心政策,後兩項基本相似,分别是:
1.醫療機建構立該名額的多部門聯合監測及評價機制,明确相關質控名額資料采集方法和資料内部驗證程式,按季度、分科室進行資料分析、回報,納入績效管理,建立激勵限制機制。
2.醫療機構運用品質管理工具,查找、分析影響本機構實作該目标的因素,根據分析結果明确關鍵原因,制定改進措施并組織實施。
可見,聯合監測及評價機制、激勵限制機制、品質管理工具等關鍵詞,在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醫療機構、質控組織和行業學協會的共同推進下,将随着《目标》的逐級落實,成為全國醫院提升醫療品質安全管理水準的重要抓手。
「2021年,我委首次釋出國家醫療品質安全改進目标,全行業高度關注,各方圍繞相關目标積極開展落實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充分證明了目标管理在醫療品質安全領域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重要作用。」在《目标》解讀中,國家衛健委這麼闡述制訂相關目标的意義。
在解釋為什麼要按年度釋出目标時,《目标》解讀指出,随着行業發展和工作推進,醫療品質安全情況每年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變化。特别是國家醫療品質安全目标釋出後,行業針對性的開展改進工作,部分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在1年内得到明顯改善,相關改進工作進入良性軌道。同時,也有一些新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暴露出來,成為需要關注的重點。
納入績效考核!還能如何推動目标實作?
《目标》解讀指出,目标的實作需要衛生健康行政部門、醫療機構、質控組織和行業學協會密切合作、共同推進。
1.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把推動目标實作作為年度工作重點,指導轄區内質控組織和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展改進工作。
2.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積極創新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推動機構内多部門、多學科協同工作,按照各目标核心政策制定符合本機構實際的管理組織架構、相關制度、工作機制和實施路徑,建立激勵限制機制,充分調動相關管理人員和醫務人員積極性。
3.各專業質控中心要将本專業質控工作改進目标作為年度核心工作,繼續為目标的實作提供技術支撐,細化相關改進政策,加強宣貫教育訓練,做好資料資訊的收集、分析、回報。
4.相關行業組織要利用自身優勢,圍繞目标積極開展研究和交流,建構政府主導、行業自律、機構自治、多方參與的醫療品質安全管理格局,共同培育全員關注、全員參與的醫療品質安全行業理念與文化。
來源|健康界
撰文|劉文陽
監制|鄭宇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