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一本教材書,差不多是入門課程類,因為對于從來沒有了解過心理學的我,讀起來沒有特别困難。
也因為是教材,作者使用的語言比較嚴謹,闡述比較客觀,觀點不偏不倚,幾乎不帶任何個人情感色彩。
也因為這樣,這本書讀起來還挺沉悶的,豆瓣評分雖然很高,但是标記讀過的人卻寥寥無幾。
然而,當你懷着學習的心态,而且它還能帶你入門兒童心理學,就需要自己去醞釀喜歡它的心情了。
我說說讀完這本書引起的部分感想。
一是關于“天性和教養”的思考
書裡說,天性是指影響兒童發展的生物因素,教養則是指影響孩子發展的生活環境。
20世紀早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是教養至上理論的代表人物,他說隻要給他一打健康而又沒有缺陷的嬰兒(不管他們的祖先是什麼人),他為之定做培養環境,他便能夠把孩子培養成他所預定的那樣。
約翰的設想終究沒能通過實驗去驗證,但是現實中我們倒是可以看到很多案例,比如同一對夫婦用同樣的方式養育的親生和收養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截然不同的人。
這是同樣的教養。
另一種典型,一對基因極其接近的同卵雙胞胎,分别在不同的家庭長大,長大後也變成不同類型的人。

是以,偏執于一個方面是不科學的,天性和教養,是兒童成長的兩個重要因素,互相作用去塑造一個人。
我們知道了這個道理,對我們意義何在?
書中說,雖然每個人的身體裡有許多基因,但并不是所有基因都會顯示作用,它需要激活。
而環境就是激活的最大因素。
也許某個孩子與生俱來“壞人”的基因,但是ta在非常好的教養氛圍裡,“壞人”的基因一直沒有激活。
這是人為的結果,人類改造大自然的力量。
《哪吒之魔童降生》講了類似的故事。
有些孩子也許身體有“好人”的基因,但是因為在極其糟糕的教養環境裡,很多好的基因就得不到激活。
而也有一些人,基因極其強大,不管教養環境如何地向相反的方向影響ta,ta還是能發揮基因的強大作用。
比如有些人年幼便經曆了家破人亡,無依無靠,卻還能堅持自立自強,長大成為一個健康幸福的人。
也有一些被收養的孩子,父母呵護備至,卻最終沒能成為跟父母一樣善良和友愛之人。
天性是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有無可奈何的一面,是以當看到孩子終究沒能成為學霸,心裡也不要懊惱,因為自己也沒成為過。
但是我們也不能認命,隻要我們努力地科學教養,能從最大程度地扭轉許多不好的預測。
二是關于“兒童發展的不可逆”的警惕
全書分了五部分,其中後四部分是關于兒童不同時期的發展,每一個時期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如此,也清晰地讓人看到,兒童的身心發展是有一個既定路線的,每個階段都有類似符号似的特征。
而最重要的是,這是一條單行線,錯過了無法回頭。
就說兒童的語言發展,12歲前學習第二語言能在發音方面達到母語水準,12歲之後即便能使用這門外語,但會在發音方面有缺陷。
也說12歲之前,兒童大腦的語言區域還具有可塑性,是以一個人要是在12歲前傷了大腦的語言區域,ta終究還能恢複語言能力,但是在12歲之後受傷,卻永遠不能恢複。
在中童期,兒童大腦會進行一次“改革”,會把不常用的突觸修剪掉,有針對性地處理能力增強。
是以這個階段是學習知識和學會許多生存技能的大好時機。
除了中童期,兒童在進入青春期時還有一次突觸修剪整理,也算是人生第二次機會,如果再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了解了這許多,為人父母就要抓住每一個重要時刻,有針對地培養自己的孩子。
那些生而不養或者始亂終棄的父母也該為之羞愧,因為錯過了對孩子的培養而誤了ta整整一生。
三關于“為人父母是否應該要考取資格證”的設想
在《何以為家》熱播的時候,在關于對原生家庭這個話題上,也一度有人提出了“為人父母,為何不需要考取資格證”的質疑。
書中的個人闆塊以這個話題展示一篇文章。
為什麼許多人會想到“父母資格證”這個東西?
因為教養是那麼重要,而兒童發展又不可逆,父母作為塑造他們的人實在太重要了,幾乎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關鍵因素。
而現實中太多因為原生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失職,或者耽誤了兒童的正常發展,或者塑造了具有扭曲人格的人,對其造成無可逆轉的傷害,而對社會也有可能帶來極大的危害。
李玫瑾在《心理撫養》一書中提到的許多犯罪案例,有些是因為父母的不關愛和遺棄,有些則是在管教上不盡心或方法有誤。
從理論上說,成人需要考證通過才能擷取成為父母資格似乎是一種很理想的措施,很大程度地保證了教養的品質。
但是,設想終歸是設想,就像安樂死,理論上是通的,但涉及太多複雜的社會問題,很難獲準推行。
然而書中提到的某些部分卻很有參考意義,就是對父母的教育。
不管在即将成為父母或者已經成為父母的人,應該都要上相關的課程,如果考核不合格應該檢討和改進。
也許當社會發展到某個階段,這個設想的部分内容真的可以付諸實作,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