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浙江杭州打造外籍青年人才“朋友圈”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我不是新杭州人,我是杭州人!"2019年,餘恒成功獲得中國綠卡,這對于他在中國13年後的熱烈認可,"我可以作為中國人參加社交活動,這是我的家。

林德工程亞太區首席财務官餘恒本可以選擇在其他國家生活,但正是因為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對杭州宜居生活環境的熱愛,開放的商業環境和紮根于杭州,推動林德集團在杭州設立亞太工程總部。也是世界500強外資企業在浙江的首個區域總部。

據統計,杭州已連續10年入圍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十大城市,僅2019年淨流入量就達到50萬,海外人才淨流入率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一批像宇恒這樣的年輕科技人才相繼來到杭州,在杭州紮根。

"'将全世界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并加以利用'。疫情期間,杭州市項目申報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杭州市外國專家局局長傅力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從找人才到杭州,再到現在吸引人才來杭州,這是杭州成功打造全球科技人才'朋友圈'的表現。"

一個人開一大塊

20世紀90年代,浙江華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隻是富春江畔一個簡陋的小作坊,但現在卻是富陽創新發展新圖景的關鍵一環,其生産的"無敵"牌賽艇是賽艇制造領域唯一的中國品牌。

回顧華瑩創業發展的曆史,不能被一個人繞過,那就是來自德國首席專家克勞斯。

1994年,華盈創始人兼董事長熊昌友帶着公司的劃艇到國外展出,被德國同行指責抄襲設計。不服氣的熊昌友發現當時的賽艇主席、國際田徑聯合會前聯合會裝備委員會主席、國際賽艇大師克勞斯"大喊冤枉","我們買不起歐美企業生産的賽艇,自然不能在中國普及賽艇。

熊長友的話觸動了克勞斯,他來到中國,在發展戰略、産品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指導和整改,為中方的雄鷹帶來了轉型發展的第一縷曙光,他自己也獲得了中國政府的友誼獎。

"一人驅動大面積"的效益在中鷹不斷更新,受到全球智能計劃的吸引,從美國、德國、澳洲、波蘭等13個國家的航運業國外高端人才到中鷹,并培養了60多名中國本土遊艇設計人才。

來自澳洲的遊艇專家約翰·查爾斯(John Charles)就是其中之一。"杭州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城市,我在這裡玩得很開心。在談到杭州的各種防疫措施時,他在廠房裡忙得不可開交,他甚至稱贊道:"幹得好"。

"中國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地方,我決心在中國生活5到10年。來自哈薩克斯坦的Nao放棄了繼續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的機會,選擇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攻讀應用經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在國際人才站的幫助下,她在低城成立了一家新媒體營銷公司,"希望未來能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與世界接軌"。

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杭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曆史發展機遇,據杭州市外資管理廳統計,自2012年以來,杭州大力推行"115"引進外資情報計劃,共支援引進1891個項目高端專家,其中,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的11項。

孵化器輻射數千萬人

"在疫情爆發期間,我們開發了用于核酸檢測的便攜式測試儀。陳先生和陳太太小時候移民到瑞典,從瑞典回到杭州開始自己的事業。在陳思看來,杭州已經成為年輕人創新發展的沃土。

陳思的創業團隊位于高新區(河畔),借助省級優秀創意空間"貝殼社會"逐漸孵化出來。

"我們希望幫助最優秀的企業家實作他們的夢想,并成功孵化了百事可樂和玉澤生物等項目。八年前,蔣慧霞創立了醫療健康産業創新創業服務平台"殼牌社會"。在她看來,未來的創業者必須有國際視野,這是回流人才的優勢。

"每年吸引超過30,000名年輕人,超過30,000名大學生。"高新區(河濱)在市級及以上有102個孵化器,其中27個在國家一級,"高新區(濱江)科技局副局長于凱華告訴記者。組建了以阿裡系、浙江省商務部、大學部、返鄉為主體的"新四軍"創新創業團隊。"

引進人才,下一步就是留住人才。高新區(濱江)人才辦公室黨委人才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周英飛以"5050計劃"為榜樣,向記者介紹了該區的人才引進政策。

"5050計劃"是2010年在浙江省啟動的首個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經曆了三次疊代更新。從最初的"培養50個國家人才計劃人才,培養貿易總收入超過1000萬家的企業50家",到2016年"培養50個空殼社會式人才創造空間,設立50個人才基金",到2021年,"5050計劃"迎來了3.0版:擴大資金範圍,支援周期從3-5年增加到7年, 在免費資金的基礎上增加政府投資。

"高新區(河邊)人才政策的制定與時俱進,我們制定了'三新人才',即新業務、新經濟、新領域,支撐對象不再局限于科技人才。"周英飛說。

"杭州尤其鼓勵規模較小的公司聘請外國專家,政府提供資金補貼,讓一些陷入資本限制的公司嘗到技術創新的滋味。富力告訴記者,近年來,杭州不斷築巢吸引鳳凰,打造青年才俊"引力場",建立了5個國家級、8級省級、37級市級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範和推廣基地。

服務之心創造紮根的感覺

在江幹區乾雲國際人才社群正對面的錢江貝絲外國兒童學校,記者看到學校有一個黑匣子專業劇院、一個圓形劇場和一個可以提供3萬多本中英文圖書的圖書館。

這是一所美式學校,緻力于江幹甚至杭州外國人子女的教育。校長艾倫·威爾金森(Alan Wilkinson)在教育領域工作了20多年,并受邀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外國專家招待會。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他說,來自美國、法國、非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學生,是以如何平衡各國家長教育的理念已成為教學的重點,"疫情期間,為了讓學生了解他們所居住的地方正在發生什麼, 增強社群融合意識,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融入中國抗疫故事。

"與國際社會不同,國際人才界應該以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為他們提供一攬子和平共處的生活。江幹區科技局副局長傅偉傑表示,除了學校教育外,千雲國際人才社群還在住宿、醫療、移民等方面給予外籍人才支援和便利。

距離亞運村500米的蕭山國際人才服務中心,也在着力完善國際人才配套服務,建設覆寫外籍人員、食品和住所的全方位覆寫社群。

"為外籍人士、海歸等國際創業人才提供一站式集中化服務和處理,如政策咨詢、金融投資等。蕭山市科技局局長王新來說,"疫情期間,科技人才從國外引進到國内,促進了國内科技人才的循環。"

來自巴西的Dani是蕭山國際人才服務中心的年輕外國人。三年前,她創立了sheUp,一個女性上司社群,幫助更多的外國女性來到中國取得職業成功,"我感受到政府和社會對浙江外國人的尊重和寬容,是以我想留在這裡,也希望更多的外國女性來到中國,在杭州,浙江省, 收獲事業、人生等成就。"

"創造環境,拓展市場,把握平台。傅立總結了杭州吸引外資人才的三大法寶,"未來,杭州将繼續把握'彙聚世界各地人才,用用'戰略思想的豐富内涵,加快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和人才流動機制,強化創業激勵機制, 讓外來人才來、留、用好、流動。"

王姗姗,中國青年報記者 王姗姗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