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蟄
驚蟄到,春雷響,萬物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大陸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視之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雲: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宋)陸遊《春晴泛舟》節選
誰負旋乾手,當春起蟄蟲。
——(明)孫承宗《幕客雲日為驚蟄節然有作》節選

驚蟄節氣有三種物候現象:
一候桃始華,
二候倉庚鳴,
三候鷹化為鸠。
驚蟄節氣陽氣欲出,自然界卻春寒料峭,陰陽變化比較明顯,人體正氣易受損傷。
乍暖還寒,要注意做好“三防”:防上火、防感冒、防“倒春寒”。
防上火
仲春之時肝氣生發,人容易“上火”,晨起後宜喝溫開水,日常也可飲用少量白茶。若是出現口苦、口幹、口臭、咽喉疼痛等症狀,可用少量菊花、金銀花等量泡水代茶飲,可清熱降火解毒;配等量桂花,則能中和菊花和銀花的寒性,亦可改善口氣。三花相配,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防感冒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的高發季節,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而鼻腔是它們傳入身體的主要途徑之一。堅持早晚進行鼻腔清洗,能夠有效預防感冒。可以用雙手捧清水,鼻子輕輕将水吸入鼻腔,停留片刻後用力将水噴出,反複3~5次。
防“倒春寒”
風為春季的主氣,稍不注意,病菌就會侵犯人體。避風邪,暢情志,調飲食,是此時的養生之道。我們要護好手腕、腰腹臍、腳踝3個部位。
手腕處有神門穴,做好保暖可保護全身血脈。人的陽氣以腎為本,腎居于腰腹部,腰部保持溫暖有助于腎髒健康。腹部有很多重要經脈,如脾胃經、肝腎經穿過,腹臍最易受寒,特别是胃部怕冷、容易腹瀉者要特别注意此處的保暖。足踝處不可外露,很多女性手足肢寒、痛經腹冷等都是因足踝處受寒所緻。
春季養生要注意保持樂觀的心态,做到心胸寬廣、豁達開朗,可以适當地宣洩情緒,不能長期處于抑郁、憤怒、焦慮等情緒中。
春天萬物複蘇,人們宜适當早起,進行體育鍛煉。由于此時體内陽氣尚未充足,是以不宜進行劇烈的運動,以免陽氣消耗過多,而導緻疾病。建議選擇太極拳、慢跑、八段錦等和緩的運動項目。
作者 |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腦病科主任醫師 趙曉東
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針灸特色診療中心 于博
稽核 |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内科主任醫師 何慶勇
策劃 | 譚嘉
編輯 | 王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