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多所高校的2021屆畢業生就業報告,我決定換個思路養孩子

作者:主創團·筱恬

前段時間,大陸多所高校相繼釋出了2021屆畢業生就業品質報告。其中,有這樣一個趨勢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靈活就業”已成為許多畢業生的新選擇,在部分高校占比達到了7.01%-11.9%。

這個結果其實并不令人意外。此前,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便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

這其中,大學畢業生群體正是主力軍。 另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資訊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和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靈活就業率均超過了16%。

看了多所高校的2021屆畢業生就業報告,我決定換個思路養孩子

簡單來講,所謂“靈活就業”,也稱為非正規就業。不同于傳統的機關就業,它的特點是沒有機關、無固定雇主、不簽勞動合同,工作自由彈性高。

時代在發展,就業模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可以說,靈活就業正成為這屆年輕人必須面對和接受的就業新形式。

那麼,我們的孩子準備好了嗎?在那些靈活就業的學生中,有多少是主動的選擇,又有多少是無奈的應對呢?

教育專家王人平指出:“我們的教育,如果隻是刷題,隻針對應試,而無視學生的生存技能的教育訓練和職業發展的規劃,那麼,未來畢業即失業,以及被動走向'靈活就業'的畢業生,将會越來越多。”

作為一位母親,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時代發展太快,未來主流的就業形式會變得怎樣,我們誰都預料不到。但後疫情時代,教育政策經曆的一系列變化,比如雙減、教培改革、職普分流等,卻真真切切影響着每一個家庭。

這樣的大環境下,要想讓孩子脫穎而出、在未來持續保持競争力,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我想,作為家長,是時候換個思路培養孩子了!

看了多所高校的2021屆畢業生就業報告,我決定換個思路養孩子

當今社會,越雞娃,孩子可能越不成器

最近,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高校畢業生的人數,預計将達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曆史新高。 對此,身邊好幾個媽媽陷入了特别焦慮的狀态中。

空前的學生數量,意味着更加激烈的就業競争。面對現狀,我們的孩子到底該何去何從?

有一位媽媽的想法,得到了不少家長的認同—— “未來找工作越來越難了,是以孩子的學習一定要狠抓,成績不能掉。如果他們考不上好學校,将變得毫無競争力,到那時再後悔就真的晚了!”

或許,在很多父母心裡,早已經為孩子規劃好了這樣一條理想的人生路徑圖:好好學習擁有好成績考上重點中學考上重點大學找一份世人眼裡的好工作成為有出息的人 這其中,成績正是關鍵,分數正是籌碼。為此,家長們不遺餘力地雞娃。

不可否認,孩子的學業固然需要重視;在現有的聯考制度之下,高分也值得我們去争取。 但,倘若将這一切淩駕于孩子的成長規律之上,漠視了他們的身心需求,其實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我不禁想起身邊一個真實的故事。 念高中時,我們班上有一位學霸,話不多,每次考試卻總是穩居前三。 在我們這樣的省重點中學,憑着這個成績,考上名牌大學絕對不在話下。

然而,高二暑假過後,那位同學卻再也沒來過學校。後來我們才得知,他竟然患抑郁症很久了。随着病情的加重,他不得不辦理了休學手續。

原來,那位同學的家教非常嚴格,父母對他寄予厚望,在學習方面也異常嚴厲。 他的成績不可以有任何退步,一旦分數稍有下滑,動辄就是一頓責罵。

在這種壓抑的家庭氛圍下,我的同學背負了太多的壓力。他最終還是被壓垮了。再後來,他與我們徹底斷了聯系。

一個本可以熠熠生輝的明日之星,就這樣黯然隕落,在當時的我看來,隻覺得無比驚訝與惋惜。現如今,我也已為人母,再次回想此事,依舊覺得萬分遺憾。

在《優秀的綿羊》這本書裡,耶魯大學前教授威廉 德雷謝維奇寫到: “我看到過我身邊不少朋友,為了成績和履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個人探索、課餘活動等等。

而這些犧牲恰恰又是建構一個人内心和靈魂的基石。” 隻盯着應試效果一味雞娃,其實是把教育的目的變得功利而狹隘了。雙減時代,事實已再三證明,唯分數論培養不了真正的人才,隻可能讓我們的孩子失去尋找自身價值的動力,困在各種消極情緒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

一個被忽略了情緒、感受和内心想法的孩子,最終隻會變成“空心”人。 凡事過猶不及。我們越是雞娃,孩子反而可能越不成器。

看了多所高校的2021屆畢業生就業報告,我決定換個思路養孩子

育兒眼光要放遠,孩子“一生的成功”才更值得追求

那麼,到底怎樣才算是培養了一個“成功”的孩子? 成績名列前茅,取得了無數的榮譽,一路保送重點學校,算嗎? 聯考發揮出色,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學,算嗎? 在求職面試中脫穎而出,拿到了心儀的offer,算嗎?

事實上,這些都隻是成長過程中階段性的、暫時的成功。但人的一生很長,我們不妨把育兒的眼光放長遠,去着眼于孩子可持續的、“一生的”成功。

此前,華為年薪201萬天才少年的新聞一度刷了屏。

這個幸運的男生叫張霁,是華中科技大學計算系統結構專業的博士生,一畢業就被華為以超高年薪納入麾下。

看了多所高校的2021屆畢業生就業報告,我決定換個思路養孩子

很多人都好奇這是怎樣一個優秀的年輕人。然而,張霁的履曆曝光後,大家才發現,他其實并非傳統認知當中一路開挂的學霸。

他沒有頂級名校的背書,曾是聯考“留級生”,複讀一年後才考上了一所三本學校; 他也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而是來自一個普通工薪階層的三口之家,父母退休前都是老師,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工作了一輩子。

看上去,張霁的前25年和千萬大衆人家的孩子一樣,起點和經曆都平平無奇,和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絲毫挂不上鈎。 但偏偏就是他,最終逆襲,把人生的牌打出了王炸。

人生路上,領先一時不算什麼,笑到最後才是赢家。 而厚積薄發的生命,往往更有爆發力。

作為家長,如果我們總是執念于高分、名校、好工作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那隻會讓孩子人生的奮鬥目标變得封閉而局限。

可真正的成功,格局哪有那麼小?它其實貫穿了孩子整個一生。

是以,相比抓成績,幫助孩子挖掘自身潛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掌握立足于這個世界的本領,讓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幸福感并且很好地生活下去,才是更加值得我們去做的。

看了多所高校的2021屆畢業生就業報告,我決定換個思路養孩子

智慧的家長都明白,孩子成材的關鍵絕不在分數

哈佛大學曾錄取過這樣一個中國學生。 他叫黃瑞傑,來自成都,成績不算拔尖,在班裡55名學生中甚至靠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沒有把全部心思放在學習上。”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成績不起眼的男孩,卻熱情、善良、有着很大的格局。他熱衷慈善,關心國際援助,有着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曆。他曾到國外難民營當志願者,組織社團關愛兒童,也曾從羅馬騎行750公裡到威尼斯……

在他看來,比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回饋社會、用自己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

看了多所高校的2021屆畢業生就業報告,我決定換個思路養孩子

這一切,讓哈佛大學頗為認可。最終,這所世界頂級名校不僅對黃瑞傑做出了“優秀、有社會良知、世界情懷”的極高評價,還為他提供了全額獎學金。 國學大師蔡元培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深以為然。

事實上,所謂人格修養,确切來說也就是人格特質。它們或許無法通過具體數值來衡量,卻奠定了孩子一生發展的底層基礎,保證了今後前進的每一步,都走得又穩又牢。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 赫克曼指出,有不少人格特質,比如堅毅、熱忱、自律、樂觀、好奇心、感恩等,才是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真正關鍵。這一切,可以概括為一個詞——非認知能力。

那麼,為人父母,我們該如何幫孩子獲得這些非認知能力、為他們一生的成功做好鋪墊呢?歸根結底,良好的家庭教育永遠是關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