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Keep困在“自律”裡

Keep困在“自律”裡

出品 | 虎嗅金融組

作者 | 周月明

題圖 | 視覺中國

被傳多次要上市的線上健身平台Keep,這次終于“動真格”了。近日,Keep向港交所送出了招股說明書,正式開啟了上市之路。

但這家74%使用者在30歲以下的公司卻正在面臨增收不增利的問題。

據财報,Keep2020年營收11億元,同比增66.9%;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11.59億元,同比增41.3%。

但同期淨虧損分别為1.06億元、6.9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 ,據Keep招股書中稱,截至2021年,它已經積累了全球最大的線上健身使用者群,是中國70.1%的健身人群都知道的移動應用,平台總共記錄了約17億次的鍛煉次數。

但作為線上健身平台的龍頭公司,Keep也還未實作盈利,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線上健身行業變現的難度。

“疫情時期的居家健身需求或許能為Keep這類的線上平台帶來紅利,其2020年淨虧損确實也較大收窄,但對于這類線上健身平台來說,真正的難點和痛點是怎樣增強使用者的互動性,借此增加使用者黏性。當人們出行不再受到太多限制時,線上健身能給人健身房同樣的體驗嗎?”某線上營銷專家對虎嗅說。

而從目前Keep給出的一系列關鍵資料來看,已經透露出其在刺激使用者活躍度、刺激付費意願上出現一些阻力。

Keep的slogan“自律給我自由”,但也正是因為自律的艱難造成了線上健身平台的痛點。一次性販賣“自律夢”,還是能持續與使用者互動,是線上健身行業都在思考的問題。

不過,從Keep的一些動向也可以看出,其也正在盡力解決線上平台互動性、使用者黏性的問題。不僅推出了互動直播課程,還開始售賣可以同步APP内容(比如直播、課程)的健身裝置,如智能單車、智能跑步機等,此外,還有線下健身房Keepland運動空間,這些做法都意圖打通線上線下場景,克服線上健身平台普遍存在的痛點。

未來能否改善現狀呢?業界也在等待這家龍頭給出答案。

互動性的困惑

虎嗅翻閱Keep招股書,發現其披露了2020年和2021年的平均月活躍使用者資料。分别為2970萬和3440萬,2021年同比增加15.8%。

除此之外,從其披露的分季度平均月活躍使用者資料來看,2020年四個季度的同比增速分别為74%、48%、11%、29%;2021年四個季度的同比增速則分别為14%、7%、27%、12%。

Keep困在“自律”裡

可以看出,2021年有三個季度增速都較2020年增速要低。

但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Keep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别為2.95億元、3.01億元和8.18億元,其中,2020年同比僅增長2%,2021年前三季度卻已較2020年整年增長172%。

Keep困在“自律”裡

若對比上述關鍵資料的增速的話,可以發現,Keep銷售及營銷開支的投入與平均月活躍使用者增速并不比對。

2020年銷售及營銷開支同比僅增2%,但2021年整年銷售及營銷開支至少同比增172%,而2021年整年月活躍使用者增速為15.8%。除此之外,每個季度的增速也遠不及172%以及2020年各季度的增速(除了第三季度)。

這些資料或許可以折射出Keep目前遇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猛烈燒錢的同時,刺激月活躍使用者,已經出現些許乏力。

要知道的是,對于這類線上健身平台,月活躍使用者的增長就意味着流量價值,關系到平台的變現,如果活躍使用者增速減緩,對于這類平台來說,則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号。

而且,月活躍使用者占整個注冊使用者比例如何,是增多還是減少?這些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平台的活躍度和黏性。但Keep并沒有披露每年的注冊使用者數量等相關資料。

當然,2020年月活躍使用者增速較高,也與當時疫情較為嚴重有關,居家需求令不少人開始尋求線上健身的方式,這也給Keep帶來一定紅利期。

但當居家需求沒那麼強烈,人們可以自由出行之後,Keep的資料表現就反映出在刺激月活躍使用者上 的難度。

有不少Keep使用者就向虎嗅表示了活躍使用Keep的難度,比如使用者林青說,“Keep一直在我的手機裡,但看Keep的課和視訊也并不能堅持太久,自己健身缺了氛圍和監督,要靠很強的自律性,這對于我來說有點難。”小婷甚至提到,“Keep我解除安裝了很多次,又重新下載下傳了很多回,但每次都沒法堅持很長時間,自己健身沒有很強的意志力支撐 ,總是有些孤獨。”

當然,也有Keep的付費會員認為,“課程相較于線下那麼便宜,還要什麼自行車,堅持越多,就相當于省更多私教費,Keep确實給我帶來不少幫助。”

對此,健身行業業内人士李達認為,“其實線上健身最大的一個問題就在于互動性,使用者看着視訊訓練,能得到多少即時回報,對他們而言更有利于堅持。線下健身有氛圍感、請私教可以清晰的認知每個節點的訓練成果,但線上健身平台能打通多少這個場景呢?”

“線上健身平台的互動性确實會帶來不少影響,互動性不夠強,就會令使用者獲得感降低、黏性降低,如果越來越多使用者用個幾次、買過一次課,感覺堅持不下去就放棄了,勢必會影響使用者活躍度,而使用者活躍度恰恰是這類線上平台的生命線,賣裝置、賣會員甚至賣廣告,都要靠這個。”線上健身平台營運專家王雷對虎嗅說道。

難刺激的付費意願

除了在刺激使用者活躍度遇到阻力之外,從目前的财報來看,Keep與變現能力相關的資料也透出增速減緩迹象。

招股書中,Keep還披露了平均月度訂閱會員、平均月度DTC付費使用者(DTC:Direct to customer,直接面向消費者,此處指在Keep平台、天貓、京東自營店付費的使用者)的資料。

2019年至2021年,平均月度訂閱會員分别為80萬、190萬和330萬,2020年和2021年同比增加137%和73%。

同期,平均月度DTC付費使用者分别為18.4萬、29.2萬和36.5萬,2020年和2021年同比增加58%和25%。

但同樣,這一增速相對于同期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增速來說,也不比對。

Keep困在“自律”裡

2020年,Keep銷售費用僅同比增加2%,但平均月度訂閱會員、平均月度DTC付費使用者分别同比增137%和58%。而2021年銷售及營銷開支大幅擴大,至少同比增172%時,2021年的月度訂閱會員、月度DTC付費使用者增速卻下降,分别為73%和25%,月活增速也隻有15.8%,與開支的增速172%相差較遠。

當然,2020年較高的增速也與當時疫情狀況相關,但這些資料也反映出,當人們出行日趨正常後線上健身平台的變現能力。

“這種燒錢模式能持續多久?目前增速已經出現乏力,若一旦沒有那麼多錢投入,這些核心增員甚至是否會出現下降呢?Keep在留住使用者以及刺激使用者付費意願的問題上,究竟狀況如何?”一名投資人向虎嗅提出了他的疑問。

變現能力的考驗

為何燒錢規模擴大,但虧損擴大、核心資料增員速度卻減緩呢?

首先,先來看一下Keep的幾大收入來源,分别是自有品牌産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以及廣告和其他服務。(占比見下圖)

可以看出,自有品牌産品(主要包括智能健身裝置---智能單車、健身手環、智能體重稱及跑步機、健身裝備、服飾和食品等)營收占比最大,報告期内基本都占到了55%以上,除此之外是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2020年之後占比達到30%左右,而廣告和其他服務占比在12%左右。

但營收占比最高的業務毛利率卻最低。因Keep同時披露了這幾項業務的營業成本(見下圖)。

虎嗅據此大緻推算出2021年前三季度,自有品牌産品業務的毛利率為29%,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毛利率為58%、廣告和其他服務毛利率為59%。

據Keep在招股書中自己稱,自有品牌産品收入的增長,主要是由于DTC付費使用者增加而導緻銷量增長。

但從DTC付費使用者的增速上來看,2020年還為58%,2021年則降為25%。付費使用者增幅減緩,也反映在了自有品牌的增速上,2020年自有品牌收入增速還為60%,到了2021年前三季度則降為33%。

“自有品牌業務本來就毛利率低,若大舉投入銷售及營銷費用,但帶來的轉化率又差,那麼會進一步吞噬掉這塊兒業務的盈利空間,出現虧損在所難免。”投資人李米對虎嗅說。

而虎嗅大概推算了一下,2020年和2021年DTC付費使用者的滲透率(占當年月活人數比例),分别為0.9%和 1%,可以看出變化并不大。但要知道的是,與此同時,Keep的銷售及營銷開支卻并沒有保持不變,2021年前三季度大舉增加開支,但既沒有換來2021年DTC付費使用者的大幅增長,滲透率也并沒有太大提升。

“這筆錢貌似投入得沒那麼劃算。”李米說。

這關系到Keep的自有品牌産品是否能激發起使用者的購買意願。健身行業營銷專家王雷對虎嗅說,“比如Keep的瑜伽墊、運動服等,這類産品可選擇性太多了,使用者完全可以在别的購物平台自行購買。這類産品若想要提價的話,一定要形成一定的品牌忠誠度,比如可以參考lululemon的政策,通過社群形式形成一個身份認同,但Keep恰恰是一個線上運動平台,使用者場景零散無法聚合,互相社交、互相影響本就較弱,身份認同如何打造,是個問題。不過,Keep也推出了自己的線下健身房,看能不能成個突破點。”

也有Keep使用者向虎嗅說道,“這類運動産品、服裝之類的,更願意選擇成本效益更高的,在家練習本來就沒人看到,舒服就好。”

要知道的是,當一個産品想追求更高盈利空間時,或打造自己的核心供應鍊,或形成品牌溢價,否則 無論在成本端還是定價端,都會受到一定限制。比如瑜伽墊這類産品,lululemon因有自己的品牌文化,一款瑜伽墊都可賣到480甚至580,Keep賣得較火的幾款健身墊則在100元左右。據Keep稱,2021年其是中國最大的瑜伽墊品牌,市場佔有率14.9%,若産品更具社群屬性、品牌文化屬性,尋求更高定價權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當然,除了服飾和食品之類較輕量的産品,Keep還推出了不少自己的智能健身裝置,比如智能單車、健身手環、跑步機等,并試圖通過直播、同步APP相關課程等方式盡量增加這些裝置的互動性,除此之外,還有線下健身房Keepland。

将健身内容與裝置結合,一個好處是可以增加使用者黏性,因為裝置價格價高,使用者遷移成本就較高。但這些前提都是健身裝置的互動性是否足夠好。

可以看出,Keep也在努力提高自己健身裝置的互動性。比如智能單車、跑步機、智能秤等,都可以與Keep的課程以及線上直播互聯,并線上線下同步裡程、數量等相關運動資料。有使用智能單車的使用者向虎嗅表示,“在家踩着智能單車,可以跟參與線上直播的其他使用者一起運動,直播老師也會營造氛圍,像線下健身一樣。”也有的使用者向虎嗅表示,之是以買Keep的裝置,因為看重了其線上的豐富内容。

但也有關注健身行業的投資人對虎嗅表達了疑問,“這種互動性的健身裝置,其他不少産品也能做到,Keep的産品有多少壁壘呢?此外,在現在健身内容大爆發的環境下,Keep的内容也同樣面臨諸多的流量競争。”

如此來看,Keep一方面給人們帶來了懶的權利,無需出行、無需花太多錢,就能實作“健身自由”。但一方面又被人們的“懶”制約着,相較線下健身可以監督、互動性較強,Keep能把使用者keep多久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