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簡介
李新聲 (釋慧恒),生于1966年6月。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所學生院。曾受業于吳冠中、黃永玉、張仃、賈又福、張立辰等先生。曾為北京工業大學副教授、現為國家博物館書畫家、藝委會委員、上海合作組織館藝術顧問公益大使、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吳冠中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北京美術》雜志主編。
▅情結北國風光
文/壁光
作為一位專注表現北國田園風情的畫家,李新聲真摯執著、不厭其煩的傾述情有獨鐘的母題。長期的定向積累和獨特的生活感受給他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使他的作品在“精雕細琢、豐富細節”的同時,更注重“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精神層面的追求。正如畫家自述:“我将内在精神象征與外在自然物象結合起來,把自己對年年歲歲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歎畫下來,記錄下人類生活中演繹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與象征的意識。”在作品中,畫家凝視着塞北黑土地的自然狀态,關注着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和他們的生活,直接抒寫田園風情文化的深刻内涵,并賦予了更多的人文關注與熱愛。他在藝術實踐中形成的“田園風情畫風”對這一題材的創作發展産生着引導性的意義。
▲《故鄉情》 70.0cmx70.0cm
在李新聲的作品中,描繪塞北田園風情的《北國月色》、《塞外春曉》和《塞北鄉音》等作品都有意營造北國黑土地上的淳樸大美,畫中鄉村農舍的意化造型,農民收獲的紅色果實,農村特有的大紅燈籠和對比鮮明的春雪融融的景色,都呈現了一種靜谧、祥和、清新、和諧的藝術感受,顯然他在作品中以塞北田園風光為藝術創作主題,在描繪物象具體細節上賦予了更為充實的生活内涵。這一畫面層次清晰、布局巧妙、靈性生動的氣氛營造還應歸結于他獨特的生活體驗。他從小在塞北農村的生活環境中長大,塞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及淳樸的鄉間景色和民俗風情對畫家耳濡目染,他深深的熱愛着那片生他養他的土地,在他心目中那是他生命中的聖土,創作的源泉,塞北人傑地靈,是那方聖土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天賦和創作靈感。正是對鄉村的真摯熱愛喚起了他對生活經曆的回憶,進而觸動其藝術語境和情感的自然宣洩,因而他的田園風情題材系列作品就有了一種内在精神意義的象征與外在自然物象的有機結合,提升了這一題材的品質,實作了作品的美感語境。
▲《大地秋色》 70.0cmx70.0cm
李新聲的塞北田園風情畫,于内在精神和外在面貌上,内容蘊涵上和筆墨語言上,同傳統山水畫和當下同類畫家的作品有着明顯的差別,他能夠突顯出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個人風格,不但突破了傳統山水畫主觀因素和概念化的局限,而且尤為注重廣袤的塞北自然風光和田園風情的表現,并将寫意性濃彩相結合,熔抒情的筆墨語言境界和絢麗色彩的視覺效果于一體,顯現出清新優雅的格調和具有強烈時代精神的嶄新面貌,展現出他充沛的鮮明地域特色和豐厚的文化内涵,實作了塞北田園畫的個性化風格的定位。
▲《清風徐來》 140.0cmx68.0cm
李新聲的田園風情畫的精神内涵特征的産生絕非偶然,這和畫家的人格特征和獨特的個人追求有很大關系,甚至影響着畫家的創作風格。畫家心懷感恩,保持本色及平常心,他時時自我告誡,自我叮囑。甯靜緻遠,淡泊名利,“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比水靜,而仁比智高。”他在追求“得意時泰然,失意時淡然,一切都坦然。”的處世态度和榮辱不驚、心若止水的人生大境界。他在《藝術随筆》中自述道:“多年來,我徜徉于塞北黑土地,胸中儲有千丘萬壑,潛心于筆墨造詣,沉浸于用手中畫筆描繪北國田園生活的一草一木。因為是這方土地滋養、開啟和催動了我對大自然生命力的品識,了解和悟徹。這一人格精神、品位和心境,建立于學識修養上,建立在獨特的審美感悟的精神創造上。”是以,他的畫作中飽含了對塞北土地的滿腔熱忱和對鄉情的呼喚,并将這種熱情寓于獨特的審美之中和豐富的學識修養之上,展現出一種濃厚的人文氣息和關愛。
(原文有删減)
作品欣賞
▲《春回大地》 70.0cmx70.0cm
▲《春天裡》 70.0cmx70.0cm
▲《清溪魚樂圖》 70.0cmx70.0cm
▲《蓮年有餘》 70.0cmx70.0cm
▲《吉祥的春天》 70.0cmx70.0cm
▲《花開時節》 70.0cmx70.0cm
▲《清風徐來》 180.0cmx97.0cm
▲《沁園春·雪》 110.0cmx34.0cm
▲《厚德載物》 138.0cmx68.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