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上海将啟動史上“最硬核”的沉船打撈工程。

3月2日上午,大陸規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體打撈與保護工程——長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在上海打撈局外高橋碼頭正式啟動,掀開長江口二号這艘古船自發現後塵封了近八年的神秘面紗。

澎湃新聞在現場獲悉,根據已知的考古勘探,長江口二号古船為一艘清代同治時期木質帆船,是繼35年前發現的廣東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後,中國水下考古又一裡程碑式的重大發現。該沉船是目前國内乃至世界上發現體量最大、儲存最為完整、預計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具有重要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上海打撈局外高橋碼頭,“長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啟動儀式現場,澎湃新聞攝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8年前,上海市文物局組織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重點水下考古調查時,發現了這首木質古沉船。自沉船發現以來,專業考古機構每年都對該沉船遺址進行水下考古探摸和多學科研究。

那麼為何要在今年啟動對沉船的考古打撈呢?據近幾年水下考古調查顯示,長江口二号古船受水流沖刷嚴重,特别是随着長江口水勢流向改變,河床由淤積轉變為快速下切,緻使古船加速露出河床表面,船體面臨嚴重安全威脅。為防止長江口二号古船遭到自然與人為破壞,相關部門決定對其實施整體打撈與保護。其打撈技術方案将采用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被稱為史上“最硬核”打撈工藝。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長江口二号古船整體遷移項目等比例海試現場圖

按照計劃,長江口二号古船有望在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撈與遷移任務。

沉船打撈出水後,未來将如何對其保護利用也是公衆極為關注的話題。據介紹,上海市将選址楊浦濱江上海船廠舊址籌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館,考古工作者也将逐漸揭開這艘清代古沉船的諸多未解之謎。

沉沒海底150餘年,清代木質帆船“浮現”崇明水域

上海,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和重要口岸之一,近代伊始更是迅速崛起,成為遠近聞名的國際都會和世界大港。而上海的長江口,正是處于長江“黃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點。古往今來,在這繁忙的航線上和複雜的水域裡,埋藏有不計其數的水下遺珍和未解之謎。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古船BV5000合成圖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總體部署,上海市文物局2011年起啟動了水下文化遺産的普查工作,通過陸地調查走訪、查閱文獻資料等方式,收集到長江口水域150餘條水下文物線索。然而在這片能見度幾乎為零的江海交彙水域,探尋水下文化遺産猶如“大海撈針”。長期以來,渾水環境是中國水下考古發展的瓶頸,上海長江口水域尤其突出。為此,上海市文物局組織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大學、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甯波基地等機構的考古工作者與科技工作者開展跨界合作,聯合攻關,自主研發了獲得國家專利的“渾水水域水下成像裝置”,開發了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的“機器人水下考古裝備關鍵技術與應用”,以及運用無人艇、多波束、側掃聲呐、淺地層剖面儀和磁力儀等海洋物探掃測裝置,對長江口水域開展水下聯合調查。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多波束聲呐俯視圖2018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側掃聲呐圖2018

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組織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重點水下考古調查時,通過聲呐掃測等技術發現了一艘儲存較為完整的鐵質沉船,考古編号為“長江口一号”。經過水下考古潛水探摸,确認該沉船為民國時期的鐵質軍艦。随後考古人員擴大掃測和探摸範圍,又在該沉船北部發現另一艘體量較大、儲存完整的木質古沉船,考古編号為“長江口二号”。從此,拉開了解碼長江口二号古船的序幕。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長江口二号古船位置示意圖

水下探摸:發現元代、清代青花瓷器等重要文物

為進一步摸清長江口二号古船的性質和年代,在國家文物局的具體指導下,從2016年開始,上海市文物局牽頭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甯波基地和武漢基地、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上海大學、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等國内專業機構,每年對該沉船遺址進行水下考古探摸和多學科研究。經過六年多水下考古調查勘探,初步探明了長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況。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長江口二号古船模拟場景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長江口二号古船模拟圖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澎湃新聞了解到,長江口二号古船為木質帆船,确認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公元1862-1875年),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體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橫向左傾約27°。古船殘長約38.5米、殘寬約7.8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沉船上部的尖艏、攬樁、主桅杆、左右舷、上甲闆等結構完整。從目前的勘測情況看,古船船型疑似為明清時期在上海水上運輸廣為使用的平底沙船。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長江口二号古船”出水瓷器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2016對沉船遺址進行水下考古探摸發現的青瓷水煙罐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2018年沉船遺址出水文物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2018年出水的同治年制綠釉杯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同治年制綠釉杯底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2019年出水部分青花瓷器

通過選取前後其中4個艙室進行了小範圍的清理,均發現艙内有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已經出水完整或可修複的文物種類多、數量大。另外,在船體及周圍還出土了紫砂器、越南産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大型硬木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金屬鑽頭、鑽杆以及黑色礦物等大量文物。2021年7至9月,上海市文物局再次組織水下考古專業機構對長江口二号古船及周圍進行了水下調查,清理出了前幾次調查未發現的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特别是古船中部分出水瓷器底書“同治年制”款,為古船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2021年出水元代瓷碗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2021年豆青釉青花大瓶

長江口二号古船,是繼35年前發現的廣東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後,中國水下考古又一裡程碑式的重大發現,是目前國内乃至世界上發現體量最大、儲存最為完整、預計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具有重要的曆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粉彩詩句紋杯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整體打撈”,保護水下遺産原生性、完整性

為何在今年啟動對沉船的打撈呢?據近幾年水下考古調查顯示,長江口二号古船受水流沖刷嚴重,特别是随着長江口水勢流向改變,河床由淤積轉變為快速下切,緻使古船加速露出河床表面,船體面臨嚴重安全威脅。

為防止長江口二号古船遭到自然與人為破壞,專家建議需盡快打撈出水并移入固定場所進行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研究及展示利用。

目前全球水下沉船考古的打撈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提取船上文物後拆解打撈沉船;二是采用圍堰抽水進行考古發掘後再打撈沉船;三是特制沉箱将沉船、文物與其周圍海水、泥沙按照原狀一次性吊浮起運整體打撈。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由于長江口水體濁度極高,水下能見度幾乎為零,平潮工作時間又很短,無法完成科學的水下考古測繪、拍照作業;水下考古和建造圍堰所需時間和成本巨大,圍堰後考古還将長時期阻礙航道。而整體打撈則能以最短時間、最小成本、最大程度保留曆史資訊遷移沉船。是以,經多方論證,上海市文物局決定對長江口二号古船采取整體打撈的方式,最大程度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水下文化遺産。

這也是繼“南海一号”整體打撈時隔15年後,大陸再次對水下古代沉船開展整體打撈。去年10月,國務院公布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将長江口二号古船列入中國水下考古重大項目。

“硬核”打撈方案首次揭秘,“滴水不漏”包裹沉船出水

如何針對長江口二号古船及其周圍環境的特殊性,制定最科學、最安全、最高效的整體打撈方案?

據負責此次古船打撈任務的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相關人士介紹,由于長江口泥沙含量高且水流速度快,此次水下沉船打撈無法使用廣東“南海一号”的整體打撈方法,而将采用世界首創的技術方案——“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

古船打撈動畫視訊。 視訊來源: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提供(03:41)

此前,上海打撈局已經在今年1月使用該技術圓滿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撈試驗。屆時,将以頂進發射機架驅動22根巨型“弧形梁”,在長江口二号古船底部形成一個巨大的弧形沉箱,沉箱長達51米、寬19米、高9米,可以把長江口二号古船及其附着的厚厚泥沙與海水“滴水不漏”的包裹起來,加上打撈裝置的自身重量,沉箱總重量近1萬噸。該技術特别結合了核電弧形梁加工工藝、隧道盾構掘進工藝、沉管隧道對接工藝,并運用液壓同步提升技術、綜合監控系統等目前全球最為先進的高新技術。同時,這些技術也是首次應用于文物保護和考古領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水下文化遺産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保障文物安全,真正實作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的融合發展。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沉箱出水後,為了順利護送長江口二号古船到達黃浦江邊存放地,上海打撈局還為沉箱量身定制一艘“中部開口”的工程船,沉箱可以嚴絲合縫嵌入其敞開的中部。随後,工程船将“懷抱”長江口二号古船駛往目的地。

據介紹,此次長江口二号古船整體打撈遷移工程,內建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打撈工藝、技術路線、裝置制造于一體,形成了史上最硬核的第五代打撈工藝,為當今世界前所未有。

保護利用:将建古船博物館與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長江口二号古船的發現發掘對于學術層面和水下考古技術層面均意義非凡,它還是近代上海作為東亞乃至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實物見證,為大陸這一曆史時期大型木質沉船的發現填補填補了重要空白,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實證。

沉船打撈出水後,未來将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利用也是公衆尤為關心的問題。

上海市文物局透露,長江口二号古船儲存極其完整、船載文物數量大,足以支撐建成一座極具世界影響力的古船博物館。目前,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正式決定選址楊浦濱江上海船廠舊址,充分利用兩個老船塢和保留的曆史建築來籌建長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館。該項目将作為“十四五”上海市重大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項目。

體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長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見天日

擁有近百年曆史的上海船廠船塢即将變身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館

未來,作為曆史建築的老船塢也将“華麗變身”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館。考古人員将在這裡逐漸揭開這艘清代古沉船的諸多未解之謎。同時,它還将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館,可同步開展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和展示教育,以及考古與非遺活态體驗、國際水下文化遺産的科學研究等。

開展長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保護與博物館建設,這是世界首個古船考古發掘、整體遷移、文物保護與博物館建設展示同步實施的項目。長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館有望被打造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古船博物館、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國際航運貿易中心的展示視窗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帶”的文化地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