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演員李保田以塑造諸多影視角色而知名,但他說自己的一生隻有三部影視作品還算說得過去——電影《菊豆》、電視劇《警察李“酒瓶”》《醜角爸爸》。至于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神醫喜來樂》《王保長新篇》等均不能算合意之作,因為這些作品與他的價值取向、藝術追求相去較遠。

相比于影視作品,李保田更加看重自己的美術作品,因為演戲要受到劇情、角色等限制,而美術是完全自我的創作,表達起來更加自由、自我。他說,畫畫不是玩兒,是不得不表達。

“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之前也知道,但是當時水準較低,不能切身了解,到了今天,了解得更好一些了,能夠更好地塑造角色了,但是年歲也大了,機會也少了。好在我還能在繪畫中演角色——把畫中的一草一木當成自己,把自己當成畫中的一草一木。這樣等于演戲的經驗積累也能用上一點,而且因為繪畫比表演更自由,限制更少,是以更加地盡興,更加地快樂。”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李保田老師的美術作品,選自他在大陸出版的唯一一本圖書作品《自說自畫:李保田》。對于有藝術敏感性的人,可以是以而管窺其思想情感及藝術追求之一斑。

作者 李保田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自說自畫:李保田》作者: 李保田, 版本:活字文化|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2年3月

《苦之笑之》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苦之笑之》鋼筆

Bitter Laughter, pen

這張自畫像是拍攝電影《菊豆》期間畫的,眼神是憂郁的,跟我出生一百天時的照片的眼神有些相似。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電影《菊豆》劇照

拍攝《菊豆》時我的情況基本上是向上走的,但是也有不高興的時候,雖然在努力着,但是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工作、事業、藝術都看不到清晰的未來,況且“向上”本是沒有滿足的。比方說,參加《菊豆》的拍攝就比不參加要快樂得多,但這隻是階段性的快樂,并不等于真的徹底的快樂了,這是不可能的。

《馬蹄蓮》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沒有見過真的馬蹄蓮,那時候種植還沒有普及,大家都在搞政 治*争,我隻是在毛澤東到機場迎接周恩來的照片中見到過一束馬蹄蓮。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對馬蹄蓮産生了興趣。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馬蹄蓮》重彩

Calla Lilies, heavy color

後來我從徐州到北京求學、工作,才在市場上看到了真的馬蹄蓮。到了1998年左右我才買了幾株馬蹄蓮,用鋼筆畫了些速寫後,我想應該提煉一下,讓它的形象圖案化、抽象化一點。後來覺得提煉得不是很滿意,就嘗試畫出“扭轉”的感覺。不能說馬蹄蓮本身沒有這種扭轉的可能,因為馬蹄蓮的喇叭原本就有一點點扭轉感。我把這種扭轉感與印度舞女的身姿做了一點融合。之後,從1999到2003年,我就畫了它将近五年的時間。我覺得馬蹄蓮有着色情、色誘的意味才好入畫的,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我是不會畫的,因為很多人在畫馬蹄蓮,我不想對馬蹄蓮進行表面形象的模仿。

隻有什麼東西刺激了我,勾索了我,我才去畫它,這樣才能有所表達。至于我做得好不好,我不知道。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羊頭骨與馬蹄蓮》三聯(局部)重彩

Goat Skull and Calla Lilies, triptych, heavy color

頭骨的這張有點過于外露、直白了,想表達生與死的對比。生裡邊就包括性,生就是性,性就是生,沒有性哪有生?

《殘荷》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殘荷》三聯 鋼筆

Withered Lotus, triptych, pen

我為什麼喜歡殘荷?這可能跟年齡有關。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殘荷》鋼筆(局部)

Withered Lotus, pen

到了一定的年齡,在這些枯萎的東西上,能夠看到自己生命的老去。它們好像是一面鏡子,我用它來照見自身,也許是顧影自憐吧。顧影自憐的結果是,老了也要有一點精神頭,這個精神頭就是老年的尊嚴,是活着的尊嚴。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殘荷》鋼筆(局部)

Withered Lotus, pen

《伏羲與女娲》木浮雕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伏羲與女娲》木浮雕

Fuxi and Nuwa, relief woodcarving

1988年的時候,我的木雕作品《伏羲女娲》和《歡喜佛》在中國美術館畫廊展覽,我記得有一個看展覽的男人,四十多歲,有些憤怒地說:“這是什麼玩意!”其實這種衛道士,骨子裡不一定反感裸體,但看見裸體的表現就一定會罵街。

《觀啞劇有感》剪紙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觀啞劇有感》剪紙 1986 年 襯紙(54 x 43cm x 2)

Thoughts on watching Pantomime Opera,

papercutting, 1986, gasket paper (54 x 43cm x 2)

美是要有距離的。這個剪紙是用兩幅來概括美與距離的兩個狀态。

李保田畫作管窺:不想當木匠的畫家不是好演員

《觀啞劇有感》剪紙 1986 年 襯紙(54 x 43cm x 2)

Thoughts on watching Pantomime Opera,

papercutting, 1986, gasket paper (54 x 43cm x 2)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中央戲劇學院上學時看了一個日本的啞劇:一個百無聊賴的男人看見玻璃罩裡一個美麗鮮活的女體。他掀開罩子接近她,女體就變成面條一樣,怎麼都提拉不起來,提拉起來一松手,就又癱軟下去。最後他很難過,又把玻璃罩放下來,結果女體又恢複了鮮活美麗。他在玻璃罩外哀歎,之後一掀玻璃罩還是那樣。就此我的了解是:美是要有距離的,沒有距離就意味着美的死亡。同時欲望也要有所克制。

你想接近美占有美,你不但得不到美,反而還會把美害死。兩性關系也包含這個邏輯。夫妻、情人關系都如此。中國老話講,久别勝新婚,就是欲望不能永遠在欲望當中,否則,欲望就死亡了。

緣起

我的繪畫和雕塑有較強的性的因素,這可能還與我的少年經曆有關。

當年我老娘是衛生系統的幹部。大概是1953年或1954年,我上一二年級的時候,市衛生系統為了提倡孕婦到醫院科學分娩,辦了個孕産展覽,有文有圖,還有一排藥瓶子裡泡着的不同月份的胎兒。這個展覽是婚前的人不讓看的,我母親周日值班我去送飯,我就看,因為我是一個小屁孩,我母親又是上司,别人根本就不在意我,按說我也算“婚前男性”。我不僅是看個熱鬧,還看明白了一些知識道理。這次經曆一定對我性意識的萌發有所影響。

那個時代女人都在家生孩子,由産婆來接生。在這個展覽裡邊,産婆被畫得跟巫婆一樣醜惡,她手裡拿着像秤鈎一樣的東西,意思是難産的時候産婆會用這個鈎子把孩子鈎出來。展覽的目的是鼓勵大家到醫院去生孩子,要科學生育。

當時中國的貧窮是今天的年輕人很難想象的。嬰兒沒有尿布,隻能放在沙土上,尿了、拉了,就換換沙土。母親生弟弟的時候,我家的保姆還跟我說,去南關的黃土裡面給你刨弟弟去了。當時我心裡還嘲笑她,還有點不屑,因為生孩子的事我已經明白了。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對人、人體,對人是從哪裡來的,人是怎麼回事,就有些感興趣了,後來慢慢又知道,人是男女交合的産物。

到了十三歲時,我辍學考進了戲班子。到農村演出時老藝人和我們這些國小員同睡一個大通鋪,晚上睡覺隻要一關燈,那老藝人就問,孩子們都睡着了嗎?孩子們不吭聲,老藝人們就開始胡說八道,說的全是男女苟合和偷奸的故事,我們都聽在心裡頭。那時候年輕的演員結婚,還流行去“聽房”。總之,戲班子裡一天到晚都是這一套,我們這些十多歲的孩子就泡在這種氛圍裡面,使我們過早地熟悉了Q色,這會使青春期變得很煎熬。

一邊是老藝人們很色Q地胡說八道,另一邊是人和政治的道貌岸然,其反差之大,近乎變态的程度。

中國戲曲作品中有不少才子跟*女的故事,如蘇三的故事、杜十娘的故事等,這些題材在舞台上演出,在戲裡面,是合法的,是合理的,往往還是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好結局。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卻是那麼的壓抑,那麼的枯燥,那麼的步步受限。男孩跟女孩說兩句話,誰對誰有好感,就會遭到别人的恥笑和呵斥。老師們好不容易有誰的家屬來探班了,全團人就會拿他們做性的精神會餐。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怎麼能夠不性早熟?怎麼能夠不過早地對兩性關系好奇?而且都是不健康的、不良的好奇。

封面為李保田畫作《晝》& 《夜》重彩

END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