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夜半清霜是深秋(李興甲)

散文/夜半清霜是深秋

青未了|夜半清霜是深秋(李興甲)

當五彩缤紛的落葉,從樹梢飄落,在清澈的山間泉水中,化作一葉扁舟,漸行漸遠,大地這塊調色闆,又回歸一色。秋天依依不舍地向我們告别。霜降大地,其氣栗冽,其意蕭條,是摧殘也是磨砺。

今日霜降,氣候由涼轉寒,萬物随寒氣增長而逐漸蕭瑟。此時,若一件薄衣般的霜白,悄然無息地披在大地身上,在最後一縷秋風和一抹殘陽中,冬季的腳步聲漸行漸近,曾經活躍的昆蟲,垂頭不食進入冬眠;曾經雀躍的飛鳥,蟄伏等待下一個無霜期。而霜色愈濃,秋色愈絢爛。楓樹、黃栌等樹木被秋霜“染”成了紅黃色,漫山紅透,如火似錦,金風飒飒,銀霜沉沉,腳踩一片金碧輝煌,頭頂一方晴空萬裡,萬物紛紛展現最後的色彩,毅然走向潛藏的寒冬。

“草木初黃落,風雲屢阖開。”霜降時節,百花凋零,唯獨菊花盛開,争奇鬥豔。菊花以優美的姿态,淡淡的幽香與絢麗的色彩赢得了衆人的眼球。古人将梅、蘭、竹、菊合稱為花中“四君子”,賦予它們很深的文化内涵:梅花獨步早春,不染世塵;蘭花清心似水,高雅脫俗;青竹挺拔剛健,有節有氣;菊花淩霜不凋,氣韻高潔,菊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當之無愧。在人們心目中,菊花又是吉祥、健康和長壽的象征。民間會舉行菊花會,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名句則是借菊詠志,氣魄宏大,表達了他砸碎舊世界,重奠新乾坤的豪情壯志。

夜色漸濃,天高露濃,一灣月牙在西南邊的天際靜靜地挂着,像少女的柳葉眉。一片透明的灰雲,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籠起一片輕煙,股股脫脫,如同墜人夢境。晚雲飄過之後,田野上煙消霧散,水一樣的清光,沖洗着柔和的秋夜。“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月亮慢慢爬上來了,卻又讓雲遮去了一半,老遠的躲在樹縫裡,像個鄉下姑娘,羞答答的。清冷的月光灑下大地,如水銀般傾瀉而下,刹那間,銀白一片,銀河的繁星也不甘示弱的越發燦爛起來。

此時,我睡意全無,不由得吟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首《楓橋夜泊》,說破了詩人張繼孤獨無依,零落天涯的羁旅心思,也和此情此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夜,靜谧如水,我漫步街上,冷飕飕的風肆意地吞噬着這蒙胧的夜,想要吹散一切迷茫的感覺。遙望遠方的霓虹燈,那樣的寂寞,在一瞬間劃破夜空,又暗下去,就好像失了神采的眸,暗暗地歎息,可是我又聽不到歎息的聲音,一切都是那樣的寂靜。路人很少,這就是萬籁俱寂吧。我屏住呼吸,因為那聲音在這黑暗中顯得如此寂寥。我蹲下身子,昏暗的路燈在不遠處,可惜,我沒有力氣了,隻是一秒的眩暈,腳下一空,我看見了拂曉,是夢吧,我這樣想。

再過三天就是農曆十月初一了,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并連帶着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一,燒寒衣,寄托着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着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也标志着嚴冬的到來,是以也是父母夫妻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鴛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轉自傷。見說征夫容易瘦,端相。夢裡回時仔細量。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獨夜,凄涼。月到西南更斷腸。” 屋外的瓦當上已結了一層薄薄的清霜,屋内孤燈下,我對着準備為他寄去的寒衣暗自心傷。都說戍邊在外的人受盡苦寒,相貌容易消瘦,真想再好好地看他一眼啊,細細打量。如果今夜夢中可以相遇,一定要緊緊握住執手相望。孤單單衾寒,孤單單的空房,不如趁着月光再來到河邊浣洗一遍他的衣裳。深秋寒意重,孤單獨夜長,月下搗衣,聲聲清砧,敲打着思念與凄涼。蓦然回首,發現月已挂上西南方向,想着天下多少有情人早已相擁而眠,不由得更加讓我欲斷肝腸!納蘭性德的《南鄉子·搗衣》讓多少人寸斷肝腸!

“盛衰君勿歎,已有複燃灰。”天地自然一時有一時的美好,應候而榮,順時而凋。秋在成熟的盡頭走近冬,冬的潛藏又是春的開始。大自然就這樣互為孕育,生生不息。霜降,也為這成熟豐美、色彩斑斓的秋天,畫上了絕美的休止符号。人生亦如此,生老病死,自然規律,沒人能躲得過。正如梁實秋先生所言,“人生,不過是一段來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又何必斤斤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呢?

(原載《新鄒城》)

作者李興甲簡介:筆名:尼山布衣、昨日殘荷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散文集《村裡春外》、新聞集《夯歌》。著有散文集《麥收如歌》《千年古村之謎》;報告文學集《回望初心》,紀實文學集《我的前半生》《鄒城烽火:鄒城抗戰紀實》。散文《麥收如歌》在學習強國學習平台發表并入選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共同編著的《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國》一書。散文《父親的樹》《聽蟬》入選馬來西亞華文學校校本教材。

壹點号 尼山布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