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大陸的機車數量爆炸式增長,引發不少交通亂象。機車數量激增後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飛車叢生,整個社會治安都不好了。後來大陸開始實施禁摩令,控制機車進城行駛。

禁摩令的實施讓一些機車企業遭受當頭一擊,力帆汽車就是一個例子。力帆汽車曾經是做機車起家的,力帆摩托火遍重慶地區,後來火遍全國。禁摩令的實施導緻力帆摩托的銷量受到重創,後來力帆摩托開始改行造汽車。
力帆集團改造汽車後發展路線并不是一帆風順,力帆汽車雖然是機車行業的龍頭老大,卻并不擅長造汽車。力帆汽車剛轉型的時候憑借幾台小型車和微型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後來力帆汽車改款較慢,實力不出色,慢慢被市場淘汰。
國六政策的實施更是加速了力帆汽車破産,力帆汽車的發動機排放不符合相關标準,慢慢被市場淘汰。有人在重慶某停車場裡看到了大量的力帆汽車,這些賣不掉的庫存車停放在倉庫中,幾年時間過去,早已長滿青苔,一片狼藉。
2020年力帆控股第一季度報告顯示負債157億,最終隻能走上破産重整這條路。曾經火遍全國的力帆摩托為何會走向如此唏噓的境地呢?有人認為力帆汽車賣不好主要是名字沒起好。
中國人買車的時候喜歡圖個吉利,力帆汽車的諧音是立翻,被人了解為立刻翻車。有些老百姓不喜歡力帆汽車,就是因為力帆汽車的名字聽起來不吉利,但有一種不好的寓意。
小編認為為力帆汽車逐漸衰落與名字關系不大,主要是因為産品力不行。任何一家車企要想永葆實力,必須有強硬的産品力做支撐。汽車的核心三大件是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以前國産車造不出好的發動機,隻能依賴進口,現在造發動機是國産車企的唯一一條出路。
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吉利汽車,哪一家車企不是從自主研發發動機開始做大做強的?國産品牌隻有掌握了研發發動機的能力,不被國外品牌制約,才有發展的技術。
比亞迪能在電動車領域取得如此強大的實力,還不是因為電池技術和電控技術做得好。自主研發能力是立足的根本,打好基礎後車企還要提升造車的其他能力,品控,營銷,服務必須得跟得上,否則這家車企也不會成功。
力帆汽車既沒有立足的根本,又沒有發展的前進力,隻能淪落到如今的局面。車主劉先生5年前買了一輛力帆汽車,他發現力帆汽車的缺點很多,動力弱,油耗高,既容易掉漆又容易生鏽,車子開了5年已經修了好幾次了,一點也不省心。
編輯點評:
力帆汽車起步很早,擁有提高的市場知名度,可是他卻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爛。如果力帆汽車能重視技術,好好造車,一定不是今天的下場。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