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檢查檢驗結果互認3月起施行,跨院就醫無需重複檢查

(健康時報 趙萌萌 靳佳麗)“如何避免重複檢測一直是國家近幾年改革的方向,未來随着《管理辦法》落地重複檢測預計将在未來幾年逐漸減少。”全國政協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惡性良性腫瘤醫院内鏡科主任王貴齊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2月18日,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等四部門聯合釋出《關于印發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該《辦法》将在3月1日正式施行。

檢查檢驗結果互認3月起施行,跨院就醫無需重複檢查

醫生看CT片。鮑捷攝

換家醫院治療,CT、核磁都得重新做

“我母親曾因顱内出血在當地一家三級醫院治療,在醫院做了腦部CT、核磁等一系列檢查,由于病情較為複雜,當地醫院醫生建議我們前往省會三甲醫院做進一步診斷和治療。拿着當地醫院檢查報告就被省會三甲醫院告知,他們無法接收和認可市三級醫院做出的檢查結果,需要重新進行檢查化驗。”來自山東省濰坊市的周先生告訴健康時報。

周先生的經曆并非個例,醫療機構之間的檢查結果互不認可,患者需重複檢查的情況時有發生。據中國公共衛生2018年釋出的《影像學重複醫療檢查現狀及對策分析》顯示,影像學重複醫療檢查發生率為41.82%。

醫療檢查結果互認為什麼那麼難?

王貴齊主任表示,“一些基層醫院的裝置性能、結果品質和檢驗水準暫時還不能與三級醫院相比。而且每家醫院的檢查儀器、醫療裝置、化驗水準都不盡相同。其次,實驗室裡很多檢查的時效性非常短。如有些惡性惡性良性腫瘤擴散比較快,像小細胞肺癌很短的時間有可能就會出現遠處轉移,特别是腦轉移。如果單純靠原有的資料和檢查報告是不可靠的。”

王貴齊主任補充,“此外,互認過程也存在一個法律責任鑒定的問題,檢驗結果互認就意味着臨床醫生要拿着非本院的的檢查報告為患者做出相應診斷,稍有不慎做出錯誤判斷後,需要法律明确責任劃分。”

多省市已先行開展檢查結果互認工作

《辦法》明确指出,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以保障品質安全為底線,以品質控制合格為前提,以降低患者負擔為導向,以滿足診療需求為根本,以接診醫師判斷為标準”的原則,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并且明确本辦法适用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這标志着多年來老百姓期盼已久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終于要落地了。

事實上,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工作在大陸已經醞釀多年。健康時報記者查詢到,國家衛健委等機構早在2006年、2012年、2020年12月、2021年7月和2021年11月等多次發文強調要加強醫院内檢驗結果互認。

“多次發文說明國家一直在竭力推進醫院合理利用有限的檢測資源,避免醫療資源浪費,節約病人和國家醫保費用,避免重複檢查,提高診療效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臨床病原專業組組長汪明曾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健康時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京津冀魯、江蘇、雲南、河南、山西、陝西、川渝地區等地已先行一步開展省内檢查結果互認工作。

明确互認檢查結果範圍,不包括診斷結論

那麼,究竟哪些檢查檢驗支援互認呢?《辦法》中所提到的檢查結果是指通過超聲、X線、核磁共振成像、電生理、核醫學等手段對人體進行檢查,所得到的圖像或資料資訊;所稱檢驗結果,是指對來自人體的材料進行生物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化學、血液免疫學、血液學、生物實體學、細胞學等檢驗,所得到的資料資訊。其中特别強調,檢查檢驗結果不包括醫師出具的診斷結論。

“推行醫學檢查結果互認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醫學檢查。”王貴齊主任強調,“以内鏡科為例,内鏡操作也是非常講究技術的,不同的醫生,水準可能會存在一些差異。而且每個醫生檢查的方法、診斷的标準和診斷疾病的語言都差别非常大,是以出具的診斷結論也會有不同,是以本次《管理辦法》不涉及診斷結論。”

王貴齊主任認為,“實驗室和影像科同質化發展是推動檢查檢驗互認的基礎。檢查結果要想真正落地惠民,還需要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實驗室品質控制、提升檢驗結果準确性。如果初步檢查都能在基層或社群醫院得到實作,而我們在互認檢查基礎上做一些其他檢查,無論對病人還是醫療機構,都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

檢查檢驗結果互認3月起施行,跨院就醫無需重複檢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