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Keep再戰線下 沖擊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

Keep再戰線下 沖擊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

此前傳出欲赴美上市的運動科技公司Keep,最終選擇了港股。

2月25日晚間,港交所披露了Keep的招股書,其聯席保薦人為高盛和中金公司。這意味着,如若上市成功,它将成為港股的“運動科技第一股”。

Keep在2014年踩上了移動網際網路+健身的風口,也有着堪稱豪華的投資者陣容。但在選擇網際網路公司常用的“投入換規模”路線的同時,它也尚未能解開網際網路公司的盈利難題。

而Keep面臨的競争從不輕松:不僅僅是同類型的健身APP,B站、小紅書等短視訊直播平台,以及跨界的科技硬體巨頭等等,也都想在這個風口發掘新機會。而在釋出招股書前,Keep還釋放出再度發力線下的信号,這也意味着它将面臨着更多的嚴峻挑戰。

融資九輪

Keep已經成立近八年。招股書顯示,2014年8月,Keep的營運主體卡路裡科技公司成立。2015年2月,Keep平台上線。據灼識咨詢報告,按2021年月活躍使用者及使用者完成的鍛煉次數計算,Keep已是目前中國及全球最大的線上健身平台。

招股書顯示,2021年Keep的平均月活躍使用者約為3440萬。其中,平均約有74.1%的使用者在30歲或以下。此外,平均約有52.2%的月活使用者來自中國的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王甯則是Keep的首位使用者。

公開資料顯示,Keep的誕生源于90後的王甯,自身的一次減肥經曆。自2014年9月獲得250萬元人民币的天使輪融資後,截至去年12月的F-1輪融資,Keep共進行了九輪融資,後八輪合計融資約6.5億美元。

其中,2020年12月進行的3.35億美元的F輪融資,額度最大。有消息稱,這輪投資後Keep估值達20億美元。

曆經九輪融資,Keep的每股成本也逐漸提升。到2021年12月3日的7千萬美元F-1輪融資時,keep的每股成本已提升至5.19美元。這個數字是2015年6月A輪融資時的40倍左右(當時每股成本為0.13美元)。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目前Keep的股東包括紀源資本、軟銀、晨興資本、騰訊、高盛等。但keep的管理層依舊掌握話語權。目前王甯是公司實控人。招股書顯示,王甯通過兩家公司,合計持有keep18.61%的股份,但享有77.42%的投票權。

不過,Keep也在招股書中稱,上市後公司将解除其權重投票權結構,而每股已發行股份(包括附有超級投票權的股份)将轉換或重新指定為一股普通股,使其持有人可于本公司股東大會上享有一票投票權。

投入換規模

身為網際網路健身賽道的頭部企業,Keep自2018年開始了全面探索商業化模式之路。

從招股書來看,Keep在2021年前三季度合計收入11.6億元,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11.06億元),是2019年的1.75倍。

其中,有6.4億元收入的Keep自有品牌産品,占其總收入的55.1%。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這部分産品包括手環、智能單車、智能秤、運動配套産品等。不過,自有品牌産品的收入占比,比上年同期減少約三個百分點。

此外,去年前三季度,3.8億元的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約占Keep當期總收入的32.8%,比上年同期提升約兩個百分點。而1.4億元的廣告及其他服務收入,則約占Keep總收入的12.1%,比上年同期提升不足一個百分點。

但另一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Keep的經營虧損擴大至8億元。作為對比,Keep在2019年和2020年合計取得5億元的經營虧損。

能看到的是一個明顯變化是,2021年前九個月,Keep 8.18億元的銷售和營銷開支,是上年同期的4.42倍左右。2019年和2020年全年,Keep的這項開支則都在3億元上下浮動。Keep在财報中稱,這個增長源于其“戰略性地決定增加在使用者擷取和品牌推廣方面的支出”。是以,當期其銷售及營銷開支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增加至70.6%。

事實上,Keep相關人士已在去年年中時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會員和付費課程将成為Keep未來的增長點。此外,雖然Keep沒有宣布這次IPO的具體募資金額,但表示将把資金用于技術及産品創新、健身内容的創新與開發、營銷及宣傳等。

高投入帶來了使用者規模的變化。2021年Keep約3440萬平均月活使用者增長了16%,平均月度訂閱會員也增長72%至328萬。但需要提及的是,在沒有如此高投入的2020年,這兩個數字的同比增速分别約是37%和148%。

有業内人士在與《華夏時報》記者交流時認為,相較于盈利,資本市場更關注IPO企業的增量,“有增長空間,才有更多變現可能。”但他同時也表示,Keep在營銷上的高投入能否持續,以及新使用者在平台上的留存率還有待觀察。

再戰線下戰場

如何将使用者更長時間的留在自己的平台上,對于Keep的确是一個考驗。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線上上與Keep在統一賽道争搶使用者的的,不僅有FitTime、每日瑜伽等APP,還有小紅書、抖音等短視訊平台。在收入規模最大的自有品牌産品上,它也面臨着華為、小米等公司的跨界競争。

而線上下,面對超級猩猩、樂刻等對手的競争,Keep近日還再度釋放出發力信号。

今年2月,Keep對外宣布,将從2月21日起将其所有線下健身場館将統一更新為“Keep優選健身館”,而全部門店的團操課程均降為每節49元。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更新的場館共19家,其中包括9家Keepland自營門店和10家合作門店。而Keep方面還稱,未來一年,Keep優選健身館計劃門店數量将達到100家。

更多的布點,和更低的價格,這看起來像是一場大型的線下使用者沖量。2月26日,keep相關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Keep線上下現在基本走to B路線,不再自己開店,而是走合作營運的模式。“Keep與傳統線下門店展開合作,營運團操課,我們出教練,設計課程,他們出場地,這是我們線下的主要模式。”該人士這樣說。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這已不是Keep第一次發力線下。2018年,Keep 在北京東三環外的大望路華貿中心開出首家線下體驗店Keepland。2019年3月,Keepland還走出北京,進入上海。但一年後,上海3家線下體驗店全部關閉。Keep相關負責人在去年年中時還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Keepland并不是公司的重點業務,公司的核心業務仍放線上上。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雖然行業細分裡競争對手雖多,但Keep有規模效應,網際網路赢者通吃大環境下,它将成為線上運動的領軍者。不過他認為,Keep通過健身器材等來變現的方式可能比較慢。

盤和林還認為,目前Keep的競争對手多為線下健身房,“Keep線上上是輕資産,進入線下就會變為重資産。線下會讓KEEP需要更多的資金,而流量變現能力對于線下健身房依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