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年虧12億,Keep沒有盈利自由

3年虧12億,Keep沒有盈利自由

開鳳梨财經(kaiboluocaijing)原創

作者 | 蘇琦

編輯 | 金玙璠

傳了無數次要上市的Keep,終于在2月25日晚間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招股書。千萬健身人或将跑出港股“運動科技第一股”。

Keep成立于網際網路創投最火熱的2014年底,健身賽道也是2015年的風口賽道。從成立之初,它就一直在“被寵愛”和“過難關”之間徘徊。

說它“被寵愛”,是因為這家公司曾被蘋果CEO庫克到訪,創業7年連拿8輪融資,在2020年初的E輪融資後成為運動科技領域首家獨角獸企業,上市前最新一輪融資後估值達20億美元。

從招股書中可以看到,在流量如此稀缺的今天,Keep的平均月活使用者一直在漲,2020年及2021年分别為2970萬和3440萬,其中,2021年三季度平均月活躍使用者數量一度達到4175萬。

而“過難關”,是指這家明星公司一面深陷裁員風波,比如線下的Keepland自營店一度宣告撤店、停止營業,另一面身為工具+社群APP,變現盈利一直是老大難問題。招股書透露,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11億,但經調整後虧損7億。

如今,來到IPO這一步,Keep财務資料得以公開,外界更加好奇,這家不停拓展邊界、從線上走向線下、持續燒錢換使用者的垂直健身社群,到底能不能賺錢,價值幾何?開鳳梨财經就借着這份招股書,拆解這家超級獨角獸公司。

使用者焦慮:維持高月活,成本并不小

使用者,是Keep的基本盤。2015年正式上線的Keep,憑借優質的内容和免費的使用權限,擷取到100萬使用者,隻用了105天。

Keep在招股書中援引灼識咨詢的資料,以2021年的平均月活使用者及平均月度訂閱會員數計,其在中國線上健身平台中排名第一,且上述兩項資料均為競争對手的兩倍以上。

3年虧12億,Keep沒有盈利自由

來源 / Keep招股書

先來看月活使用者。

3年虧12億,Keep沒有盈利自由

Keep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平均月活使用者分别為2180萬、2970萬和3440萬,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21年三季度平均月活躍使用者數量一度達到4175萬。其2021年月活使用者的畫像是這樣的:有74.1%在30歲以下,約有52.2%來中國的一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

消費賽道從業者肖鳴表示,從整體資料來看,Keep平均月活使用者變化具有很強的季節性,但每年自然增長率為15%-40%,這意味着即使有老使用者在冬季減少鍛煉,到了春秋又會有新使用者進來。

健身賽道普遍入門容易、留存難,是以使用者留存、會員數才是關鍵。

招股書顯示,2020年,Keep核心使用者的平均第12個月留存率為49.3%,粘性很高。不過,2021年的該項資料并未被公布。

另外,Keep在招股書中也未公布整體注冊使用者和會員數,隻公布了平均月度訂閱會員數。該項資料從2019年的80萬增加到2020年的190萬,再到2021年的330萬,漲了4倍以上。會員滲透率由2019年的3.5%增長至2021年的9.5%,高于2021年中國該行業的平均值4.8%。

不難發現,疫情曾讓Keep使用者暴漲。尤其是2020年第一季度開始,居家隔離的人們更加關注健康,下載下傳并經常打開Keep。從招股書也可以看到,2020年第二、三季度的平均月活使用者資料高于2019年四個季度的平均月活資料。

可後疫情時代,來到2021年,為了維持老使用者的付費意願和活躍度,同時吸引新使用者,Keep在背後也付出了極高的成本。

3年虧12億,Keep沒有盈利自由

Keep的銷售及營銷開支變化能證明。這部分的營收占比曾從2019年的44.6%降至2020年的 27.3%,但在2021年前三季度增加至70.6%。

易觀分析新消費行業資深分析師李應濤認為,對于垂直健身平台來說,直播和社群是不斷增強平台粘性、拓寬護城河以及擴充新興使用者群的重要方式。前兩年,Keep遇到了月活增長乏力的問題,這兩年通過大幅營銷帶來月活增長。

增加流量擷取和品牌推廣投入,能進一步擷取、激活和留住使用者,但也直接影響公司的毛利率,擴大了虧損。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Keep的毛利率分别為41.1%、45.1%和42.6%。根據此前網傳的Keep路演PPT,其對此解釋稱,主要是因為公司人員擴張,營銷費用擴大,内容制作支出有所增加。

Keep在2020年經調整虧損為1.06億,較2019年的3.66億元出現明顯收窄,可2021年前三季度經調整虧損淨額擴大至6.96億元,2020年同期僅為0.16億元。

商業化焦慮:業務多元化,但天花闆低?

對于工具類、社群類APP而言,怎樣變現和實作盈利是繞不開的話題。這類APP通常使用者規模較大,粘性也不是問題,但缺乏明确的商業模式。健身領域的Keep一樣面臨這個老大難問題,且變現之路一直走得不算順利。

Keep自2019年開始嘗試多線布局商業化,到2020年間,營收途徑從原有的付費視訊、APP會員,拓展到如今的三大業務,自有品牌産品(以下簡稱健身産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廣告和其他服務。

3年虧12億,Keep沒有盈利自由

來源 / 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Keep在2019年、2020年營收分别為6.63億、11.07億,年增長66.9%;2021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1.59億元,較上年同期的8.2億元增長41.3%。

其中的健身産品一直是營收主要來源,一度在2019年占比接近60%,随後兩年略微下滑至55.1%。

Keep的健身産品包括服飾和健身裝備、家用跑步機、智能單車等器械,Keep手環、智能秤等硬體以及輕食在内的産品。有個趨勢是,這部分産品的銷售正在由越來越多DTC(直銷管道)付費使用者推動。根據招股書,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Keep平均每月購買DTC使用者達18.5萬、30萬及36.5萬。

不止一位受訪者表示,将自營産品作為主要營收來源,不是一個好選擇。肖鳴給出的理由是,如果不是自建供應鍊、科技含量較高,或是有明确的品牌賣點和使用者心智,很難進行溢價,也很難在毛利上勝過同品類産品。

Keep的招股書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三大營收來源的毛利率對比: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内容最高,其次是廣告和其他服務,最後才是自有品牌的健身産品。

毛利率最高、第二大收入來源的會員及付費内容,在三個版塊中一度增速最快。這部分收入在2020年的同比增速為125.3%,收入占比從2019年的22.8%升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32.8%。

Keep的線上内容在使用者中頗有口碑,在不少使用者眼中,至少在運動健身垂直賽道中比較有特色。但肖鳴指出,從整個财報的收入構成上來講,由于賽道過于垂直,想要持續提高會員收入占比,就需要不斷拉新和促活,成本會很高。

而廣告和其他服務中,包含了Keepland帶來的線下收入。這部分收入的營收占比從2019年的17.5%壓縮到了2021年前三季度的12.1%。

關注健身賽道的投資人王羽認為,Keep最大的優勢在于聚集了粘性極強的大批使用者,廣告是最成熟的一種變現方式。“但閱聽人垂直也會帶來一個問題,這一閱聽人畫像可能會被拆解,和其他綜合内容社群的畫像重疊,廣告主也會被‘分走’。”

而線上起家的Keep,能否營運得好線下門店Keepland,一直面臨考驗,疫情加大了考驗難度。目前全國僅剩北京還有9家自營門店。

就在遞交招股書的前一周,Keep宣布與傳統健身房合作推出Keep優選健身館,由Keep操課教練團隊入駐合作健身房,營運團操課程,全部門店的課程均降為每節49元,此前價格多為89元和129元。

Keep把團課價格直接降了一半,對此,王羽表示,如果Keep是短期促銷或者為上市講故事,有一定可行度,若是長期營運,不光費用開支難以打平,降價可能會吸引來較多新學員,長期影響上課節奏和效果。

官方表示,目前,Keepland合作的傳統健身房有10家,未來一年,Keep優選健身館計劃門店數量達到100家。

總體來看,Keep自2020年以來在注重拓展多元的變現路徑,也在事實上提高了整體收入水準。

肖鳴不太看好整體的增長空間。“Keep現有的每個業務都有強勁的對手,智能硬體和健康裝備有老牌專業廠商,線下業态Keepland有樂刻和超級猩猩,食品有薄荷健康、ffit8、超級零等新銳品牌,如何更好地轉化手中的高淨值健身人群,Keep還有空間。”

8輪融資,上市後的Keep前景怎樣?

直到今天,說起Keep,從業者們還是會用“資本寵兒”這樣的詞來形容,也許,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公開資料顯示,Keep在成立至今的8年時間裡,完成了8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6億美元。

騰訊在2016年投資Keep的C+輪之後持續參與了4輪融資,五源資本也是連投4輪,另外,GGV參與了5輪,貝塔斯曼投資基金參與了6輪。

Keep最新一輪融資是于2021年1月宣布完成的3.6億美元F輪融資,由軟銀願景基金領投,高瓴資本、高都資本跟投,GGV紀源資本、騰訊、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時代資本以及BAI資本等老股東繼續追加投資。此輪融資後,Keep的估值翻了一倍,達到20億美元。

3年虧12億,Keep沒有盈利自由

Keep的融資曆程 圖源 / 天眼查

招股書顯示,IPO前,Keep創始人兼CEO王甯依舊是最大股東,持股18.61%;聯合創始人彭唯、劉冬、文春鵬分别持股2.26%、1.18%、1.16%;GGV紀源資本作為最大的機構投資方,持股16.14%,軟銀緊随其後持股10.39%,其他投資者持股50.25%。

3年虧12億,Keep沒有盈利自由

圖源 / Keep招股書

不管如何,幾經上市傳聞的Keep終于遞交招股書,外界一慣将其與美國互動健身品牌Peloton對标。能否複制Peloton前兩年的“神話”,是現階段投資人比較關心的事情。

創立于2012年的Peloton,于2019年在納斯達克敲鐘。Peloton最初以智能自行車起家,後擴充到跑步機,現在向使用者提供伸展運動和瑜伽等課程。受益于疫情,Peloton股價從最低點的17.70美元,漲至最高點的171.09美元,翻了近9倍,也為其撐到了500億美元市值。

然而進入2022年,随着歐美疫情常态化,居家健身減少,Peloton便開始走下坡路,公司裁員、更換CEO,甚至傳出尋求賣身的消息。截至發稿,其市值已經降到不足百億美元。

不過肖鳴認為,Peloton和Keep并不完全對标,Keep作為一個偏社群類産品能上市,代表着健身人群在中國的滲透率在顯著提高。

3年虧12億,Keep沒有盈利自由

中國的健身人群滲透率預計到2026年将達29.3% 圖源 / 灼識咨詢報告

王羽認為,Keep在健身市場的教育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公司是不是能在商業上獲得成功,還有待觀察。“市場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可能是曲折緩慢的。”

也有不少投資人看好Keep的上市,認為隻要能上市,相當于新的融資機會,借助上市募資,也許能找到一些新的方向和突破點。

*題圖來源于視覺中國。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肖鳴、王羽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