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LV、星巴克、特斯拉集體調價,萬物暴漲背後有何邏輯?

LV、星巴克、特斯拉集體調價,萬物暴漲背後有何邏輯?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一張電影票+兩奶茶,一張百元大鈔就沒了。”身在二線城市的小佳不禁感歎物價上漲之厲害。

其實隻要你足夠細心會發現,周圍很多商品都在漲價。新能源車企集體提調價、特斯拉Model Y漲了2萬;國際油價創下7年半以來新高、國内油價預計會“四連漲”;星巴克4個月提價2次、H&M的襯衫已經穿不起……萬物暴漲背後,反應的是全球通漲高企的壓力。

消費品價格普漲,這些品牌瘋了

2月16日,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宣布全面漲價。據了解,本次Louis Vuitton漲價幅度平均為10%,不同款式漲幅不一。有媒體統計了LV本輪漲價的幅度發現,LV經典款Neverfull價格從1.2萬元漲到1.44萬元,漲幅20%;Capucines價格從4.65萬元漲到5.2萬元,漲幅11.8%;而漲幅最猛的要數Mini Pochette Accessories(俗稱“小麻将包”),售價從3500元漲至5400元,漲幅高達54%。

衆所周知,奢侈品漲價向來是家常便飯。據統計,LV曾于2019年10月、2020年1月、2020年9月和2021年1月進行了調價。與LV頗有“默契”的是,香奈兒、迪奧、愛馬仕等多家知名奢侈品牌均在2022年初宣布漲價。某電商品台甚至盤點出《2021年度十款“理财包”》,其中漲幅最大的一款包包是CELINE ROMY腋下包,價格從1萬元漲至1.95萬元,漲幅高達95%。

LV、星巴克、特斯拉集體調價,萬物暴漲背後有何邏輯?

圖檔來源網絡

近來宣布漲價的洋品牌不在少數。

近日,咖啡巨頭星巴克就因悄悄漲價上了熱搜。钛媒體App注意到,星巴克部分産品售價提高了1-2元。其中,摩卡由35元-36元,絲絨拿鐵由41元-42元,像美式咖啡、拿鐵咖啡比以前貴了1到2元。

以往以便宜著稱的快時尚品牌,如今也繃不住了。據市場研究公司Lectra報告顯示,從去年8月開始到年底,ZARA及H&M分别提價23%和13%。其中,ZARA的平均價格由31歐元升至38歐元(約合人民币223元至273元);H&M的均價由24歐元升至27歐元(約合人民币173元至194元)。

更别提平均52.8元一張的電影票,勸退了多少觀衆?還有用不起的視訊會員、加不起的汽油、吃不起的泡面、喝不起的奶茶……好像除了工資不漲,啥都在漲。

漲價背後的邏輯

疫情之後奢侈品行業快速回暖。财報顯示,LVMH 集團2021全年銷售額達到642億歐元,同比增長44%,淨利潤實作120億歐元,同比大漲156%。該集團第四季度時裝與皮具業務更是創出曆史新高,收入同比上升46%,幾乎占到整個LVMH 集團收入的一半。這或許是LV們敢于漲價的底氣。

其次,定期漲價是確定品牌高附加值及稀缺性的一種常用手段。二手奢侈品零售商LuxSecond Chance的創始人Diana Nguyen表示,如果奢侈品變得容易獲得,反而會失去影響力和價值。

不過,在全球疫情不穩定、供應鍊危機背景下,奢侈品行業面臨的壓力并不比其它行業要少。關于漲價的原因,LVMH 曾在官方聲明中表示,提價考慮了生産成本、原材料、運輸及通貨膨脹的變化。而此前,LVMH 集團主席兼董事長 Bernard Arnault 也在最新年度财報中提到,上調價格,是為了在目前的通脹環境下保護利潤率。

不可否認,奢侈品漲價有自己的一套邏輯。然而,疫情所引發的全球通脹和供應鍊危機,是消費品漲價的共同原因。

星巴克曾明确表示,漲價是因為通脹加劇、供應鍊斷裂以及勞動成本攀升。對此,星巴克ceo凱文·約翰遜也予以确認:“星巴克預計未來幾個月将繼續漲價,以應對通貨膨脹和與疫情相關的勞動力市場問題所帶來的利潤擠壓。”

據央視新聞報道,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近日釋出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報告顯示,在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間,咖啡粉的價格上漲56.8%,漲幅在所有商品中居首位。僅2022年1月,漲幅就達4.75%。另有資料顯示,高品質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價格創10年新高,咖啡庫存也已經降至22年來的新低。

面臨同樣遭遇的還有快時尚品牌。由于棉花、羊毛、可回收面料等原材料價格飙升以及供應鍊不穩定,快時尚品牌的成本正急劇上升。

LV、星巴克、特斯拉集體調價,萬物暴漲背後有何邏輯?

來源:Wind 國金證券研究所

資料顯示,長絨棉價格自2020年4月起開始小幅上漲,2021年7月起直線飙升,目前價格逼近5000元/噸,較疫情初期漲幅約100%。而從面料成分的使用比例來看,棉花和聚酯纖維以及這兩種成分的回收面料依然是ZARA和H&M主要使用的面料,均占兩個品牌總體使用面料的比例近六成。

緊縮or寬松?中國如何應對

疫情爆發後,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開始大放水。如今,世界正在承受貨币超發的反噬。

自去年4月以來,美國通脹水準持續上升。據美國勞工部最新公布的資料,美國1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5%,遠高于經濟學家預期的0.4%,創1982年以來的四十年新高。

恰逢俄烏戰争爆發,引發市場對于全球通脹惡化的擔憂。平安證券研報指出,美國目前通脹預期“失控”風險已經上升。該團隊預測,今年年美國通脹水準仍将高于新冠疫情前水準;且上半年通脹環比增速或高于下半年。一季度CPI同比或觸頂(峰值或難破8%),二季度有所回落但仍可能高于5%,三季度回落幅度或不會特别明顯,四季度在中性情形下或回落至4.5%左右。

多家機構認為,為了避免重蹈70年代的覆轍,美聯儲應該會加大縮表力度,并前置緊縮。高盛甚至判斷美聯儲在2022年會連續加息7次。而通脹超預期使得美聯儲3月會議加息50個基點的可能性飙升。

投資者普遍關心海外政策收緊對國内的影響。畢竟之前海外貨币超發,中國一直按兵不動;如今美聯儲準備加息,而中國卻開始寬松。這種“反其道而行”的做法背後,是基于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以及中美兩國經濟增長周期錯位的判斷。

“貨币政策錨定的根本因素主要是經濟增長,中美之間的貨币政策是否同步也主要取決于經濟周期是否同步,并不完全由表觀通脹驅動。”德邦證券指出,本輪中美經濟周期錯位的特征是,中國經濟增長領先于美國,這與前幾輪的周期錯位有着明顯不同。

通常由于中美利差縮窄境外資本會出現一定外流,中美利差與境外證券投資額往往同向變動,但上一輪美國雙緊縮政策疊加國内偏寬松政策導緻的中美利差大幅縮窄沒有引發資本嚴重外流,反而在2018年迎來了資本流入的高峰。其主要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存在較高韌性增加了外資資金的青睐,同時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吸引資金流入。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中國的貨币政策獨立性較高,中美貨币政策錯位對資本流動的影響有限。(本文首發钛媒體App,作者 | 馬瓊,編輯 | 孫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