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作者:狂人說史

自1913年以來,美國勞工統計局一直在追蹤通貨膨脹情況,繪制消費者價格指數的漲跌,該指數衡量了美國人在食品、服裝、住房、能源、交通等方面的支出。在百餘年的曆史中,通貨膨脹在戰後繁榮、嚴重衰退、石油危機和全球疫情等時期卷土重來,今天狂人來聊聊美國曾經曆的六個嚴重通脹時期。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通脹最為嚴重

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後,當時幾乎所有商品的價格——食品、服裝、家居用品——都上漲了一倍多。在戰後時期,1919年6月至1920年6月的單年價格上漲率高達23.7%,但總體而言,1916年底至1920年中期,物價上漲超過80%。

與大多數通脹時期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通脹激增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勞工統計局經濟學家史蒂夫·裡德表示:“戰争,尤其是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的大規模戰争,需要大量資源。資源從非軍事部門被轉移到軍事用途,這可能導緻短缺,進而引發人們對剩餘商品的瘋狂競價。”

1920年,各地區聯邦儲備銀行試圖通過大幅提高貼現利率來遏制失控的通貨膨脹。當時聯邦儲備銀行還沒有統一的全國貨币政策,高利率和經濟放緩使美國在1920年至1922年陷入了一場嚴重但短暫的衰退。

裡德表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時期是美國消費者價格最為波動的時期之一。在1920年價格飙升逾23%之後,1921年價格又下跌逾15%。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物資配給導緻戰後需求激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大多數美國人最為擔心的經濟問題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通貨緊縮。20世紀30年代初,大蕭條帶來了創紀錄的失業率和經濟停滞。由于缺乏消費能力,消費需求枯竭,物價下跌。1931年至1932年期間的通貨緊縮率超過10%,是美國曆史上最高的。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推動物價上漲的力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還要強勁。

裡德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全面戰争,它将大量人力和資源轉移到了戰争事業。此外,當時對消費行為有很多戰時限制。大量商品都受到了配給,不僅是奢侈品,就連基本生活用品也是如此。”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種物資都供應短缺:咖啡、牛奶、肉類、糖、罐頭食品、輪胎、汽油等等。由于供應短缺可能導緻通脹,羅斯福政府對緊俏商品實施了價格管控和配給制度,這些做法在戰争年代抑制了通脹,但也為戰後通脹反彈鋪平了道路。

當戰後取消了配給和價格管控,積壓已久的消費需求就像海嘯般傾瀉而出。士兵們重返家園,而那些多年如一日勤勉購買戰時債券的美國家庭也迫切希望花費他們的儲蓄。

裡德解釋道:“人們渴望購物,但經濟需要一些時間将生産從軍事品轉向民用品。在供給能與這種積壓的需求相比對之前,1946年後期至1947年就出現了強勁的通脹。”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供需失衡導緻1946年3月至1947年3月的通脹率高達20.1%。但即使價格飙升,也無法阻擋消費者的熱情,從1945年到1949年,美國家庭購買了2000萬台冰箱、2140萬輛汽車和550萬台爐竈。

北韓戰争引發通脹焦慮

到20世紀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繁榮的狂熱年代已經過去,經濟甚至陷入了衰退。但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太久,1950年6月,美國卷入了北韓戰争,通脹再次成為焦點。

由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物資短缺和配給制度記憶猶新,消費者争相購買家用品、汽車和非易腐食品。這推動了整體通脹,1950年至1951年通脹高達6.8%,僅食品價格就飙升了10%。

在新成立的價格穩定辦公室的監管下,聯邦政府重新實施了價格管控和配給制度,直至1953年戰争結束。由于北韓戰争期間的短缺和配給制度沒有二戰時那麼嚴重,是以戰後也沒有出現那樣的失控通脹。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實際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後期是通脹相對平穩的時期,當時強勁的消費需求與蓬勃發展的經濟相比對。那個時期的年通脹率在1%至3%之間徘徊。

但裡德表示,盡管人們對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黃金時代”的回憶充滿向往,但這種懷舊情緒掩蓋了20世紀大部分時期物價的劇烈波動。

他說:“人們常常美化地回憶50年代的繁榮與相對物價穩定,似乎認為那是常态,就像一直都是那個樣子。但實際上,那隻是一個短暫的時期。幾乎我們其餘整個曆史都更加多舛谏屣,經濟表現也更加糟糕。”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70年代:滞脹

雖然戰争是20世紀上半葉通脹的主要驅動力,但石油價格則主導了下半葉的通脹走勢。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遭遇了兩次“石油沖擊”。第一次是1973年和1974年,阿拉伯石油出口國組織(OAPEC)因美國和荷蘭在第四次中東戰争中支援以色列,而對它們實施石油禁運。第二次石油沖擊發生在1979年,當時伊朗革命和伊伊戰争擾亂了石油生産。

當石油價格飙升時,汽油、取暖、電力,甚至食品價格也會水漲船高。在第一次“石油沖擊”期間(1972年12月至1974年12月),整體通脹率達到10.5%,能源價格上漲19.3%,食品價格上漲16.1%。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第二次石油沖擊期間情況更糟,1979年3月至1980年3月,整體通脹率達到14.8%的曆史新高,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高紀錄。不僅通脹痛苦萬分,1970年代後期的經濟也陷入衰退,這種糟糕的雙重困境被稱為“滞脹”。

裡德解釋說:“通常高通脹伴随着經濟過熱——物價上漲是因為經濟繁榮,工資在增長。但1979年至1981年的情況絕對不是如此。滞脹真可謂是‘最壞的兩個世界’——高通脹、高失業率和緩慢增長。”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1989年和2008年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飙升

1983年标志着痛苦的滞脹時期結束,也開啟了數十年相對穩定的通脹時期。但1989年和2008年,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飙升曾導緻短暫的較高通脹。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其石油生産國鄰國科威特,但早在幾個月前,兩國日益緊張的關系和伊拉克上司人薩達姆·侯賽因反複無常的行為就已推高油價。1989年,原油價格從每桶16.04美元的低點攀升至1990年每桶32.88美元的高點,超過一倍。

石油和汽油成本的飙升,推動了1989年10月至1990年10月這12個月美國整體通脹率高達6.3%。海灣戰争結束後,能源價格重新回落,通脹也随之降溫。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2008年再次爆發短暫的通脹期,正值那場大衰退的中期。次貸危機導緻房地産市場崩盤,幾家主要美國銀行幾乎倒閉,股市重挫,失業率攀升。就在形勢已經夠糟的時候,石油價格又從每桶35.59美元的低點飙升至每桶127.77美元的高點。

這次價格飙升是由于中國、中東和拉丁美洲需求創紀錄增長,加之全球石油供應的整體不确定性所緻。在加油站,美國人從每加侖不到2美元的價格,被迫支付高達每加侖4.14美元的天價。整體通脹率自1991年以來首次升至5%以上,但在2009年陷入衰退的美國經濟短暫出現通貨緊縮,是自1955年以來首次通貨緊縮。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疫情期間通脹40年來最高

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擾亂了全球經濟,影響程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從未見過。全球數億人被迫居家辦公,全球供應鍊陷入停頓,消費品普遍短缺。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類似,當美國最終解除疫情限制後,長期壓抑的消費需求與相對有限的供給形成鮮明對比,為通脹營造了完美環境。

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美國12個月通脹率達到9.1%的高點,是近40年來最高水準。食品價格上漲尤為劇烈,同期雜貨店食品價格飙升11.4%。對于多數美國人來說,如此劇烈的價格上漲确實令人吃驚,因為1991年至2019年期間,年通脹率僅為2.3%。

深度:3000萬人失業?物價狂漲80%!美國曆史上6次失控的通貨膨脹

裡德表示:“疫情到來之前近40年,物價變動相對溫和。當時的通脹率是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準,但從更廣闊的曆史視角看,疫情期間的通脹并不算特别嚴重。它遠沒有80年代初期、70年代的石油沖擊期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那麼糟糕。”

通貨膨脹一直是美國經濟曆史的永恒話題。每當戰争、能源危機或其他重大事件擾亂供需平衡時,物價就會飙升。雖然近幾十年的低通脹率讓人們放松了警惕,但曆史表明,美國不會對通脹問題掉以輕心,保持價格穩定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需要高度的經濟管理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