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能擴建,目标調高,有多少車企能跨過2025年的生死線?

2022年伊始,汽車行業氣勢如虹,缺芯的陰影似乎在消退。

根據乘聯會的資料統計,今年1月,中國廣義乘用車批發220.2萬輛,同比增長7.5%;生産量209.1萬輛,同比增長10.8%。其中,新能源汽車的生産量和批發數更是實作了約141%的同比正增長。

市場走勢向上,車企的心氣足了,就要做兩件事:調高目标、擴大産能。

産能擴建,目标調高,有多少車企能跨過2025年的生死線?

就目前已經知道的,長城汽車要挑戰190萬輛目标,同比增長48%;比亞迪120萬輛,同比增長64%;奇瑞全年目标是150萬輛,同比增長56%;相對低調的廣汽、一汽、吉利,也分别立下了15%、17%和24%的增長率目标。這樣的增長率别說回到疫情前了,都快回到上一輪車市井噴時的水準了。

為了實作高企的目标,相應的就是産能的擴張,新入局的小米們忙着自己建廠,傳統車企們則在觊觎競争失敗者們留下的“遺産”。東風本田接手原神龍二廠,廣汽埃安接盤廣菲克廣州工廠,衆泰臨沂基地被長城拿下,撫州原大乘生産基地被比亞迪收入囊中。去年底才官宣造車的牛創汽車,也已經快速拿下了大乘汽車常州工廠。

産能擴建,目标調高,有多少車企能跨過2025年的生死線?

如果把時間線再拉長,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有近15家邊緣車企的工廠被接盤。

中國的汽車産業格局正在往兩級分化,頭部車企為搶占紅利不斷吸納産能,尾部車企淪為代工廠或者被收購的炮灰,腰部在逐漸消失。

乘聯會的統計可以引證這一觀點。截至2021年底,全國乘用車零售累計2014.6萬輛,産能合計4089萬輛,産能使用率為52.47%。其中銷量大于60萬輛的車企隻有16家,總銷量為1661.06萬輛,占據了80%的銷量。這16家車企合計産能是2039萬輛,占總産能的50%。而且其中有11家企業的産能使用率高于100%,也就是說産能不足,供不應求。

産能擴建,目标調高,有多少車企能跨過2025年的生死線?

剩下的70家車企中,有60家年銷量低于20萬輛,産能使用率低于50%,29家年銷量少于1萬輛,産能占據了13%,但銷量隻占總數的0.46%。

強者恒強,赢者通吃的局面正在形成。

另一個車企調高目标,擴張産能的邏輯是新能源車。2021年,新能源汽車銷售超過350萬輛,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13.4%。2022年,新能源汽車年産銷有望超過500萬輛,實作150萬輛的淨增長。

産能擴建,目标調高,有多少車企能跨過2025年的生死線?

新能源車的滲透速度遠比行業預估得要快,這也迫使更多車企進入這個賽道。

2022年新能源車市場的玩家,已經不隻是蔚來、小鵬這些新勢力和頭部自主品牌們,合資品牌開始正式宣戰。就連豐田、本田都将在2022年正式推出真正意義上的純電動車。

再往遠說,2023年前,東風本田要推出超過10款電動化車型,吉利汽車2025年365萬輛的銷量目标中新能源車要占40%,長城汽車計劃2025年實作年銷400萬輛,新能源汽車更是要占比超過80%。

産能擴建,目标調高,有多少車企能跨過2025年的生死線?

是以産能成為關鍵,有實力的頭部車企都要儲備産能應對接下來的新能源車競争。

改造現有工廠的産線會直接影響到燃油車的産能,這是基盤,不能動。自建新工廠,拿地、定址、報建審批再到動土建廠,至少2,3年的時間。即使是幾乎拿着“特權”建廠的特斯拉,建成上海工廠也用了将近一年時間。收購閑置工廠,顯然是最有成本效益的做法。目前被收購的這些閑置工廠,幾乎都是被改造成新能源生産工廠的。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還有新勢力不斷湧入新能源車行業的原因,甚至有些剛剛官宣造車的新勢力,很短時間内就能拿出量産車。低價接盤大量的閑置産能,無疑也為新勢力降低了造車的門檻。

産能擴建,目标調高,有多少車企能跨過2025年的生死線?

從中長期來看,2025年是一條線。現在的高目标,高産能,都是為了2025年包括新勢力在内的頭部車企們的最終決戰做準備。三年時間,足以讓一家頭部車企跌入谷底,這樣的先例已經很多了,也足以讓一個新勢力躍居頂流位置。

屆時,必定還會有一次大洗牌,徹底改變行業格局和企業排位。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最痛苦的可能還是已經逐漸勢危的腰部車企,頭部上不去,淪為邊緣車企又不甘心。筆者一位朋友,目前就職于一家暫時還屬于腰部的車企,他就對筆者說,開年到現在總部天天加班,壓力山大。

汽車行業的競争越來越好看,也越來越殘酷了。(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