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檢方稱不後悔起訴陳剛:起到“殺雞儆猴”作用

作者: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訊)“我們認為我們已經實作了美國夢,直到這場噩夢發生。”陳剛說。

距離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籍華人陳剛被捕已有一年,直到今年1月20日,美國司法部才撤銷了對他的犯罪指控。2月23日,陳剛接受了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采訪,冤罪雖已洗刷,但陳剛直言:“我永遠不會和以前一樣了。”

同天,2月23日,美國司法部宣布,終止抓捕“中國間諜”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這項臭名昭著的計劃2018年由特朗普政府發起,為防止中國從事“經濟間諜”,以及所謂“竊取科研成果”。但是,司法部并不後悔。CBS主持人表示檢方拒絕向陳剛道歉,甚至稱,這起到了“殺雞儆猴”(general deterrence)的作用。

美國檢方稱不後悔起訴陳剛:起到“殺雞儆猴”作用

CBS報道

時間倒回至2021年1月14日早晨,陳剛被捕的日子。當天一早,10多名聯邦特工來到陳剛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家中,封鎖了周圍的街道,并一路走到通往他家門前的狹窄走廊。

“他們穿過走廊的方式,讓我知道他們是為我而來”,陳剛說。“他們說,‘你是陳剛嗎?’我說,‘是的’。他們說,‘不要動’”。

早上6點30分,特工讓陳剛站在角落裡,然後去叫醒了他的妻子和女兒。

“我的妻子在睡覺”,陳剛說,“她告訴我,當她聽到那個人喊‘警察! 警察!’時,她以為自己在做夢。”

随後,陳剛被戴上手铐并被帶走監禁。在他被捕後的新聞釋出會上,當時的檢察官安德魯·萊林(Andrew Lelling)言之鑿鑿地稱,這事關“對中國的忠誠”。

“起訴書的指控表明,這不僅僅是貪婪,而且是對中國的忠誠。”

陳剛是美籍華人(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帕帕拉多微納米工程實驗室主任和固态太陽能熱能轉換中心主任。大約從2013年開始,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獲得了美國聯邦機構授予的1900多萬美元的資助。

自2012年以來,陳剛在中國擔任了多項職務,目的是通過提供建議和專業知識,促進中國的科技發展,并獲得經濟回報。自2013年以來,他被控接受了大約2900萬美元的外國資金,包括來自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的1900萬美元。

被捕後,陳剛被控電彙欺詐(2017年申請美國能源部撥款時,未上報與中國科研機構的合作關系)、在納稅申報單上做虛假陳述、未送出外國銀行賬戶報告,如果罪名成立,他将面臨長達20年的監禁。

美國檢方稱不後悔起訴陳剛:起到“殺雞儆猴”作用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陳剛教授接受CBS新聞采訪。視訊截圖

然而,起訴書中的許多指控都站不住腳。合作金額并不屬于陳剛個人,而是屬于麻省理工學院,這項合作也在學校官網上進行了宣傳,并無刻意隐瞞。

麻省理工學院院長拉斐爾·賴夫(Rafael Reif)也替陳剛抱不平稱,這讓科學界感到寒心。

賴夫說:“他把這當作工作的一部分。這裡的教授在尋求資金,寫計劃,收到錢,和學生一起工作,推動科學發展。”

“它(“中國行動計劃”)正在吓唬世界上最好的人才,而我們這個國家需要這些人才,是以他們不敢進入這個國家。”

“我覺得這是對美國所有華裔的攻擊,特别是在學術界。”賴夫說。“我覺得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每一個在美國出生的外國人的攻擊,他們被告知,‘我們并不真正信任你’。”

陳剛是因“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被捕的學者之一。在這項旨在抓捕“中國間諜”的計劃下,已有20位科研人員遭無辜波及,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華裔科學家。《紐約時報》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釋出的資料顯示,其中90%的被告都是華裔,被告最終被定罪的比例約為四分之一。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透露,截至目前仍有六起針對研究人員的“中國行動計劃”案件仍在審理中,其中三人是美國華裔。

但是,事到如今,司法部依舊否認在“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中存在偏見。司法部并不後悔,拒絕向陳剛道歉,甚至稱,這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

司法部卻長梅裡克·加蘭(Merrick Garland)去年10月強調:“我們從未根據種族身份,即一個人來自哪個國家進行調查或起訴。”

負責國家安全事務的助理司法部長馬修 · 奧爾森(Matthew Olsen)也告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對“中國行動計劃”的内部審查中,沒有發現種族偏見的迹象。

但是,這一計劃引發了廣泛抗議和對種族歧視的争議,迫于壓力,當地時間2月23日,美國司法部宣布終止備受争議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

奧爾森承認,亞裔美國人和學者社群長期以來對該計劃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他們一直認為該計劃不僅助長了歧視,還損害了美國吸引頂尖人才和追求尖端研究的努力。

本學期,陳剛已回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但是,他受到的傷害已無法挽回。

“我不再是以前的那個陳剛了。從我的家庭,我們經曆的創傷,我們仍然抱有恐懼,到我的職業生涯。我的研究小組已經消失了。我不再是以前的那個我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