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田”的開局好戲

文 | 蘿吉

時局動蕩時,方知穩定的可貴。

目前國外某熱點地區的人們,肯定對此深有體會,即便是國内,在疫情戰争還未全面結束的背景下,人們對保持穩定的期望,也超過了太平時期對增長、發展的追求。

車市當然也沒什麼不同,隻是身處不同陣營的車企,也正在經曆着不同的境遇。新造車勢力、以及以新能源車為主的品牌,正處于快速增長的黃金年代,而傳統陣營的強勢品牌,則承受着宏觀市場低迷、和新能源車企強烈沖擊的雙重壓力。

對于這些傳統車企來說,穩定,就是勝利。這一點,主流合資品牌陣營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平時經常被并稱為“兩田”的豐田和本田了。

有多穩定呢?我們把觀察的時間階段拉長一點,以2017-2021年間最貼近市場表現的新車上險量為參考,看看兩田的發展趨勢。

先看看本田。從上面這個表格,可以一眼看出兩個特點:

首先是東本、廣本兩家合資公司,雖然過去五年各有漲跌,但兩者的規模卻始終在同一個高度,銷量差距最大的2019年,東本也僅僅比廣本多賣了5萬輛,也就是思域一款車型兩三個月的銷量。

其次,整個本田品牌幾年來的銷量,也一直沒有出現明顯的波動,銷量最高的2019年,相比最低的2018年,幅度變化隻有16%左右。求一個5年來的平均數,本田品牌總計的年均銷量是150.4萬輛,以此為基準,本田最大的偏離幅度則隻有8.7%。

這是什麼概念呢?作為對比,一汽-大衆5年來最高和最低年銷量的差為38.3萬輛,波動幅度達37.2%,上汽大衆的最大波動幅度要小一些,但也達到了26.4%,至于上汽通用旗下的别克,也是年均百萬輛級别的品牌,五年來最大銷量波動幅度更是高達42.2%。

至于豐田,和本田上下波動的趨勢不同,豐田整個品牌層面,在過去五年裡一直處于增長狀态,兩個合資車企在國内的銷量規模,從2017年的114.2萬輛增長到了2021年的近160萬輛,5年裡總計增長了40%。

當然,豐田品牌這五年來的增長,主要是由廣汽豐田實作的,在SUV市場增長最快的幾年裡,廣汽豐田的SUV陣容隻有一台利潤可觀、但規模有限的漢蘭達,且同時期擔任銷量主力的雷淩,聲量和銷量不及同門的兄弟車型,是以銷量規模就比一汽豐田小了一些。

“兩田”的開局好戲

而随着C-HR、威蘭達等SUV産品的補充,以及凱美瑞的成功換代,廣汽豐田逐漸彌補了和一汽豐田的差距,從2020年起就已經和後者平起平坐,兩者在2021年,都達到了和東風本田、廣汽本田相近的80萬輛規模。

之前聊日系的時候,東風日産的地位,不亞于兩田的任何一家合資公司,雖然目前東風日産的銷量規模也是其中最高的,但在過去幾年的競争中,日産品牌幾款重磅的支柱車型,在豐田、本田的競品面前也展現出了一定的壓力,之前常提的“日系三強”的說法,出現次數已經遠遠不及“兩田”。因為如今支撐日系強勢大趨勢的核心,正是豐田和本田。

合資陣營的各個系别中,多年來一直都有各自不同的形象,歐美系品牌熱衷于對新技術的應用,而日系品牌則以穩妥、保守著稱,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歐、美系品牌大量普及渦輪增壓和雙離合變速箱時,日系品牌依然保留了大量的搭載自吸、AT或CVT車型。

當然,某個系别中涵蓋了多個品牌,如果對同一系别的車企一概視之,就難免會出現錯誤判斷。例如如果把豐田、本田穩定的發展,直接歸功于保守、沉穩的發展步伐的話,那麼對自吸、AT技術更加執着的馬自達,就無法解釋其幾年來讓人心疼的市場了。

兩田的穩定和保守,并不是靜止而一成不變,而是動态和積極變化的,它們一直保持着對市場、對技術、對行業的敏感關注,并且能夠正确地對趨勢做出判斷,隻是做出相應行動之前,會盡量延長觀察的時間,以避免誤判導緻的負面後果。

例如本田推進渦輪增壓技術比大衆晚了數年,但最終推向市場後,很快成為思域、雅閣、CR-V等核心車型的主力引擎,毫不拖泥帶水,但同時它也保留了相對穩妥的CVT變速箱與之搭配,于是避開了包括很多車企都踩過的品質和頓挫體驗的坑。對于本田來說,推出一件産品不追求快,但一定要穩,要拿産品來真正滿足使用者需求,而不是為了順應潮流。

“兩田”的開局好戲

豐田的保守形象是最深入人心的,但是它在對凱美瑞進行換代時,卻采用了一套極具視覺挑戰性的激進設計,一度被稱為妖風肆虐。可以看出在核心車型的設計疊代上,豐田反而一直比大衆及其它歐系品牌們要激進得多。

而在保守層面,豐田也确實處處透着股小心翼翼,比如多家車企迫于法規壓力推進三缸機,上汽通用和福特等品牌都有過主力車型全系換裝三缸的措施,而豐田在卡羅拉、雷淩上推1.5L三缸機時,則依然保留了之前的1.2T和雙擎混動版本,進而形成了同級車型罕見的3套動力總成并行銷售的場景。

總之,保守這個詞,并不能充分解釋兩田在逆市中為什麼能保持難得的穩定,每個車企都有自己的性格,但是在不同時期,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态。具體剖析最新的銷量資料會發現,豐田和本田最近在中國市場的狀态,并不相同。

“兩田”的開局好戲

還是先看本田。今年1月份,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相較去年同期,新車銷量分别遇到了18.1%的下滑和12.7%的增長,不過最終兩家公司的銷量規模還是保持平衡,都在8萬輛左右。

整個本田品牌的産品陣容,在最近一段時間并沒有明顯的趨勢性變化,除了艾力紳、奧德賽的正常更新外,主力陣容的變動,主要就是東風本田思域的換代,以及廣汽本田同步引入的姊妹車型——型格。

雖然同比依然下滑了11.7%,但是考慮到去年僅售出不到14萬輛,1月份單月就逼近2萬輛的新思域,無疑已經成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兩田”的開局好戲

與此同時,去年12月剛剛上市的型格,第一個完整銷售月就售出7千多輛,廣汽本田的一個新的銷量支柱,正冉冉升起,它也是廣汽本田在1月份實作兩位數增長的最大增量來源。

銷量構成上,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的現狀非常健康,兩者的轎車、SUV的銷量規模都非常均衡,10萬元左右有飛度/LIFE,15萬元左右有思域/型格和XR-V/缤智,20萬元級别有雅閣/INSPIRE和CR-V/皓影,25-30萬元銷量規模不大,但艾力紳/奧德賽和UR-V/冠道,也都保持着相當的體量。

如今的本田,在各個類别、各個級别和價位的市場中,都有着非常牢固的根基,整體發展極其均衡,這正是其新能源車尚未真正發力之前,依靠燃油車為主力依然能保持穩定的根本。

“兩田”的開局好戲

豐田的現狀,和本田就不大一樣了。目前豐田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主旋律并不是穩定,而是擴張,或者換句話說,豐田是在以進攻的姿态,以求在競争加劇的市場環境中保持自身的穩定。

2021年年中,南北豐田同時發力,各自推出了淩尚和亞洲獅,來填補自身在A+級轎車市場的空白,隻是銷量規模遠不及雷淩/卡羅拉和凱美瑞/亞洲龍,隻能實作一定的銷量補充。

不過豐田對新細分市場的進攻,才剛剛開始。廣汽豐田的鋒蘭達、威飒,一汽豐田的銳放、淩放,在最近幾個月裡集中上市,分别填補了A-級SUV和B級5座SUV的空白,而在此之前,一汽豐田補齊了自己在7座SUV的空白,推出了漢蘭達的姊妹車型皇冠陸放。

“兩田”的開局好戲

來到2022年,廣汽豐田和一汽豐田不但各自完成了互補,也同時向多個新的細分市場發起猛烈攻擊,其中主攻23-26萬元高價位區間的淩放,1月份上險量達到了4553輛,姊妹車型威飒未來的表現,預計也不會落後多少,屆時豐田在25萬元左右的價位,将正式對豪華陣營的一系列入門級SUV産生實質性的沖擊。

而在15萬元左右的SUV市場,奕澤和C-HR過于運動的定位,導緻銷量還無法與本田的缤智、XR-V相抗衡,但銳放和鋒蘭達已經完全改為主流家用的風格,借助豐田目前的品牌力,預計不難從市場中搶到相當的份額。

如此猛烈的産品攻勢,足以讓我們重新認識那個以低調、沉穩著稱的豐田。豐田章男社長也在2022年的緻辭中說道,在如今生活多樣化、沒有标準答案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是盡快做出決斷,然後去做、去驗證。

不過今天豐田的創新和應變,确實還是基于過去持續多年的穩步發展,這一系列新增的車型,其實就是豐田握在手裡的大牌,其它競争對手當然也有類似的機會,隻是它們手裡的大牌,在之前都已經提前出得差不多了。

2022年才剛剛開始,這會是一個順勢品牌增長提速、而逆勢品牌加速下滑的年份,主流合資品牌的份額預計會進一步萎縮,但是對于兩田來說,不管以後的地位如何,短期來看,依然會是市場上最穩定、堅挺的代表。

“兩田”的開局好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