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患病躺在床上後才明白:人老後,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01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視訊:

一個外國友人,說他非常羨慕我們中國的孩子。因為在他們國家,父母隻負責把他們養到成年,以後就不會再管他們的生活。

而中國的父母不僅負責把孩子養大,供孩子上學,等到孩子長大成人要組建家庭的時候,父母還會幫着買房子、給彩禮、帶孫子。

他說,如果有下輩子的話,他一定要投胎來中國。

确實,“中國式父母”一直被稱為世界上最盡心盡責,同時又是最辛苦的父母。

他們終其一生都在為了子女奉獻。隻要兒女們能夠過得好,哪怕是割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他們也在所不惜。

按理說,父母養我們小,我們就該養他們老。

患病躺在床上後才明白:人老後,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等到父母年老需要我們照顧的時候,為人子女者就應該承擔起為他們養老的責任,讓父母頤養天年。

然而有一些做子女的,卻常常把自己對父母的依賴,看成了天經地義,把父母對自己的關愛,看作理所應當。

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為他們提供的友善與便捷,同時又對自己的義務視如無睹,不願贍養父母,寒了他們的心。

劉姨就攤了這樣一群“白眼狼”子女。

患病躺在床上後才明白:人老後,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02

劉姨今年73歲,年前一場重病導緻她隻能長期卧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顧。然而育有三個子女的劉姨,此時除了老伴卻沒有一個子女願意過來照顧她。

是因為劉姨年輕時不作為、虐待過自己的子女,導緻子女心寒不願搭理她嗎?

并不是。

相反,她還是一位非常稱職的母親。

劉姨和老伴年輕時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工。在那個年代,想要拉扯大三個孩子,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劉姨和老伴卻硬是撐過來了。

他們偷偷種過菜,喂過豬,給人洗過衣服,做過小生意。不僅把兒女們一個個都撫養成人,還供他們上學,又幫兩個兒子娶了媳婦,給女兒置辦了嫁妝,幫着他們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按理說,做父母的做到這一步,對子女的責任就算結束了。往後兒女的人生,也該由他們自己負責了。

患病躺在床上後才明白:人老後,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然而,劉姨看不得孩子們受苦。子女成家立業後,劉姨依然像塊“革命磚”似的,終日奔波在三個孩子之間:

這家兒媳婦生娃需要她幫忙帶孫子,她就去這家幫忙照顧;那家平時上班沒空,她就隔三差五過去幫忙收拾屋子,洗洗衣服做做飯。

劉姨甚至還會拿自己和老伴的養老金,去補貼他們的生活。

盡管劉姨的幾個孩子生活條件都還不錯,完全可以請保姆帶娃、讓鐘點工收拾家務,也根本用不着劉姨的養老金。但有親媽這個“免費勞力”,誰會不用呢?

子女們對劉姨的全部付出,照單全收。

老姐妹們都勸她,讓她多為自己考慮,留點錢将來好養老。劉姨不以為意:“都說養兒防老,我有三個子女,還怕老了沒依靠嗎?”

直到這次生病,她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孤立無援。

這兩年老伴的身體越來越差,本身就需要劉姨照顧他的起居。如今換他來照顧劉姨,如果說隻是簡單地給喂個飯、送個水,或許還可以勉強應付。

可劉姨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不僅要端屎端尿,還要翻身擦洗,老伴根本就力不從心。

兒女們隻在出院那天來探望過。

患病躺在床上後才明白:人老後,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劉姨給他們打電話,一個個卻都在想辦法推诿。不是說上班忙,就是借口自家走不開。

誰也不願意在床前做孝子,伺候她這個“累贅”。

就連往年一到寒假就把兒孫們送來給劉姨照看的慣例,今年也沒了。都怕一踏進這個家門,就要和這些“爛事”攪和在一起,有去無回。

兒女們指望不上,劉姨隻能自己想辦法。

她想花錢找護工照顧自己,卻發現這些年的積蓄早就在平時被自己拿去補貼兒女們,所剩無幾了。

劉姨這才明白:人老後,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隻有積蓄才靠得住。

隻可惜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她成了沒人管的糟老太婆。

患病躺在床上後才明白:人老後,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03

在老一輩人的意識裡,“養兒防老”的觀念一直根深蒂固。

幾乎全中國的父母都可以為了子女心甘情願地付出,然而卻不是所有子女都能這樣回饋自己的父母。

是以,老年人愛護子女的同時,也要明白以下兩個道理。

一:步入老年以後,要懂得對子女适當涼薄。

相傳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有一種雕。

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母雕每天不辭辛勞飛行幾百英裡,去尋找一種更為牢固的鐵樹枝築巢,并在上面鋪滿樹葉、羽毛和雜草。

然而等到孩子長大,它就會親手把安樂窩打破,讓它們自力更生。

正如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所說:

“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盡早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發生,你就越成功。”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通病就是永遠把孩子當孩子。

為了能讓孩子們過得輕松一些,常常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哪怕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

有相當一部分子女,非但不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反而因為長期處于被父母照顧的便捷之中,漸漸養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把父母的付出習以為常,對親情關系麻木不仁。

想想就讓人寒心。

是以越是步入老年以後,就越是要懂得對子女适當涼薄。

上半場,好好愛子女。下半場,好好愛自己。

患病躺在床上後才明白:人老後,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二:人老以後,積蓄就是底氣。

曾經有人說,除了親情,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關系都要靠金錢來維系。

然而随着社會越來越現實,至高無上的親情,也在金錢利益裡一步步被淪陷。甚至于父母子女之間,也變成了“有錢有親情,沒錢沒親情”的利益關系。

很多老人年輕的時候,就把養老的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

認為反正将來老了,自己的财産也是兒女的,倒不如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補貼他們一些。能給一百,就絕不會給自己多留一塊錢。

然而傾囊而出的常常不止積蓄,還有自己後半生的幸福和保障。

放眼望去,那些老了以後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人,大多都是能夠讓子女“有利可圖”的父母。或是有些閑錢,或是有處房産。

即便他們生活不能自理,床前也會擠滿前來“盡孝”的子女。縱然兒女各自心懷鬼胎,但好歹有人願意端水送飯,能夠養老送終。

哪怕子女嫌棄伺候老人髒、累,自己兜裡揣點錢,上個好點的養老院或者雇一個護工看護自己,晚年也不至于太過凄涼。

往往正是那些為了子女毫無保留的父母,晚年無人問津、老無所依的機率更大。

是以人老以後,要多為自己的晚年考慮,積蓄就是晚年生活最大的底氣。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

“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痛噬人心。”

為人子女的應該懂得“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道理,在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盡到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再來後悔莫及。

文/無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