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患病躺在床上后才明白:人老后,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01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一个外国友人,说他非常羡慕我们中国的孩子。因为在他们国家,父母只负责把他们养到成年,以后就不会再管他们的生活。

而中国的父母不仅负责把孩子养大,供孩子上学,等到孩子长大成人要组建家庭的时候,父母还会帮着买房子、给彩礼、带孙子。

他说,如果有下辈子的话,他一定要投胎来中国。

确实,“中国式父母”一直被称为世界上最尽心尽责,同时又是最辛苦的父母。

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为了子女奉献。只要儿女们能够过得好,哪怕是割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他们也在所不惜。

按理说,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就该养他们老。

患病躺在床上后才明白:人老后,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等到父母年老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为人子女者就应该承担起为他们养老的责任,让父母颐养天年。

然而有一些做子女的,却常常把自己对父母的依赖,看成了天经地义,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看作理所应当。

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方便与便捷,同时又对自己的义务视如无睹,不愿赡养父母,寒了他们的心。

刘姨就摊了这样一群“白眼狼”子女。

患病躺在床上后才明白:人老后,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02

刘姨今年73岁,年前一场重病导致她只能长期卧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然而育有三个子女的刘姨,此时除了老伴却没有一个子女愿意过来照顾她。

是因为刘姨年轻时不作为、虐待过自己的子女,导致子女心寒不愿搭理她吗?

并不是。

相反,她还是一位非常称职的母亲。

刘姨和老伴年轻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在那个年代,想要拉扯大三个孩子,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刘姨和老伴却硬是撑过来了。

他们偷偷种过菜,喂过猪,给人洗过衣服,做过小生意。不仅把儿女们一个个都抚养成人,还供他们上学,又帮两个儿子娶了媳妇,给女儿置办了嫁妆,帮着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按理说,做父母的做到这一步,对子女的责任就算结束了。往后儿女的人生,也该由他们自己负责了。

患病躺在床上后才明白:人老后,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然而,刘姨看不得孩子们受苦。子女成家立业后,刘姨依然像块“革命砖”似的,终日奔波在三个孩子之间:

这家儿媳妇生娃需要她帮忙带孙子,她就去这家帮忙照顾;那家平时上班没空,她就隔三差五过去帮忙收拾屋子,洗洗衣服做做饭。

刘姨甚至还会拿自己和老伴的养老金,去补贴他们的生活。

尽管刘姨的几个孩子生活条件都还不错,完全可以请保姆带娃、让钟点工收拾家务,也根本用不着刘姨的养老金。但有亲妈这个“免费劳力”,谁会不用呢?

子女们对刘姨的全部付出,照单全收。

老姐妹们都劝她,让她多为自己考虑,留点钱将来好养老。刘姨不以为意:“都说养儿防老,我有三个子女,还怕老了没依靠吗?”

直到这次生病,她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孤立无援。

这两年老伴的身体越来越差,本身就需要刘姨照顾他的起居。如今换他来照顾刘姨,如果说只是简单地给喂个饭、送个水,或许还可以勉强应付。

可刘姨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不仅要端屎端尿,还要翻身擦洗,老伴根本就力不从心。

儿女们只在出院那天来探望过。

患病躺在床上后才明白:人老后,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刘姨给他们打电话,一个个却都在想办法推诿。不是说上班忙,就是借口自家走不开。

谁也不愿意在床前做孝子,伺候她这个“累赘”。

就连往年一到寒假就把儿孙们送来给刘姨照看的惯例,今年也没了。都怕一踏进这个家门,就要和这些“烂事”搅和在一起,有去无回。

儿女们指望不上,刘姨只能自己想办法。

她想花钱找护工照顾自己,却发现这些年的积蓄早就在平时被自己拿去补贴儿女们,所剩无几了。

刘姨这才明白:人老后,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只有积蓄才靠得住。

只可惜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她成了没人管的糟老太婆。

患病躺在床上后才明白:人老后,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03

在老一辈人的意识里,“养儿防老”的观念一直根深蒂固。

几乎全中国的父母都可以为了子女心甘情愿地付出,然而却不是所有子女都能这样回馈自己的父母。

因此,老年人爱护子女的同时,也要明白以下两个道理。

一:步入老年以后,要懂得对子女适当凉薄。

相传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一种雕。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母雕每天不辞辛劳飞行几百英里,去寻找一种更为牢固的铁树枝筑巢,并在上面铺满树叶、羽毛和杂草。

然而等到孩子长大,它就会亲手把安乐窝打破,让它们自力更生。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说:

“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发生,你就越成功。”

中国式父母最大的通病就是永远把孩子当孩子。

为了能让孩子们过得轻松一些,常常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哪怕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

有相当一部分子女,非但不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反而因为长期处于被父母照顾的便捷之中,渐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把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对亲情关系麻木不仁。

想想就让人寒心。

所以越是步入老年以后,就越是要懂得对子女适当凉薄。

上半场,好好爱子女。下半场,好好爱自己。

患病躺在床上后才明白:人老后,真正靠得住的不是老伴也不是子女

二:人老以后,积蓄就是底气。

曾经有人说,除了亲情,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关系都要靠金钱来维系。

然而随着社会越来越现实,至高无上的亲情,也在金钱利益里一步步被沦陷。甚至于父母子女之间,也变成了“有钱有亲情,没钱没亲情”的利益关系。

很多老人年轻的时候,就把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

认为反正将来老了,自己的财产也是儿女的,倒不如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补贴他们一些。能给一百,就绝不会给自己多留一块钱。

然而倾囊而出的常常不止积蓄,还有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和保障。

放眼望去,那些老了以后可以安享晚年的老人,大多都是能够让子女“有利可图”的父母。或是有些闲钱,或是有处房产。

即便他们生活不能自理,床前也会挤满前来“尽孝”的子女。纵然儿女各自心怀鬼胎,但好歹有人愿意端水送饭,能够养老送终。

哪怕子女嫌弃伺候老人脏、累,自己兜里揣点钱,上个好点的养老院或者雇一个护工看护自己,晚年也不至于太过凄凉。

往往正是那些为了子女毫无保留的父母,晚年无人问津、老无所依的概率更大。

所以人老以后,要多为自己的晚年考虑,积蓄就是晚年生活最大的底气。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

为人子女的应该懂得“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道理,在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尽到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再来后悔莫及。

文/无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