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的心态,藏着孩子的未來

這是現代家長教育的第2287篇文章

作者:魚爸

1

每次放假,孩子們最怕的就是被親戚們圍着詢問成績。

倘若考得好,倒是可以大聲回答,而沒考好,就不好意思說了,甚至成績通知單都不想給爸媽看。

成績不理想,很容易被父母修理一通。

說起成績通知書,我們都會有自己的故事。

我記得那時候就幫我的好朋友改過分數,也寫過評語。

因為他的筆迹父母認識,是以就要我代勞,我也是緊張地握着筆,盡量讓那些字像大人寫的。

每次蒙混過關,他就謝天謝地,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年。

後來被他爸知道了,連着我一起被訓了一頓。

如今我們還常常會談起這事。

其實他爸媽也不會因為分數的事而打罵他。

隻是他覺得父母已經為這個家夠操心的,不想讓他們為分數煩心。

國小時他的分數就一直在及格線那徘徊,我們也就是加幾分,剛剛及格而已。

後來他去了中學就努力了起來,考進了重點大學。

我一直很喜歡他的爸媽。

他們總是鼓勵那個及格線附近徘徊的兒子。

是以他說最感謝的就是父母那時候沒有把自己拿去跟同學比。

讓他一直不覺得學習有多痛苦,反而讀了很多課外書。

到了中學就厚積薄發,輕松地趕了上去。

父母的心态,藏着孩子的未來

2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速度。

比如有的孩子懂事早,是以很小的時候就會懂得規則。

在學校得到老師的青睐,在家裡得到大人的寵愛。

就拿叫人這件事來說,男孩就明顯不如女孩。

每次小侄女來我家,見到我的奶奶就是親熱地叫“婆婆,婆婆。”

看到我們去她家,剛進樓道間就能聽到她在叫喚。

讓人不禁誇獎這個懂事的小家夥。

而比她大兩個月的小男孩呢。

不管我們怎麼說,他隻會從牙縫裡擠出一句“婆婆!”沒有一點熱情。

有時候在玩的時候還很不耐煩。

是以,不能把孩子拿來比來比去。

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進而好好引導,幫助他們。

不愛打招呼的孩子,我們送他們去學校就自己主動跟老師打打招呼。

在外邊見到朋友也要熱情地問個好。

這樣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到方法。

如果孩子不打招呼。

你卻吓着他說,“你看你們班的同學,都知道打招呼,老師多喜歡。

而你總是像個啞巴一樣,老師不會喜歡的“。

怎麼辦?

孩子還是做不到,但心裡卻相信老師不會喜歡自己。

是以更加怕老師,更加不敢打招呼了。

父母的心态,藏着孩子的未來

3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忌諱地就是總盯着别人家孩子的好,用來數落自己的孩子。

就怕父母自己把日子過的稀爛,卻要求孩子優秀。

老家有一個親戚,家裡的兒子剛剛讀國中。

每次見到她,就會聽她數落自己的兒子。

說他讀書不努力,參加教育訓練班,花了家裡的錢,還是不長進。

有時候心情不好時還罵兒子說一臉的坨坨,也不知道像誰。

說的最多的事就是:其他人的兒子為什麼就這麼厲害?

最近常常挂在嘴邊的是兒子一個堂哥研究所學生畢業,考公務員進了縣辦公室。

逢人便講,當着她兒子的面時更是聲音嘹亮。

孩子每次都低着頭聽着,一言不發,每次見到我們從來不打招呼,總是低着頭躲避。

她自己是典型的自己當豬,望子成龍的代表。

從來沒有看到她為兒子的學習操過一點心。

小的時候,兒子寫字寫得歪歪扭扭,她覺得不好看,還發發脾氣。

慢慢的就不管了。

但是每次考試結束後,通知書一到家,就看到大門一閉,然後裡面就傳來孩子撕心裂肺地求饒聲。

因為她常常在外邊打牌到很晚,是以常常給孩子吃友善面。

那一臉的坨坨就是這樣吃出來的。

奇怪的是她跟外邊人客客氣氣,對村裡那些家境好的人家更是畢恭畢敬。

因為要經常借錢去外邊打牌。

可是一回到家裡,對着自己的兒子就是一副惡嘴臉。

再看那個考了公務員的孩子家,那真的是天壤之别。

他的媽媽是我們那出了名的優秀。

家裡收拾地井井有條,他們家也是最早給孩子置辦書架和書桌的。

而且給孩子的書架上置辦滿了書。

我們都經常去借書看。

他媽媽也特别重視孩子的教育。

記得有一次,我在他們家玩,剛上一年級的兒子說老師要數數的小棒子。

她就去山裡找了那種莖很粗的茅草,一節節地用刀切整齊。

數出100個棍子,然後用皮筋紮好。

這樣的教具,讓數學老師都稱贊不已。

而他媽媽也拜托我多給她兒子輔導功課,那時候我讀四年級。

這樣用心的媽媽,怎麼會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呢?

這麼多年後,孩子們都長大了。

我們就能看出,你的心在哪裡,你的收獲就在哪裡。

父母的心态,藏着孩子的未來

4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身教大于言傳,就是說要教育好孩子,先教育自己。

先讓自己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裡,有一個正确地價值觀,有一種平和的情緒、精神的富足。

父母的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最大。

因為父母的取舍、待人接物的态度,常常被孩子習得。

比如有次跟小小魚讀到一篇民國老課本,上面寫着:

“兒随父,遊工廠,見勞工衣敝衣,兒輕視之。

父曰‘人皆平等,勞工雖貧,不可輕視也。“

短短的幾句話,就影響孩子價值觀的形成。

如果父母也是趾高氣揚地對勞工。

孩子隻會更加過分。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父母給孩子最催肥的食物,最昂貴的衣物,最庸懶的生活環境,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活。

覺得這就是愛,唯獨自己不見蹤影。

給孩子的教育少了最重要的一點——身教。

反而成群結隊地打麻将,看電視,逛街購物,吹天侃地。

你問他在做什麼?

一邊去,忙忙忙……

有一次跟一個同學聊天,他一直很忙,正在為自己的事業打拼中,但就是沒有時間照顧孩子。

我說,“你要多花時間陪陪孩子,努力培養你的孩子呢。“

“開玩笑吧!我又沒錢,怎麼培養?“

“比如你兒子可以多讀讀繪本,少玩點手機遊戲,少看點卡通片啊!多一起玩耍“

“讀什麼書,你看我們機關那些書呆子,沒一個有用的。“

“好吧,那你談談你的高見?”

“我等着他自己成才,不是說有一句叫靜待花開嗎?”

我也隻能笑笑了。

我想,等你自己的事業還沒眉目,就錯過了孩子的成長。

你說的靜待花開,隻怕會讓你頭疼不已。

同樣是做父母,有的人忙着,不知道為什麼忙着,隻知道說“我是為了你好!“

心想一切為了孩子,結果卻我行我素。

而孩子希望“你對我好,而不是為了我好。”

與其口口聲聲說一千句我為你好,不如認認真真為孩子做些對他好的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