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兒子誇自己有一個好媽媽,為何大兒子卻指責母親:她非常不論理

蘇轍曾說過:“慈孝之心,人皆有之”。在現實生活中,孝順父母是每個兒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但有很多家庭,因為父母感情出現問題,也會影響到家中兒女之間沖突不斷。

特别對于父母離異的家庭,子女也會随着父母感情破裂而選擇其中一人生活,但這并不代表兒女不再對另一方不盡贍養責任。這種現象其實在很多家庭存在,那麼他們是如何處理的呢?

一、73歲母親住院無人照料,為何盡孝時卻斷了親情

來自荥陽的張文華,今年73歲,老人有兩兒一女,如今她因腦梗住在醫院身邊卻無人照料。老人說,這幾天來連飯都吃不上,無助的她才下決心求助。那麼兒女雙全的她為什麼連吃飯都成問題呢?

小兒子誇自己有一個好媽媽,為何大兒子卻指責母親:她非常不論理

老人表示,住院時是自己的小兒子柴志國把自己連夜送到了醫院,因為家裡太忙,又有兩個孩子需要照顧。她的話裡話外是對于孩子的體諒,但反過來,對老人在醫院的處境,張老太太的兩個兒子和女兒又了解多少呢?

小兒子柴志國說,2月18号下午,母親身體不适,他就趕緊請假接上母親送到荥陽大醫院檢查,當時母親血糖很高,身體抽搐,就趕緊進行搶救,他在醫院陪了母親三四天,因為孩子要上網課,他得回家找錢給母親治療,隻能讓母親在醫院先将就着,昨天下午他才趕到醫院。

老太太說,她已經住了三次醫院,住院費都是小兒子拿錢,而大兒子和女兒不光是她此次生病住院過程中,從頭到尾都沒出現過,而是根本就和她這個母親斷絕了來往,常年不管不問。柴志國也說:哥哥從來就沒有管過我媽,他也沒把我母親當成母親,大概有十幾年沒有看過我媽了。甚至在路上和母親擦肩而過,見面連招呼都不打一個。

都說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情感。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可張老太太的大兒子竟然這樣對母親視而不見,讓人不能了解和接受。

當調解員問他,兩兄弟關系怎麼樣時?柴志國說“我們兩個沒有關系”,這話聽了更讓人驚訝。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怎麼可能沒有任何關系呢?但柴志國表示,因為我贍養我的母親,他又不管,他等于跟我沒有任何關系。

小兒子誇自己有一個好媽媽,為何大兒子卻指責母親:她非常不論理

二、大兒子拒絕去看望母親,原來竟是一紙協定

看來,這個家庭是因為有了沖突,才讓兄弟失和,母子之間形同陌路。柴志國表示,這十幾年來,從他個人角度他一直把自己當成母親唯一的孩子,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找大哥和二姐,但母親和他不一樣,始終都惦記着他們。

張老太太也表示,自己現在也老了,也想讓孩子們來陪陪她,照顧她。對此,張太太太的大兒子聽說母親在醫院求助,想讓他去看看她時,大兒子一口回絕“那我看不了”。他表示自己有協定為證。

小兒子誇自己有一個好媽媽,為何大兒子卻指責母親:她非常不論理

柴志軍說,2015年老父親去世以後,母親的贍養問題就成了他們姊妹三人的重中之重,到了2016年恰逢家中老宅需要重新确權,兩件事情并做一件,姊妹三人就和母親共同簽訂了一份協定書,規定老宅歸老人的小兒子柴志國所有,條件是,柴志國一人負責老人的生養死葬、日常開銷以及大病醫療等所有均由他一人承擔。

柴志國說,當時确權時,哥哥去村裡搗亂,管确權的人說你們家有糾紛就不能确權,因為宅基地是母親的名字,沒有辦法母親就跟大兒子簽了協定,當時他也很生氣。在他看來,那份協定根本就是大哥和二姐用來脅迫他和母親,進而推脫贍養責任的工具。

但大兒子柴志軍卻表示,這個祖宅,在2003年經過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給他們姊妹三人,他能代表妹妹的态度。

原來,早在2003年,張文華就和丈夫經過法院判決離婚,老宅作為夫妻共同财産配置設定給了三個成年子女,也就是柴志軍姊妹三人。在最後的十幾年間,老爺子一直跟着大兒子生活,直到2015年因病去世,一應養老、喪葬費用均由大兒子一人承擔。老太太則一直跟着小兒子生活至今。

小兒子誇自己有一個好媽媽,為何大兒子卻指責母親:她非常不論理

以當年的判決書為依據,在2016年房屋重新确權時,柴志軍認為,老宅雖然暫時還在母親名下,但實質上已經屬于他們姊妹三人共有,因而母親和弟弟沒有權利擅自處置,這才有了最終簽訂的協定。

對于母親現在生病一事,大兒子表示自己就按當初立的協定走就行,他不願意去醫院看望母親,聽了讓人不能相信。

協定是冰冷的,但人是有感情的,母親養我們小,兒女養父母老是天經地義的事,母親帶我們到這個世上,現在母親住院,身為大兒子于情于理都要前往探望,給老人一些慰藉。但大兒子就是一句:“不想去”。他為什麼如此抵觸與自己的親生母親見面呢?

三、父母恩怨引發母子失和,親情珍貴,别等子欲養而親不待

柴志軍表示,母親對他總是惡言相向,罵他的話不是說他早該死了,就是讓他被汽車撞死,這種咒罵的話讓他很是傷心,而他去年夏天見母親時還被她罵。這話讓弟弟聽後直言,他這是自己給自己找的理由。

小兒子誇自己有一個好媽媽,為何大兒子卻指責母親:她非常不論理

弟弟表示,母親從來說話都不難聽,母親現在作為一個弱者,不管别人找什麼理由說她的不好,但弱者畢竟是弱者,她是我媽。

同一個母親,在兄弟倆口中卻判若兩人,張老太太到底咒罵過自己的大兒子沒有呢?當電話聯系張老太太時,老人一句:“他說瞎話,他都不理我,罵我說我死了”,當調解員又問她“你罵過他沒?”

老太太說:“他打我我不罵他?”張老太太的話,讓人驚訝,她為什麼會說大兒子打她,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對此,大兒子不願講出事情真相。小兒子說,在2003年母親和父親離婚時,大哥一直和父親關系不錯,為了父親有退休工資,手裡有錢就背信棄義跟着父親,無論父親做什麼事他都支援,哥哥就是為了讨好父親才打了母親。原因是父親在外面有人了,讓母親很生氣。是以父親才讓大兒子去找母親說事情要辦離婚,離婚之後父親就可以另娶了。

聽到此話,大兒子柴志軍堅決予以否認。原來,母親當年認為父親和同村一個女人有不正當關系,母親就讓他去打對方,他不可能聽信母親的一句話就去打人家,是以,他和母親慢慢積攢起來沖突,母親總罵他這個大兒子不跟她一心。

小兒子誇自己有一個好媽媽,為何大兒子卻指責母親:她非常不論理

常言道,為尊者諱,為死者諱。柴志軍本不想把父母的舊怨吐露于人前,無奈母親和弟弟苦苦相逼,他說他和母親之間的關系之是以會如此疏離,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當初父母離婚時,他沒有選擇站在母親一邊,在他看來,不是父親有了外心逼母親走,而是母親不放心父親,捕風捉影胡亂猜測。

時隔近20年,兩兄弟的父親早已經去世,如今事件不再追究當初兩位老人誰是誰非,而是想辦法幫他們找回親情。

在調解員的勸說下,大兒子志軍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他表示父親去世了,就剩母親這一個老人,因為以前自己可能在語言表達上受過母親的傷害,一時走不出來,是以心結也打不開,其實母親在他心裡還是很有位置的,他表示,隻要母親以後不找事,他會買東西去看母親,就是老人花錢也無所謂。他也渴望和母親重建立立一種溫暖的親情。

小兒子誇自己有一個好媽媽,為何大兒子卻指責母親:她非常不論理

情感分析:

看後讓人非常感慨,都說母子哪有隔夜仇,而他們兄弟之間、母子之間關系卻十幾年不來往,隻能說,父母恩怨影響了他們之間的正常來往,也把親情給丢失了。

有一句話叫:不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我們不去道德綁架誰,因為各有自己的立場,就如這兄弟二人,一個站位父親,一個支援母親,是以孰是孰非都已經成了過往。他們之間要解決的就是當下母親的贍養問題才是關鍵。

在柴志軍心中,當調解員問他對母親的看法時,他對自己的母親沒法用語言表述,他認為母親非常不講理。但弟弟柴志國卻評價母親吃苦耐勞,是天下最好的媽媽。

小兒子誇自己有一個好媽媽,為何大兒子卻指責母親:她非常不論理

在大兒子心中,母親意味着不通情達理,給她養老讓人沒辦法。但在小兒子心中,他有一個好媽媽,意味着他永遠的幸福,也意味着他有一個真正的媽媽,他會給她養老送終。

同樣都是兒子,說出的話卻大相徑庭,一個說母親不通情達理,一個說母親是天下最好的媽媽。這就說明在母親心中兩個兒子曾經差別對待過,要不然不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有人說,不管愛情友情親情,都是易碎品,一旦出現過裂縫,便很難恢複原貌;不論是誰對不起誰,那裂縫都如同兩面刃,一面傷人,一面傷己。

可見,多子女家庭,母愛不是誰都能享受得到。從大兒子的話中,他曾說過自己的态度代表妹妹的态度,說明母親以前确實在老伴兒問題上存在有過激行為,才造成了兄弟不和,母子離情。而在老宅确權時,她也沒有一碗水端平,對大兒子和女兒有不公平對待,雙方才簽訂大兒子和女兒對她以後不負責贍養的協定出現,讓這個家庭有了十幾年的隔閡。

孟子曾說過: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我們都知道,盡孝要趁早,莫等子欲養而親不待時讓我們後悔。好在大兒子志軍解開了心結,母親雖然埋怨他當年不替自己出氣,但心中卻依然想着他這個兒子,沒有給他造成一輩子的遺憾。父母再有過錯,我們也要學會原諒,不能因為母親有病而不管不問,拿協定當借口不是明智之舉,這一點大兒子确實做得不到位。

希望他們一家人和睦相處,重拾親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