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内容推翻傳統認知:道德經作者非老子一人

迄今為止,道德經一共有三個版本,即傳世版道德經,帛書版道德經,楚簡版道德經。

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老子》(《道德經》)帛書,分甲本與乙本,内容更為古樸,由于帛書是在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而三号墓主利蒼之子利豨死于公元前168年,屬于西漢初年,與老子相隔300餘年,是以人們相信帛書版道德經最接近老子道德經原版,道德經謎團基本被解開。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内容推翻傳統認知:道德經作者非老子一人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自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司馬遷的這段記載,透露了四條關鍵資訊。

1,老子見周王室衰落,于是騎牛西去。老子是春秋晚期人,百年之後秦國才有商鞅變法,當時秦國沒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從避難角度來說,去秦國不是好選擇;從傳道角度來說,老子也沒有必要去更野蠻的秦國。既然如此,老子為何在“周之衰”的情況下西行?

2,《道德經》的原本名稱不是道德經,隻是“言道德之意的五千餘言”。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内容推翻傳統認知:道德經作者非老子一人

02:現代學者的考證

上世紀二十年代,随着疑古派思潮興起,《道德經》成書時間的讨論成為焦點,主要分為兩個陣營,即:“早出說”與“晚出說”。

“早出說”的代表是胡适,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胡适将老子列在首位,認為道德經即為老子所寫,隻是傳世道德經被後人妄自删改了很多。

“晚出說”的代表是梁啟超,在《論書作于戰國之末》一文中,認為道德經是戰國末期、西漢初期的作品。這一說法的論據很多,歸納一下主要有四條。

1,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當時秦國還不是最強之國,老子“周之衰”西去不合邏輯。如果換成周太史儋時代,當時是“周将亡,秦将興”,太史儋離周去秦比較符合常情,之後被尹喜請著《道德經》一書。

2,《禮記》中多次提到孔子問禮于老聃,“問聞之老聃曰”,指出老子恪守周禮,而《道德經》一文中卻懷疑禮、不滿禮,與孔子眼裡的老子形象嚴重不符。

3,傳世道德經中,存在不少“絕仁棄義”、“絕聖棄智”等的過激、過于自由的言論,不太像春秋時代重視禮儀的言論,反而更類似血腥背景下的戰國時代。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内容推翻傳統認知:道德經作者非老子一人

03:郭店楚簡版道德經出土

1993年,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發掘出804枚竹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楚簡包含多種古籍,其中三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其餘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所記載的文獻大多為首次發現,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郭店楚簡版《道德經》,是距今為止大陸發現的最早的版本,為揭開《道德經》謎團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一,楚簡版《道德經》抄本的年代

如果楚簡版在周太史儋之前,那麼即可否定掉周太史儋。由于郭店一号楚墓M1曾遭盜墓,随葬品不全,是以雖然出土了大批竹簡,但缺少可供斷代的确切線索,專家隻能從墓葬體制與出土器物上推斷。

《荊門郭店一号楚墓》考古報告中記載:郭店M1具有戰國中期偏晚的特點,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初。也就是說,大約是在公元前350年—290年,在周太史儋之後出現。

二,楚簡版與帛書版字數比較

楚簡版《道德經》隻有二千多字,而帛書版分甲本與乙本,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前者隻有後者的40%。

除此之外,兩版章節結構也不太相同,一些相同的章節中,帛書版的文字量激增。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内容推翻傳統認知:道德經作者非老子一人

04:楚簡版應是老子原版

與帛書版(類似傳世版)相比,楚簡版具有濃厚的春秋末期色彩,應為老子原版道德經,筆者舉四個例子。

一,反戰思想沒有帛書版強

至今道德經有三個版本,即傳世版、帛書版、楚簡版。

相當于傳世版三十一章,楚簡版隻說“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帛書版變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從“非君子之器”到“不祥之器”,反戰思想力度越來越強。

相當于傳世版三十六章,楚簡版與帛書版都說“不欲以兵強于天下”,但帛書版比楚簡版多了“師之所至,荊棘生之”,而傳世版比帛書版多了“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之是以有這一思想變化,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老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戰争力度強度都無法與戰國時代相比,而戰國時代又無法與後來的秦漢戰亂相比。是以,老子雖然反戰,但說的還比較溫和。

二,楚簡版沒有否定仁義禮

楚簡版中說“絕智棄辯”、“絕詐棄僞”,與春秋晚期禮崩樂壞、爾虞我詐興起有關。但到了傳世版與帛書版都否定仁義禮,提出“絕聖棄智”、“絕義棄仁”。

楚簡版中說“天地之間猶如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大意是天地之間像一樂器,你不吹它不動,你一吹它就動,而動它的人就是王侯。但帛書版與傳世版在之前還有一句狠話,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帛書版中有“不尚賢,使民不争”,楚簡版中沒有不尚賢的語句。我們都知道,墨子提出尚賢,而老子還在墨子之前,可見楚簡版沒有不尚賢的語句不是偶然。

顯然,楚簡版沒有否定聖人,沒有否定仁義禮,而帛書版與傳世版徹底否定仁義禮,否定了聖人。比較春秋與戰國時代背景,不難看出楚簡版對應的是春秋。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内容推翻傳統認知:道德經作者非老子一人

三,楚簡版隻有一處“取天下”言論

楚簡版道德經中,隻有一處提到“取天下”,即“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這裡的“無事”是指周王室,然後恢複天下共主地位。這一句話在傳世本與帛書版中都有。

帛書版與傳世版中,多次提到“取天下”,比如:“将欲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還有“将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等,與楚簡版的“無事取天下”大不相同,這裡是“将欲取天下”,說明天下一統是大勢所趨。

四,帛書版中獨特的戰國标記

帛書版中有兩個戰國時代的鐵證,即“萬乘之主”與“三十輻共一毂”,楚簡版中皆無這兩句話。

所謂“萬乘之主”,就是有一萬輛戰車,但在整個春秋時代,最強的霸主國晉國、秦國、齊國、楚國等,兵車最多的不超過五千。

所謂“三十輻共一毂”,即“三十根輻條構成一個車輪”,根據學者郭寶鈞的考證,春秋時代沒有這種車子,直到戰國中後期才出現。

可見,楚簡版與帛書版分屬兩個時代,一個是春秋晚期,一個是戰國中後期。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内容推翻傳統認知:道德經作者非老子一人

或許,既由于老子原版在傳承過程中的資訊丢失,又由于周太史儋、漢朝人對其不斷修改,導緻《道德經》越來越擰巴,出現不少語句沖突,于是道德經變得越來越神秘難懂。

繼續閱讀